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金刚经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感悟金刚经篇一:读诵金刚经的感想

读诵金刚经的感想 (随喜转载)

首先说明金刚经是世尊对三乘四众弟子所讲的一部经纶。

它的重点思想是围绕着无相转,其目的就是让三乘四众弟子顿悟远离诸相,因为诸相即是非相,诸相即是幻相,只有穿越一切虚相,才能见到万事万物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曾问维摩诘居士?

如果一个人想见到佛,你认为这样才是真正见到了佛?

维摩诘居士答:

穿越一切的虚相,见到了万事万物的本质,就是见到了佛。因为佛就是由于见到万事万物的本质才成佛的。所以,一个人想见到佛,不见得是要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才是见到佛。而是要如同佛的内在,有澈见,宇宙森罗万象本质的大智慧。这样才是成就,就是与圣者同步,也就是见到了佛。

经文重点提示:

一,引导四众弟子如何修持六度菠萝蜜。世尊一开始就讲述了修持六度的方法:“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A.着衣持钵— 守戒律 — 修持戒。

B.乞食----送福田 — 修布施。

C.次第乞--- 除骄慢 — 修忍辱。

D.整理清洁— 勤修持 — 修精进。

E.盘腿打坐— 静思虑 — 修禅定。

F —————————— 般若。

二.引导四众弟子如何修持不着一切相,远离诸相。经文反复提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也是金刚经中的精髓。一切相包含;“我相即是我空。法相即是法空。非法相就是空空”。合为无相三空。

三.引导四众弟子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善护念,善付嘱,如何守住自己的菩提心。 要怎么守住呢?那就是远离一切诸相,无相即是无我,而无我就没有妄想和烦恼,妄想分别是从这个“假我”开始,因为我想,我要,我喜欢,我想得到更多的………… 有了这个“假我”的存在,那妄想分别就被缠绕了。

以我个人几年的浅学经验,要想守住自己的觉悟本性,必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信仰。服从真理,真理是不变的,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受区域环境的影响。所谓“守死善道”就是时时刻刻守住自己的觉悟本性。“善道”依正确的思想原则。

四.世尊讲述读诵金刚经的无量功德。他用了几个譬喻以告诉我们末法众生;

A. 犹如象无边无际的虚空法界那么大的功德。

B.犹如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功德无法计算。

C.犹如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那么多。

D.犹如善男子,善女人上午象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布施,中午象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布施,下午象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布施功德那么多。

E. 犹如象装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的功德那么多。阿僧只是印度语指不可用数字来衡量。

哇!一般人初听此话肯定不相信,无法理解,一定很惊讶!世尊接着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世尊的意思是:我还没有一一详细地举例说明,生怕大家不信,会心存狂乱,造口业。佛陀为了怕末法众生不相信,最后发誓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说实话,我几年前读诵金刚经时,一开始自己听了也心存疑虑,无法理解,因为世尊他老人家讲的话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后来才明白,要真正理解他老人家讲的话,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持戒修福者”。因为持戒修福的人内心就能感应到修无相忍

辱的功德确实很大,而且大的无法去衡量。这个真理是非常正确的,否则,金刚经也不可能传了三千年到我们现在。

不相信此功德的人,那是因为福报不够,业障重,眼光短浅。犹如人们去告诉井底之蛙一样;外面的世界很大,你为何不去外面的世界呢?那里什么都有。可是那井底之蛙不信,它说:我待在井底有吃有喝,已经很好了,何必再去追求那黯然飘渺的事物呢。

五.最后世尊用了四句偈诵来结束本经,也是金刚经中的精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个人浅薄之见;这些譬喻用来说明有情世界皆为无常,人生百年,弹指即过,荣华富贵,更是过眼云烟,虚幻不实。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一切皆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缘生则有,缘灭则灭”。因缘和合之法都是不真实的,它的本体毕竟空,可望而不可及。

生死无常,万劫未了。无常就是不长久,变化不一,人时常会遇到不顺利的事,不如意的事,甚至还会遇到倒霉的事。一切皆是无常,幸福还没有真正去享受,痛苦马上又来临,明明想着一件好事,却突然又变成坏事。真是福中藏祸,祸中藏福。所以说,一切法无所得,无所取,无所有。若能把持这种心态来观察它,那我们的心就会对喜,怒,哀,乐,无常而如如不动,才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而陷入其中。

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驱壳。

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

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

人生之苦,皆因宿世业力集结而来,修学般若智慧,才能改变将来的定业。惟有大彻大悟才能彻底解脱。有所求,有所得皆是有为法,而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作为修行佛法者,应以无所得,无所有,无所取,无所生,无所求的心去虔诚精进修行方为正道。切莫心外求佛,妄求迷恋,犹如螳臂当车徒然一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一切随缘,决不攀缘”的道理。(请相互转载,功德无量)

想了解更多佛学资料,请观访大爱佛教图书网 /

感悟金刚经篇二: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

其实《金刚经》我确实没怎么读,就算很认真的读了也读不懂。所以,我只能结合讲义和老师上课讲的内容随意的谈谈我的认识和感悟。《金刚经》作为佛教圣经,是普度众生解决人世间各种烦恼的大智慧(当然,只有认真研读此书的人才能深刻领略到其中奥妙)。《金刚经》虽然没有儒家经典那样流传广泛,但它在我国的文化历史中也占据的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件雕版印刷的作品就是《金刚经》。

