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时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同给药时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探讨临床最佳给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给药时机分为早期给药组(33例,出生后0~6 h给予PS)、中期给药组(31例,出生后6~12 h给予PS),及晚期给药组(32例,出生后12~24 h给予PS);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三组患儿血气指标、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酸碱度(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
  后,三组患儿PaO2水平明显升高,PaCO2水平明显降低,且早期给药组PaO2、PaCO2水平改善情况优于中期给药组、晚期给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给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中期给药组、晚期给药组(P<0.05);三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下给予PS治疗新生儿NRDS效果显著,出生后6 h内给药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效果更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给药时机;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doi:10.14033/j.cnki.cfmr.2018.5.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5-0150-0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足导致患儿肺不张,造成新生儿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1]。NRDS多发于早产儿(胎龄小于34周),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足月新生儿及晚期早产儿(胎龄在34~36+6)NRDS发生率明显增加,可能与产妇选择生产方式有关[2]。临床上为了缓解新生儿NRDS相应症状,降低患儿死亡率,常采取机械通气或正压通气进行呼吸支持,并给予PS替代治疗,疗效较佳[3]。国外有研究发现,早期开展PS替代治疗的效果更优,但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指南[4]。本研究对比机械通气下PS不同给药时机治疗新生儿NRDS的效果,旨在探讨临床最佳给药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文献[5]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新生儿》(第4版)中NRDS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等)及X线检查结果进行确诊;进入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时距出生<0.5 h;于NICU内治疗时间>1 d。排除标准:因先天性疾病导致肺不张、呼吸窘迫和/或其他肺部疾病患儿;严重贫血患儿;用药后未持续进行治疗患儿。
  1.2 一般资料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5年4月-201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NICU收治的96例NRD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给药时机分为早期给药组、中期给药组、晚期给药组。早期给药组33例,于出生后0~6 h给予PS;男17例,女16例;胎龄29~34周,平均(32.12±3.67)周;体重982~3 100 g,平均(2 041.48±136.75)g。中期给药组31例,于出生后6~12 h给予
  PS;男16例,女15例;胎龄30~34周,平均(31.98±3.54)周;体重956~3 123 g,平均(2 039.48±128.97)g。晚期给药组
  32例,于出生后12~24 h给予PS;男18例,女14例;胎龄28~33周,平均(31.86±2.79)周;体重970~3 200 g,平均(2 054.06±142.13)g。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三组患儿入NICU后均采取常规机械通气进行给氧治疗,根据治疗过程中患儿表现及相应检查结果调整参数设置。给药前,保证三组患儿呼吸道内无分泌物。取仰卧位,送入气管插管,将药瓶升温到37 ℃后注射PS(商品名:固尔苏,生产厂家: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批准文号H20080429),200 mg/kg,于0.5 h内沿气管插管缓慢推进,同时辅以呼吸囊正压辅助呼吸。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观察三组患儿血气指标及并发症、死亡发生情况。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酸碱度(pH值),三组患儿于桡动脉取血进行检查。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原始数据选用SPSS 18.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PaO2、PaCO2、pH值均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檢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等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
  三组治疗前PaO2、PaCO2、pH值水平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三组PaO2水平明显升高,PaCO2水平明显降低,且早期给药组PaO2、PaCO2水平改善情况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24 h后pH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儿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早期给药组在治疗24 h内出现颅内出血1例,死亡2例;中期给药组出现肺出血1例,颅内出血2例,急性肾衰1例,死亡2例;晚期给药组出现肺出血2例,颅内出血3例,急性肾衰2例,死亡1例。早期、中期、晚期给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3%(1/33)、12.90%(4/31)、21.88%(7/32),死亡率分别为6.06%(2/33)、6.45%(2/31)、3.13%(1/32)。早期给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中期、晚期给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晚期给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热词搜索:窘迫 综合征 新生儿 活性 给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