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我国导引术与印度瑜伽不同的文化形态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bjws/bjws201802/bjws2018023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bjws/bjws201802/bjws20180231-2-l.jpg
  摘 要:文章通过窥探我国导引术与印度瑜伽不同的文化形态:我国导引术源于“舞”,祛病防病发展至今成为健身、养生、治病的方法之一;印度瑜伽源于“养气”,追求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超能力发展至今成为修炼身心的代名词,这两个代表东方文化的古老健身术形同神异,由古至今,均已独特的魅力不断的完善,伴随社会的进步、适应时代的潮流造福人类,享誉世界。
  关键词:导引术 瑜伽 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2—0099—04
  印度与我国同为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和东方文化的两大文明古国,孕育而生了至今被推崇的两个古老健身术: 瑜伽和导引术,瑜伽被赋予了宗教和哲学的外衣; 导引术被引入医学、养生领域。不少人有所疑问:瑜伽不就是导引术?从动作、形态上看几乎没差别,目前瑜伽被披上“新鲜”和“时尚”的外衣,吸引了不少盲目崇外的追捧者,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导引术在健身界里的名声却不如瑜伽传播得快,笔者带着疑惑来揭开两者不同的文化形态,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真实面目,从而推动两者健康发展,从而能够进行更好的交融。
  1 源之不同 目的各异
  由于我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以农耕为生,人们为了缓解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导致的身体不适而做的各种身体动作或呼吸运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载: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 故作为舞宣导之。”而当这种“舞”专门用来缓解身体不适,成为了一种祛病健身的体操健身术时,导引就产生了。最早提到“导引”一词的应该是《庄子》,载: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吐故纳新”即为吐纳,视为呼吸,是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战国时期的庄子,就曾把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的结合。当然最显著的当属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战国末期的运动养生思想“形不動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都反映出了古人们对气的认可和重视。古代的“导引”就是“导气会和”“引体会柔”,因而笔者认为导引就是个体在缓慢呼吸中进行柔和的肢体运动,达到解除身体不适,缓解病痛的目的。有学者考证,导引在我国用于养生治病有5000余载历史,华夏先祖黄帝、神农、伏羲都精通导引。
  瑜伽(Yoga)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Yoga”一字从词源上与英文的“Yoke”(辘,牛扼; 纽带,联结) 同源,跟两个梵文词“Yuj samadhau”和“Yuji yoge”有关,前者意味着“心灵的完美专注”,后者意味着“合一”。瑜伽存在的最早证据是 20 世纪初,考古队挖掘了一枚印度河文明遗址的印章,上面的神袛从姿态上看,正在进行瑜伽修持。瑜伽的产生与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印度古代或将男根的勃起归于‘气’的运行,注重以意念调息;印度河文明兽主印章上的纹样,即是以瑜伽催动男根勃起的写照,也证明瑜伽身之法生发于男性生殖器崇拜持需要苦行,也就是固精,以此达到瑜伽修持的目的——追求神通,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奉行不渝,以“瑜伽”即帮助个体灵魂( jiva) 对神的专注,并最终与神合二为一,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2 发展历程 理论形成
  2.1 导引术的发展简史
  我国导引术在原始社会(秦以前)就有了萌芽,由于中原地理环境,地址平坦潮润,自然界出产物质丰富,而人们处理、加工手法比较粗糙,容易会发生痿痹、厥逆等疾病,《皇帝内经·素问·卷7》:“形数惊恐,经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糟酒”。可见,该时期导引按摩方法治疗疾病得以运用。到了汉代,导引功能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卷1》“四肢才觉滞重,即导引吐纳针灸”;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华佗编撰的《五禽戏》也是通过导引的方法进行防病治病以及延年益寿,为导引理论的系统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瑜伽随着佛教进入我国,这时期《黄庭经》、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陶弘景《养生延命录》相继面世,三丹田理论的推出,吐纳行气至丹田,保持体内元气,得以养生。《养生延命录》明确地提出了“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咽以解极。”隋唐时期,巢元方广泛地采用了前人的导引养生经验和方法,编纂了《诸病源候论》,论述了1727种疾病。后由清朝人士廖平、曹炳章对其进行辑录和增补,撰写《巢氏宣导法》,伟大医学家孙思邈十分推崇古代导引养生理论和方法,宋元时期,张君房经典著作《云笈七签》面世,其汇集众多导引养生资料:陶弘景《养生延命录》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彭祖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宁先生导引法》《按摩法》等等,为我国导引养生得以继承与发展留下珍贵的资料,也是目前收录导引法最齐全的。随后宋代《八段锦》体系相继形成,导引术到了明清时期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有关导引养生的书籍还有《夷门广牍》《养生导引法》《保生心鉴》《养生四要》《万寿仙书》《修龄要旨》等;清朝时期出版的则有《寿世传真》《易筋经》《卫生要术》《内功图说》等,由此可见,我国导引发展至今,硕果累累,为人类养生、防病治病做出突出贡献。
  2.2 瑜伽的发展简史
  瑜伽作为代表印度文化,甚至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的象征,据历史文物有关证明,公元前3000年印度瑜伽就有了相关修炼,历史悠久。历经漫长的实践期,直到著名瑜伽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于公元前300年创作了《瑜伽经》,该著作赋予了瑜伽所有的理论和知识,开启印度瑜伽新的发展阶段。该书把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阐述了瑜伽的定义、内容以及瑜伽的功能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逐渐形成,该著作称得上是一部重要的理论经典著作,这因为此,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对印度瑜伽发展具有影响力的著作还有另外三本,分别是《奥义书》《薄伽梵歌》和《瑜伽经》,这三本书也被往后大多数的瑜伽士奉为经典。

相关热词搜索:印度 导引 窥探 瑜伽 形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