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們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原因;转化措施
  “学困生”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一个班里,既有学习成绩好、行为习惯很好的优秀学生,也有的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差的学困生。教师要有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家庭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方设法转化学困生。
  虽然成功转化一名“学困生”非常棘手,但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信心,有耐心,想尽办法转化“学用生”。因为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学困生”的转化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掌握方法、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兴趣不浓,积极性低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学习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或由于自身的智力问题,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
  (二)学法不当,缺乏信心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困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学困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学困生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
  (三)贪玩好动,自控力差
  一般来说,学困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一起在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积越多,终于停滞不前,数学不像语文,数学是前后有联系的,是系统学习的,不进则退。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学困生引导和督促。
  (四)复习预习,遇难不究
  学困生往往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复习和预习,甚至不复习和预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再好的记性,再好的脑子也需要勤操练。预习时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探究,不把问题列举出来,打些小问号,做些小笔记,总有一种依赖教师的想法,怕吃苦,怕动脑。长此以往,形不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往往对以后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步。
  (五)师生情感,不够融洽
  学困生一般来说不受教师们的欢迎,主要受考试,竞争等影响,认为拖后腿,导致教师上课不再让学困生发言,有时甚至发生言语、动作的冲撞等情况。因此学困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你看不起我。你的数学课上得再生动,再好,我也不听,这主要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所致。
  (六)家庭教育,重视不足
  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
  二、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学困生信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困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学困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三、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学困生自卑感
  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四、借助集体力量,潜移默化获感染
  马卡连柯认为:教师在集体中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要求个人,在教育集体的同时教育个人,并对个人产生影响。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发现一个具有一定学习目的和团结一致的学习集体,能有效地约束学困生的行为,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使学困生的转变产生奇迹般的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做到预防与矫正相结合、心灵沟通和补偿教育相结合、改革教学与指导学法相结合、开发智力和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转差和学科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福华.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徐月琴.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J].新课程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小学数学 转化 策略 学困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