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里的西域名人

发布时间:2018-06-3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丝路行”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长安城作为汉唐帝国的首都曾吸引四方才俊慕名而来,其中就有许多西域的人才。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两位。
  鸠摩罗什
  提到西安大雁塔,人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玄奘法师。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大唐西域记》和他主持翻译的的佛经了。其实在300年前的长安城中,已经有一位来自西域的高僧前辈首开了大规模译经的先河。
  他就是鸠摩罗什。
  
  从名字就可以推出鳩摩罗什并非中土人士。史载他祖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其父鸠摩罗炎也是一名得道高僧。幼年的鸠摩罗什十分聪慧,随着母亲各处游历,遍访名师。青年时,他的佛学造诣已经闻名西域,名声甚至传到了中原。公元382年,前秦大将吕光远征西域时,前秦国主苻坚曾专门叮嘱他一定将鸠摩罗什请到长安。
  公元385年,龟兹国灭亡,吕光趁中原大乱在凉州自立为王。鸠摩罗什被留置凉州,吕光专门为他修建了寺院。17年后的公元401年,关中的后秦攻灭后凉,笃信佛教的后秦皇帝姚兴亲迎鸠摩罗什来到了长安城。并安排他住在长安城西南圭峰山脚下的逍遥园,即今天西安市鄠邑区的草堂寺。鸠摩罗什剩下的岁月都在长安城度过,在余生的十几年里,他与众弟子翻译了大量佛经。今天较著名的佛教经典《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严经》、《法华经》等等,都是由鸠摩罗什最初主持翻译的。
  佛教自东汉时正式传入中国,带来的都是梵文经典,仅靠个别通晓梵文的僧人释读翻译,汉译佛经的缺失导致佛教在中国普及率不高,发展十分缓慢。自鸠摩罗什主持的大规模的译经活动逐渐展开,汉译佛经很快流传于社会,佛教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鸠摩罗什在长安的译经活动可谓是中国佛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来佛教在发展和逐渐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公元413年,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草堂寺。
  尉迟乙僧
  说起中国古代的绘画,常听到两个成语——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其中曹指的是隋唐时的画家曹仲达,吴是唐代画家吴道子。
  魏晋南北朝时,西域商旅沿着丝路来到中原,很多人逐渐定居繁衍,他们不仅仅带来了西域的商品特产,也带来了那里的艺术。其中曹仲达就是来自西域中亚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画家,晚年居住于长安城中。还有一位唐代画家,他与曹仲达一样都来自西域,吴道子的绘画风格曾受他的影响。
  他就是来自于阗的尉迟乙僧。
  尉迟乙僧生于西域于阗国,其父尉迟跋质那曾是隋朝著名的画家。乙僧的画技承自家学,尤其善于绘制佛教的人物花鸟。因其画技高超,于阗国王将他推荐给了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尉迟乙僧来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他为宿卫官,自此开始了他在中原的生活。西域地处丝路的咽喉要道,不仅仅是经济商贸的重镇,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中亚、南亚、西亚、北方草原和东方中原的艺术风格汇聚于此。这里曾深受中亚地区健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也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风格。从现存的新疆克孜尔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乃至内地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能看到这种艺术风格的踪迹。生长于西域的尉迟乙僧耳濡目染,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技巧,善于营造出人物的凹凸感。时人评价他的画技“小则用笔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同时他的作品多以西域异域风景人物为主,这种异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让他一时声名鹊起,甚至与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比肩。
  
  其后的几十年里,尉迟乙僧一直生活于长安,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的绘画流派。为唐代那多彩丰富的艺术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摘自“丝路遗产”公众号)(编辑/小文)

相关热词搜索:西域 长安 城里 名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