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人生的智慧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易经人生的智慧篇一:易经的思想与人生的智慧----国学精彩讲座稿之二

易经的思想与人生的智慧----国学精彩讲座稿之二

主讲:赵玲玲

很高兴我们的课程进入到了第二天,同时放眼看去,还有一些生的面孔。说明今天有新朋友的加入,也看到了更多的比较熟悉的面庞,那是我昨天看到的,我想各位在这么热天气下还会百里迢迢来到现场,相信各位都是对易经思想有真正研究的。

昨天我们下课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反映,这个不同的反映让我有种“父子骑驴”的感觉,我想“父子骑驴”的故事各位都知道,父亲跟儿子要进城,赶了一头驴子,这个父亲让儿子骑在驴子上面,旁人说话了,这个爸爸不对,怎么能能让儿子骑在上面,爸爸在下面走。爸爸就骑在上面,坐了一段又有人说话了,说这个爸爸不对!怎么能自己骑在上面,儿子走路呢?后来就说,我们两个一起骑吧,走了一段又有人说怎么能两个人都骑在上面,这不是虐待驴子吗?后来两个人都不骑了,走了一段又有人说,这两个人真笨!怎么有个驴也不知道骑。因为那是一个中华文化真正能够重生的奇迹,不懂得利益,只懂得说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结果就会形成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人瞧不起我们的原因。

我们的哲学思想到今天为止没有进步到人家认为的理性世界,他们看我们的思想确实是有一些精华,可是那是没有源头的说法,所有的话都只是有结论没有前提,不了解这话为什么这么说,中国人的思想是有一半,为什么会这样讲不清楚,说不明白,在西方的哲学,到了十四世纪的时候有一位思想家,知识应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感性的知识;第二大类叫做理性的知识。理性的知识必须要具备,有前提有结论,从前提推出来不是说我说了就算,应该告诉人家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的根据在哪?我们的理由在哪?然后我再这样说。中国人从来不交代清楚,也不会交代不清楚,为什么交代不清楚?因为学的时候就没有学清楚,师傅老说,你不要怀疑,你照着做就可

以了。所以学习的时候也没有问,也不懂。从八百年前,五百年后这么慢慢的叙述到来,我等不及了,我要马上学会,我现在就要会,这个玩意我说好,我就要学,从头说起,这样慢慢的讲下来,我没有这个耐性,也学不会,不想学。有朋友说,我们能不能学点实用的,所以有的学员说要学风水,你以为风水就那么好学吗?我们跟别人讲“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不知道”!说的清楚就是的道,说不清楚的不是道。那个人就是要装模装样的给你看到。他再问一句,您说什么?不可说不可说,故弄玄虚。因为,他根本说不清楚。

到今天为止,中国式的思想具体到细分的时候,无论再大的大师也讲清楚,外国人来请教的时候,他说以后再告诉你,这讲了你也不懂,做了您就懂,这是违背知识的习惯性的。所以西方人在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时候他们一直探讨一个问题,我到底是相信我知道的呢,还是我知道了以后我再相信,就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别问!问了你也听不懂,不要问,神乎其神,故意隐藏起来,像是什么不传之秘。有些人在得道了之后,不轻易示人,才能永远维持高位子。应该是发现了就告诉大家,知识是共享的,智慧是为大家所拥有的,你发现了为什么不告诉人家?为什么不需要告诉人家?为什么不肯告诉人家?只为了要成为一之理吗?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的思想一直很好奇,但并不尊重,我们的思想一直像一个“玛雅”文化,像今天发现的印第安文化是被人家观赏的,但不是被人家拿回去学习吸收的,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他心里头作为心理对象研究的时候,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

所以我们永远只有一套,我只要现学现卖。我们家的大门就朝北门开,实话告诉你每个人的命都不一样,不是每个地方都是朝北门开,那么所有人都朝北门开,就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后说中国的思想是拘泥之学,是顽固之学,其实中国思想最懂得变化,绝对不是拘泥的。“意义味道也,上下武昌,为便所是,不可为编制,”不是告诉你一个道理,你天天拿来摆在那个地方,

