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别样”的青春之歌

发布时间:2018-07-0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讲述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电影并不局限于表现文革这个特殊题材,它所蕴含的“成长”主题才是这部影片具有跨时代和跨国界性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电影的成长主题进行探析,分两部分解析主人公马小军的成长经历,具体而言即对成人世界的拒绝以及青春欲望的释放和转移。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成长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09-03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从文学作品变为电影的成功典范之一,描绘的是一群“大院孩子们”的故事,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空前的自由;他们知道自己的未来早就被设定在固定的框架之中,不用担心自己的前途。他们要消耗过剩的精力、寻找刺激的事情,因此他们的身上带着自以为是的狂傲以及漂泊不定的灵魂。
  这部影片是超政治、超意识形态、超文革,甚至也是超民族超国度的,他最终是揭橥着人性,通向人类共同关注的情感、命运等大的命题。①电影折射出在特殊年代里的一群人的所思与所感、寻找与失去、嘈杂与迷惘。本文将围绕成长这个主题,对主人公的成长生活进行解读,探析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纯粹青春。
  一、对成年世界的拒绝
  姜文在电影里明确了主人公的名字叫马小军,并给他划分出三个年龄段:幼年、少年和成年。这是姜文对小说《动物凶猛》的一次成功升华。姜文原名姜小军,老家唐山,也有个弟弟,由此可见姜文对角色能更深入地“投入”。电影中主要以回忆往事的倒叙方式,巧妙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成年马小军的旁白娓娓道来,营造了和回忆相符的主观意味。在“回忆”的前提下,我们更多的是融入到这段年少记忆中,弱化某一具体事件的逻辑真实。
  “北京变得这么快……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这段旁白向我们传达了即将发生的故事所处的年代、地点、季节以及为之后马小军不诚实的回忆埋下伏笔。
  姜文通过一些成年人的否定形象表达了马小军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成年世界的拒绝。
  (一)缺席的父亲
  原著中介绍马小军认为父亲的死亡恰逢其时,让人一直对他保持敬意。怀念父亲的感情十分真挚,但也可以在摆脱父亲影响时不受道德的困扰。主人公因为被父母管束而和朋友们疏离,进而产生这样的想法,透露出人性里不易察觉的劣性。自己的欲望没办法满足,利益受到威胁,精神也没有臆想中的那样愉悦时,便去期望打碎阻碍自己的一切,而“我”想以父亲的生命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电影中的表达相对委婉,“‘九大’以后,我爸爸他们部队接受了新任务,要去贵州进行‘三支两军’工作,當军代表。”影片一开始,就把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军营里,尘土飞扬,充斥着坦克声、飞机声,战士们身着不同时期的军装准备出发。成年人都去了战场,整座城市留给了未成年人。这样的开场白在中国电影中并不多见,短短几分钟让人感受到了速度、憧憬和希望。这样的开场白同时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父亲代表了成长中的权威和约束,父亲的缺席必然预示着青春激情最大程度地释放,这个成功的镜头使影片一开始就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即将上演的是一曲肆无忌惮的青春之歌。
  (二)猥琐的老师
  马小军到学校,猥琐的胡老师在讲课,当学生们扰乱课堂秩序时,他想立威可又怕被报复,因此胡老师对窗外学生的态度从那句“行,你等着”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马小军在米兰家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胡老师猥琐调戏女老师,甚至猥琐地上厕所。至于胡老师本人到底猥琐与否,那不重要,因为在马小军眼里他就是猥琐的样子。
  (三)哭骂的母亲
  母亲教育马小军似乎只有打骂这一招,“你就跟那些坏孩子混去吧你,干脆跟你爸一样,都别回来,滚蛋,走!”“你们马家没一个好种,从小看到大。你就跟你那贼爸爸一路货色呀你。”“你要是一只小鸡,我把你杀了我也不吃那肉。恨死我了你。”马小军对于母亲这样的泼妇式管教极其反感,也暗示他以后中意的女孩文静而温柔。
  (四)成年的傻子
  成年后的马小军们在加长林肯上,喝着“人头马”,可哥几个却没有了当初抽廉价烟的欣喜和激情了。刘忆苦,那时候在他们中最风光的人,在后来的中越战争中被炮弹震傻了。就连路边遇见的傻子面对他们过去的家常对话“古鲁姆”时,也不再回答“哦吧”了。一句“傻逼”让那些青春岁月如同车外的风景,和那些年的北京一起被远远地甩到了身后。删减版的电影里,成年情节就此一件。傻子破坏了最后一点关于那时的记忆,用黑白的画面与前两个年龄段的彩色形成强烈对比,也显示出马小军对过去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怀念。
  这一系列对于成年人的否定形象,使我们很容易看出马小军对于成年世界的拒绝,而对于自己现在的成年人身份也是怀着一份无奈,阳光依旧,可却似乎已不再灿烂。
  二、青春欲望的释放和转移
  (一)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
  马小军与所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对生活充满热情,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崇拜获得荣誉勋章的战争英雄。马小军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主要受社会环境、家庭和同伴三方面的影响。因为社会环境的关系,他能接受到的信息只能使他在成长过程中崇拜战争英雄、崇拜毛泽东。而马小军的父亲又恰好是一名军人,周围的同伴整天追求打架斗殴带来的快感。所以,马小军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往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电影旁白和小说里的情节都提到他幻想中苏开战,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他随之成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是众多青少年的心声,他们幼年时期产生的这些想法,预示着日后的成长必将不平静。
  影片以毛泽东雕像为开头,在结尾的车里,以后视镜下挂着的毛泽东吊饰结束,细微之处无不透露出姜文对毛泽东的崇拜。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曾询问姜文有没有兴趣饰演毛泽东,姜文回答:“我了解毛泽东的历史,理解他的内心,要演的话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演过我,只是我长得不够伟大。你也许无法理解一个中国人对毛泽东怀有的特殊感情。”②姜文将自己对于毛泽东的崇敬融入马小军的成长,使马小军更加符合那个时代的少年形象。马小军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

相关热词搜索:一曲 之歌 青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