不生执着,在佛法里头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记得思修第一节课(也许是第二节课)老师讲解了一句话“人间四事不长久”, 常者皆尽,高者必坠,会和有离,生者必死。这句话是佛陀对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说的,是啊,世事无常,何必执着?无论对金钱名利还是感情都是如此。这一点在娱乐圈里要体现的最明显了(具体的就不吐槽了)。,如果人人的明白这一点,世间会不会少了很多纠纷,人们会不会少了很多痛苦。既然四事并不长久,我想,我们只要珍惜好眼前的就足够了。经文有言: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所以,不要为过去而懊悔,不要为未来而迷惘.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这一点也很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忘掉一切过去的成就和失败,其次,我们不应该为了绩点奖学金而学习,不应该过早的考虑就业工作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好好享受大学生活罢了。这样子,多年后我们蓦然回首,依然能会心一笑,不悔当初 。

在《金刚经》中,还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布施”。 六度的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一种施舍。布施,也叫舍,就是舍弃。布施的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简单来说,在佛教中,以无吝啬或不舍得的心施舍,就是布施。由于理解的不深刻,我姑且把布施肤浅的认为是对他人的帮助。帮助他人常常会使我们自己失去一些东西,如,钱财,时间,精力···但是,我觉得我们获得的往往比失去的更多,并且价值更高。例如,当我们为别人买单时,我们去的仅仅是金钱,但我们得到的是他人对自己好感好评。每一次小小的布施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积福德。当布施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财物,对欲望的贪念愈来愈小,越来越淡。

《金刚经》对于我这种文学素养不高,觉悟也不高的人来说确实十分晦涩难懂,虽然觉得老师和书本讲得很对,但现实的我们根本无法做到“六根清净(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感悟金刚经)”,在婆娑的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挣扎在无涯的苦海,没有人能找到解脱的方法。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自己的归宿,但其实也许我们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时,我会觉得,所谓的“心淡”和“看破红尘”不过是不想让自己变得很累的一个借口,如何成为圣人这个问题,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只能说,“但尽凡性,别无圣解”。现在的我很难理解《金刚经》的内涵,或许,十几年后的我,二十年后的我,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才能真正看懂其中奥妙。

感悟金刚经篇三: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读后感

正文:

其实,我并不信仰佛教。对于佛教的尊重,也只限于作为一个中国人世代流传的习俗这样的范畴而已。我只是一个想从从经文里淘一点有用的东西出来的门外汉。不过,“作为一个佛教徒,自己未解脱生死之前,不应看轻外道修行者,他们可能修得比你还高明呢!比如佛陀身边的大弟子原本都是外道的高人,只需讲一句佛法,就能依法修行证果了!”本着佛不忌道的原则,还是将《金刚经》看了一遍,当然收获也颇丰富。

对“业“的感悟:《金刚经》说“业由心生”,一切都是心在作用。一切的境界,山河大地,芸芸众生,亦或者是爱恨情仇,都是人的心所变化出来的。是人心的欲望和执着让人陷入生死轮回之中。所以菩萨说普度众生,其实度的是心中的众生。所以才有与法无往生心。无所欲则无所求,不执著也就没有什么疑惑。我们吃的苦原来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所以凡事还是看得淡点好些,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躺在床上,想着不能这么一事无成,于是就执着于功名利禄,到了最后却发现只想好好躺一会儿。

对“空”的感悟: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是指物质。一切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皆有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执着于个人的独立存在性,因此产生了种种见惑。我们执着于你我他,执着于生死,执着于衣食住行,执着于花开花谢,执着于一草

一木是无法入涅槃的,连个人的解脱都无法达到,更别说成佛后的普度众生。何为空,佛所说的“空”并非看不见,这里的“空”是指建立在真假的基础上。我们所见的都是假的,是我们内心要这么以为。真相在哪,真相是只有当我们觉悟后才能知道的,不过,当我们觉悟后,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所以,纠结于真真假假,最后还是空。荣华富贵,歌舞升平,最终也是过眼云烟。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所谓他们还是你我,我想,这就是我们当今能做的最高的觉悟的状态了。

对“涅槃”的感悟:佛告诉须菩提:“发了心的菩萨,要令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法称不死不灭为涅槃。有生必有死,而不生不死的即是一种永恒。那这种不生不死的状态究竟哪里有呢?佛涅槃了存在于何处?金刚经说,佛涅槃了后,其实体没了,但是还真实地存在,只能感应到,而不能用五官感触到。比如说,你某个亲人过世了,你知道他不在了,但是你可以感应到他仍旧没离去,抑或在心里,抑或在记忆里,你知道,他肯定还在。佛所说的涅槃类似于这种状态。不过,涅槃者不是无所见,而是唯见法,虽无我而无所知趣,是智慧却不是空无所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冥冥之中自有神灵,虽然我们也不清楚什么是冥冥之中。我想,这样的涅槃状态仍旧是人们思想的结晶,倘若没有人信仰佛了,没有人记得佛了,这样佛也就不存在了。当然,这仍旧是一个门外汉的见解。

这些是我对《金刚经》的一点浅显看法和理解。其博大精深,我只能领会至此,实在惭愧。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领悟一点吧……

相关热词搜索:金刚经 感悟 读金刚经 感悟 我读金刚经感悟pp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