天天照着做就是,不是的,他告诉你的是一个原则,因此你在应变的时候要千变万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只有“宗”而乱变,不能只把握“宗”而不变,这都不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有变得原则有不变的文化,不变的方法。天地有规律,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可是年年的春夏秋冬都不一样,而且春天同样是一个春天,就代表了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叫做春天。用一个概念去认知就大错特错。在夏天吃西瓜,夏天刚出的西瓜你一定要吃,到夏末的西瓜你绝对不能吃,因为地气转凉,从地里长出来的西瓜本身就受了地的寒气,身上就会从地里带来寒气从而伤害身体,夏天末期就不能吃西瓜,而不是我有钱,一年四季都吃西瓜,那你能不生病吗?这就叫做不懂事的人,只知道跟着人家依样画葫芦永远画不对,那不是死东西。所以,昨天有朋友说,要学风水学,那么我们的主办单位崔先生说,老师!我们讲风水学好不好?我可以教,我岂能说不好,那么我今天早上给大家讲风水学,我想我给你们讲的风水学绝对跟你们想的不一样。

你们家门口应该种着些树,每个家里种的树不一样,但是我告诉你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你们家的后花园里面千万不要种玉兰树,因为你们的家后院种玉兰树的话,犯“欺祖”,换一句话说,你们家的小辈将来一定欺负长辈,家里的三纲五常就乱了。

今天告诉大家,我把风水学的概念和现象说给大家之后,大家知道,求生求学,我再继续昨天跟大家谈的。中国的风水学到今天为止被大家还看待成为有迷信色彩,因此大家都想看风水,可能有的人觉得不好意思看风水,尤其是有地位的人,在别人面前只字不提,装模装样,私底下去还是要看。在中国人还瞧不起风水,瞧不起所谓的“冥想学”的时候,西方人已经把中国的“风水理”论研究出来了。同时把它变成一套有系统的哲学,放到了科学领域,成为学院派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今天我们中国人还瞧不起风水,讲到风水的时候还腼腆,不好意思。认为那些都是很低层次的人才会听。我

告诉各位,西方在1969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常春藤大学,意思就是跟哈佛是一个系统的。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在这个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里,它的建筑学理念的一位有名的教授,他在1969年特别建构了一套叫做《生态建筑学》或者叫做《建筑生态学》。你看我们的风水学到了人家手上立刻就变成了学问,人家叫做《生态建筑学》、《建筑生态学》,我们国人一听到风水,就说那些都是下三烂的、三教九流、不入流的人才学的。人家是建筑系有名教授,特别提出来叫做《建筑生态学》,讲到这里不禁我要发牢骚,也可以说出我的感受,中国人永远瞧不起自己,中国人始终觉得不能中国始终什么都不如入人家,所以我们抛弃传统的速度,抛弃传统的心态,让人觉得如果不是李约瑟他说,他写了一本中国的书,证明中国有科学思想,我想到今天为止

易经人生的智慧

,我们都会认为中国是没有科学的,而且不敢说我们中国人是有科学的,中国的人的不敢肯定自己,这是我们民族最大的悲哀,民族的自卑感是我们最大的悲哀。所以坦白说,现在的年轻人,北大的年轻人哪一个不想出国,我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中国的哪有什么出息。

我记得,我们有一年台湾蒋经国先生过世的时候,那时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突然而且非常棘手的一个事件,接下来,于文华先生接替他的行政院院长的职务,在立法院讨论,他直接没有再宣誓就直接延续他行政院院长的职务到底是合法还是不合法,在立法院里面大家讨论,有的人说合法,有的人说不合法,拿出什么理由来,都讲不清。我们的立法院吵架那是出了名的,那是非常激烈的也是精采的。吵到后来说完全改变人对人,问题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就是你对我的问题,终于有一位我们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很高兴的拿了一张传真纸,大声说,解决了!解决了!我说什么解决了,他说,问题解决了。没问题了,这下大家都摆平了,他说,现在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因为她把它的国内的经济都搞好,她又下来了,答应了,让他们英国人重新找回了英国人的尊严。找回了大英帝国的这个尊严之后,所以撒

