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美丽的电影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人生是美丽的电影篇一:电影《初见》观后感

《初见》观后感

看了《初见》,感慨良久。在成都很多人忙碌着,公交车爆满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没日没夜地穿梭着。看旅人过往,兀自穿行在人群里是孤寂的,曾经的守护已经逝去在另一个世界。越是阳光明媚,记忆越不清晰,越是不真实。仿佛脱胎去了,一切轮转,我也变得不是我了,记忆又模糊起来,记忆着的又似别人的事情,而自己却不知所踪了。于是喜欢阴霾天气,人和气候呼应,就好浑噩了。周遭之事却如剧场,自己上演的好像别人的故事,谢幕之后如同道具一般闲置站立,仿佛又到了另一个世界,不断重复着庄生和蝴蝶的旧例。造化偶尔慷慨赐予回头机会时,瞥到的却是许多人和我一样,一样如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光华就这样过去,我们如同从门缝射来的一缕阳光照出的斑驳尘埃,浮浮沉沉。虽然想念你们,而大家都被运命的洪流淹没,一样悲欢逐逝波,初见过往,没有重逢。在玩躲猫猫游戏之时见到的人,可能也是初见,长大以后,却不再有躲猫猫时的群体,只有一个人的战斗。在这个路上有人不肯睡去地坚持,为了所谓的一些东西寻觅着,不肯妥协于消磨。时间又是造物主赐予的最有力的麻醉,帮我们抚平伤痛,而中国的脊梁们却是奋发于自己的运命,团队于自己的伙伴,以坚强的意志和博大的爱,孩子似的爱着想念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他们总是以团体的方式出现,在他们周围总是充满着欢乐自在和感动,正是有了他们才让我们于渺茫中看到了希望,在内心涌动的感激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挚爱,感受到人生是美丽的。

人生是美丽的电影篇二:人生何以美丽 现代思想主题下的《美丽人生》

人生何以美丽——现代思想主题下的《美丽人生》

崔狄生

【摘 要】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的主题并非是不言自明的。把握影片《美丽人生》的主题,关键在于理解人生中善恶同一、美丑同一的悖论,这需要追问人生何以美丽。走向影片本身,需要作为洞见的看,才能区分影片情节中基多的所爱与所不爱。只有在现代思想中,人生才得以凸显。影片引导着观众进入到现代思想中去沉思人生。人生的美丽在于自由,自由的本性在于人与自身的区分中获得人的规定性,并进而恪守人的规定性,这正是主人公基多形象的意义。影片《美丽人生》回应了现代思想的主题,不仅否定了现实,更建构了美好的未来。

【关 键 词】美丽人生 自由 主题 现代

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自1997年上映以来,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三十余项国际大奖,被列为全球最值得看的五十部电影之一,是高校电影欣赏课必选影片。然而,耐人寻味的是,针对《美丽人生》的评论却屈指可数,检索到的有限篇章,要么着眼于影片的叙事,要么着眼于影片的人文底蕴,要么着眼于用影片的情节来证实人生是美丽的。这些评论无一例外的将“美丽人生”预设为影片的主题,以之作为评论的前提立论的基础。问题是,对于影片《美丽人生》来说,如此主题真的是不言自明的吗?

影片的主题必然在影片的现实中显现。而影片的现实,即为影片的语言——画面。画面之所以能显现影片的主题,在于画面所具有的叙述功能,在画面的叙述中,众多的事件构成情节,在情节中,影片的主题得以显现。如此,要把握影片的主题,必须走向影片的情节,并且首要的是走向影片的画面,去把握影片画面的所叙。然而,影片《美丽人生》所叙述的,既有主人公基多所展示的人之美丽,也有纳粹所展示的人之丑恶。仅就基多自身来说,一边通过言行举止展示了生命的存在之善,一边却通过纳粹的枪声表明了生命被毁灭之恶。显然,基多也好,纳粹也好,就其为人来说,二者具有同一性;而存在与毁灭,就其为生命的状态来说,二者也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当我们怀抱着以为是不言自明的“美丽人生”的主题走向影片本身时,首先看到的却是美丑、善恶同一的悖论。这也就表明,“美丽人生”的主题并非不言自明,恰如影片的旁白所说“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说”。因此,影片《美丽人生》的主题需要去蔽和显现,这始于如此的追问:人生何以美丽?

如此的追问引导我们走向影片本身,看影片显现了什么。我们都称电影艺术的欣赏为“看电影”,但“看电影”的“看”需要区分,因为看包含了盲目、意见和洞见。“看电影”的“看”不可能是盲目,作为盲目的看意味着看不见,不仅是在黑暗中看不见,就是在光明中也看不见,比如常说的视而不见。“看电影”的“看”也不会是意见,作为意见的看是看过来看过去左顾右盼,停留在表面,停留在现象,但现象可能是表象或假象,未必就是真相,因此作为意见的看是未加区分的看,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看电影”的“看”只应该是洞见。所谓洞见即英文里的insight ,是看进去。如此的“看”在古希腊那里就是理