切尔夫人又当选了,因为找回了英国人,英国人最喜欢的就是他们的尊严。所以他们觉得的让撒切尔再继续当总理,她就没有宣誓,就直接连任。因此我们就可以这么做,因为英国人就这样做。外国人这样做,什么反对党,什么执政党,都不讲话了,英国人这样做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是与非”。

你们觉得感受如何?我很难过。我们自己吵来吵去吵不出个名堂,英国人这样做就对了,什么理由不问了,撒切尔夫人就这样解决问题,我们就这样没问题了。有一年,我一个朋友当了我们最新的所谓环保局的局长,后来他当了外交部的部长。当上任的时候,我们现在要造全世界的环保原则,现在的环保文明原则是说什么,垃圾制造量多的国家最文明,因为它代表卫生。所以要有很多用了马上就扔,所以就出现了一次性的尿布、一次性的筷子、一次性的卫生纸及所有的东西都一次性。垃圾制造量就增加了。第二代表他们有文化,有一大部分是报纸报刊,看的人多,代表社会是多文化的,垃圾制造量多,一下子大家风起云涌马上改变生活习惯,立刻都是一次性的筷子,一次性的尿布,一次性的杯盘。但是一个月下来完蛋了,垃圾太多,得处理了,要掩埋场没有掩埋场,焚化场找不到焚化场,垃圾无法处理,那简直成了灾难。

半年过去,他又在电视上讲话了,他说,我跟大家说,现在世界新的标准出来了,新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垃圾制造量,用的最少的国家最文明,所以尽量不用塑料袋,要尽量拿反复使用的布袋,不要用塑料袋。尽量不要用再生纸,环境也就卫生了,大家减少垃圾。我就写了一片文章说,我们的文化叫做“垃圾文化”。人家垃圾制造量多的时候我们就跟着多,人家垃圾制造量少的时候我们就跟着少,只要一句话,世界闻名大家如此,大家做得都是对的,外国人做的就是对的,他怎么做都是对的,我们从来不会问,为什么是对的,只在半年中间,半年都看不到个远程,那算什么有远见的人,就跟着人家走,只要把结论告诉大家,我们就都接受。因为我们民众向来就有这

易经人生的智慧篇二:易经学习入门

易经学习入门

介绍《易经》,我们要以“经”和“传”为主,把《易经》与人生的道理说清楚。有些人喜欢成语,而很多成语就是从《易经》里面发展来的。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转载请说明出处。

总之,我们首先要了解,《易经》是最古老的书,古代经典的第一部,它里面包括“经”、“传”、“学”,我们的重点在“经”和“传”。“学”这一部分非常复杂,没有人搞得清楚,天下没有一个人敢说他全部懂《易经》,就是学会某一部分,也得花上几年的时间,因此能够入门,就很不错了。本书的目的即在于此,希望从介绍里面,能够让我们了解《易经》与人生的相关性。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么古老的智慧?它到底有没有启发性呢?这是我们的重点。人生的智慧在《易经》里面可以说是集大成,得到了一种完整的解释,就看你以后如何延伸及应用。

有人问,《易经》的大原理是什么?一句话:“观天道以立人道”。“天道”代表宇宙大自然的规则,“人道”就是人的世界应该如何生存的道理。你不能够关起门过人的生活,因为你要随时与自然界互动产生关系。你住在山边就有适合山的特性的生活,住在海边就是另外一套了。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是完全一样,如果不能够适应自然条件,春夏秋冬都不能分辨,怎么生存?所以人的生活跟自然界息息相关。我们讲到《易经》的开始,就要从这里人手。

如何观察天道来安排人之道呢?它的特色是什么?答案是:使用符号象征。这是《易经》最特别的地方。平常我们见面都要先交换名片或请教大名,人从小开始就要有名字,名字本身不变,但这个人天天都在变。我们想想看,我们小时候生下来叫的名字,这个名字是不变的,但是你哪一天不在变呢?从小学一路到现在,毕业几十年了,名字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易经》的智慧就表现在使用符号象征上面。西方有个学派,就强调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说到人的特性,跟动物相比有什么特别?以前西方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但是有理性的动物,为什么会做出很多非理性的事情呢?人类历史上确实是有无数非理性的事情。换一种说法:“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说实在的,人会笑,有时候是笑里藏刀;有时候是表面笑,里面哭。并且,你怎么知道动物不会笑呢?

《易传》是孔子与后代弟子们持续研究,可以说是整个学派的合作才完成的。所以,你现在买任何一本《易经》,都是《易经》、《易传》合在一起的。一旦分开,你就不知道它在说什么。经过儒家的解释,《易传》的内容很丰富,有十个部分,叫做“十翼”,“翼”就是辅助,好像翅膀一样,作为辅助,助你了解《易经》。“十翼”首先是《彖传》、《象传》,各分两部分,总共四篇。《彖传》是解释卦辞的部分,《象传》就是解释卦义和爻辞,解释卦义的叫做《大象传》,解释爻辞的叫做《小象传》。以《小象传》为主,《大象传》只有一句话。“彖”有上下,“象”有大小。其次是《系辞传》,《系辞传》是哲学方面独立的精彩论述,分上下的理由不一样,是因为内容太长,所以分上下两部分。这样一来就有“六翼”了,还剩下四个:《文言传》、《说卦》、《序卦》、《杂卦》。《文言传》是专门针对乾卦、坤卦做一系列特别的说明,因为这两卦太重要了。《说卦》是要说明每一卦为什么需要出现,为什么是这个名称。《序卦》是讲六十四卦为什么有这个顺序。《杂卦》即没有顺序,很多卦混在一起讲,很多人认为《杂卦》并没有什么道理,应该不算什么伟大的作品。

司马迁认为“十翼”是孔子所作,后人认为是孔子的学生传至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为第十代。司马迁家学渊源,懂得《易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因为懂得变化的道理才写成《史记》。

整个《易经》的思想基本上是在时间的变化过程中,看人应该如何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安排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趋吉避凶”。人活在世界上当然是希望过得快乐,谁都不喜欢有痛苦、有烦恼、有灾难。吉凶就变成:在世界上活得开心不开心?要的东西能不能得到?或者不想

失去的东西会不会失去?总的来说,我们要了解“十翼”只是十种对于《易经》内容所做的说明,属于《易传》的部分。

“易学”是汉代以来的学者各自研究,门派多得不得了。你随便查一下,大概有一百瑜伽入门。

易经人生的智慧篇三:人生的智慧--无可无不可

人生的智慧——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中,孔子将历史上有名的隐逸之人分成三类:一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二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三是“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比较这三种,孔子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尽管孔子在这里是讨论道德价值观,其实孔子一生他最了不起就这五个字——无可无不可。也没有什么可,也没有什么不可。

梁启超当年读到这句话气得要死:孔子脚踏两只船,糊涂虫!可就可,不可就不可,什么无可无不可!可是当他读了很多书以后,当他有历练以后,特别当他退出政坛赴欧回国之后,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时,他说:哎呀,无可无不可!只要我们去看看梁启超一生的努力,就会明白他是怎么变化过来的。

不懂的人都很生气,孔子搞什么名堂?当你慢慢地吃尽很多苦头,棱角被磨光了以后,历尽沧桑以后,你智慧开了以后,你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是“无可无不可”。所以为什么中国人常说“随便啊”,这样也好啊,那样也好,都无所谓。见仁见智,这才叫真理啊。被称做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的梁濑溟教授曾说,任何一句话都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一路讲下去过分强调,就一定是错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段话非常有名,孔子为什么说五十才强调学习《易经》呢?

我们知道《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根本,《易经》中有精神信仰,也有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权变规律,是对人的生命智慧的高度抽象,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生命足够的成长,同时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后,才能自觉的上升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才能去领悟《易经》中的深刻含意。这个“无大过”不是道德价值根本信仰的问题,而是如何将周礼道德价值观更好的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问题。

《易经》是中国文化对社会政治生活实践经验总结的最高成就,《易经》具有以道德为最高天命的思想,也有世界矛盾发展的思想认识论。学习好《易经》,就能将崇高的道德天命思想和复杂矛盾的现实社会,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实际上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种统一性认识的的创造性文化,这是孔子钦佩老子的重要原因。

或许,正是老子顺时而变的思想启发了孔子,这个启发的成果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学说。孔子的使命,是如何在社会不可抗拒的发展中、权变中,去坚守中国文化传统道德价值,中庸之道就是将道德价值的绝对性和社会的权变有效结合的唯一途经。

虽然孔子常常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而且还对弟子进行了资格审查,认为只有颜渊才能做到与他一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但事实上,孔子嘴巴上说“无可无不可”,而在行动上是始终表现“不可”。儒家没有建议消极躲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相反,孔子严厉批评那

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同时表达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态度。儒家认为,即使没有能力“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孔子从来没有真正的做过隐者,他与自己的门生们不知辛苦奔走呼吁,为社会变革而努力。孔子就是如此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在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的中庸思想中,被化解了、掩饰了、统一了。

思想和行动不一,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来,有时候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有时候行动会在思想的后面。但是思想和行动不管如何会有统一性,只是这种统一性有时表现为现实性,有时表现为潜在的现实性。

现在很多中国人,把“中庸”文化看成是不好的,是虚伪、骗人的,甚至是中国文化一切丑恶的根源。这样的偏见难道不是十分无知和有害的吗?就如同太阳给我们带来了阳光,但是同时带来炎热,甚至通过比较,让我们认识和接触了黑暗,我们能说这是太阳的罪过吗?中国历史上的灾难,都不是因为实现了中庸之道而产生的,而恰恰是背离了中庸之道,是过犹不及,是被中庸之道的规律狠狠的给予了惩罚。

无可无不可,刘邦用起来可谓得心应手,百试不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信攻下齐地后,声称为了安定齐国,要作假王。刘邦听后满腹怒火:韩信主动挟功邀赏,这不是向领导伸手要官吗?如果别的将领立了功也这样,怎么办?这可是涉及原则的事情,他怎么会随便答应。可是经张良一提醒,刘邦马上醒悟过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还不如给他个王当着,让他死心踏地为我卖命。于是,刘邦转而就说“当什么假王阿,做就做真王!”这是不讲原则吗?这是真正的大智慧,用人的智慧。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起来,让刘邦退兵,否则就把老头子煮了吃。“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可刘邦却泰然处之:“我们是拜把子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所以也要分我一碗汤喝。”愣是将得项羽没有脾气。但后来这两个人怎么样呢?

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对前来进谏的人都要礼拜,是因为他们对建言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因为他们对生死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的谦谦君子和德高望重之人,之所以遵循道义而天下闻名,是因为他们对名利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哲学也是“无可无不可”的。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

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

因此,从现代的哲学角度来看,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法。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仅充满矛盾,而且事物是发展的,每一事物的矛盾又各有特点,矛盾是又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凡事要圆通、圆融。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你看,2500多年以前,孔子就有如此的哲学思想,足见孔子的人生智慧光芒无限,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何况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对事物存在着的不同认识论,从而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就大不相同,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也会不同。这些都存在于世界上,你说谁的存在不合理、不应该?你又能说谁的存在是最正确的,是最合理的呢?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易经 智慧 人生 易经中的人生智慧 易经的人生智慧总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