1P5论,理论的本义即为洞见。只有作为洞见的“看”,才能“看”出影片画面的叙述,进而

“看”出影片画面所叙述的事件,并从若干事件中“看”出情节。只有“看”出了影片的情节,才有可能“看”出影片显现的主题。而作为洞见的“看”,从现象学意义上说,就是走向事情本身,在影片欣赏上,就是走向画面、事件和情节。

对于影片《美丽人生》来说,所看到画面叙述的事件是比较多的,比如基多进城、申

请开书店、做酒店侍应、打理书店、进集中营、做纳粹翻译、搬铁砧、播音、晚宴捧餐、寻找多拉、被枪杀等。这些事件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组,那就是基多进城、申请开书店和做酒店侍应构成的一组,这一组事件里始终贯穿着基多和多拉的爱情线索,从进城路上、城里广场、被追途中等基多与多拉多次的偶遇到相识、到剧院基多有意接走多拉并袒露心声和订婚典礼上带多拉逃婚,构成了关于基多和多拉爱情与婚姻的情节。而另一组,打理书店、进集中营、做纳粹翻译、搬铁砧、播音、晚宴捧餐、寻找多拉和被枪杀这些事件,则由基多的儿子祖舒华所串起,形成关于基多和儿子祖舒华游戏的情节。这样的两个情节又统一于基多的人生。于是我们看到,多拉和祖舒华构成了基多最切近的他者,活动在他们周围的基多的朋友、叔叔、李医生、督学、集中营的难友等则构成了基多第二层次的他者,基多的人生首先是通过他们来实现和显现的,这里面尤为突出的就是基多之爱。

有人说影片“美丽人生”的主题,内涵就在于基多之爱。但基多之爱首先需要区分,因为在西方,爱在不同的时代主题下内涵各有不同,比如古希腊要区分eros(性爱)、phil(普通的爱)、agape(神的爱),中世纪强调上帝恩惠的爱,近代则是和公民之间自由平等相关的博爱,现代才是在存在的主题下对生命或生活自身的爱,后现代的爱则是欲望的直接

2表达。作为1997年上映的影片,《美丽人生》中基多的爱,如申请登记开书店和集中营里的诸多事件所表明的,应该是现代意义上对现实的生命或生活本身的爱,而不是有些人所说

5的宗教之爱。在西方,宗教之爱主要指的是中世纪意义上的上帝恩惠的爱。作为恩惠的爱,

要求首先爱自己,其次爱亲朋,还要爱敌人。影片中所展示的基多的爱显然只限于自己和亲朋。这无非是说,基多之爱是现实的有限度有边界的,不像上帝恩惠的爱只强调给予。

如此的基多之爱显然并非基多人生的全部,因为人生除了爱,还有不爱,基多之爱依存于基多之不爱。基多之不爱的显现有赖于另一层面的他者,即作为纳粹的反动势力,它并不只是集中营的纳粹势力,还包括非集中营的纳粹势力,比如社会中的反犹太分子和墨索里尼的政府机器。正是这样的他者让基多的爱与不爱显现出各自的边界,也让基多的人生显现出边界——生与死的边界。

那么,若说“美丽人生”的主题就体现于基多之爱,显然是忽视了人生中基多之不爱的存在。若依然坚持影片的主题就是“人生是美丽的”,那就意味着人生中基多之不爱也是美丽的,这正是前面所说的美丑、善恶同一的悖论。如何理解这个悖论,就成为能否准确把握这部影片主题的关键。

我们不妨先回到影片的片名。导演罗伯托.贝尼尼曾说过,他拍的影片《美丽人生》片名来自利昂.托洛茨基所说的话。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时期,得知他要被斯大林暗杀时,他看着花园中的妻子写出了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如何理解托洛茨基的感慨,贝尼尼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诸如此类托洛茨基的感慨与影片相关联的问题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托洛茨基说出了“人生是美丽的”,更重要的是,贝尼尼将“人生是美丽的”作为了自己影片的主题。

如果我们将这部影片放在西方思想史的时代划分中,就可以看到,若在古希腊,美丽的就不是人生,而是和谐的世界整体;在中世纪,美丽的是上帝;在近代,美丽的是人的理性。只有在现代,美丽的才会是人生。这是因为,不同于古希腊的世界、中世纪的上帝、近代的理性,现代思想的主题是存在。虽然在现代思想中,存在也需要区分,比如尼采的存在是创造力意志,是生命的冲动和追求,海德格尔的存在是真理的发生,是既显现又遮蔽的林中空地,马克思的存在是社会实践,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2P131,但现代思想的开端在于现实给予性,这是可以明确的。正是在现实给予性上,人不再是为神(古希腊的诸神、中世纪的上帝、近代人自身的理性)所规定,而是为存在所规定。只有在存在规定下,人作为生活者、存在者和生产者才凸显出来,也即人生才能凸显出来。如此,托洛茨基的感慨和贝尼尼的影片正是对如此的时代主题的由衷回应。

但影片的真正意义或许更在于,它在对时代主题的回应中指引着我们进入到对人的现实存在的沉思,去追问人在现实给予意义上的本性,那就是:人生何以美丽?

托洛茨基明明知晓自己可能随时会被暗杀却还感慨人生是美丽的,它到底给予了贝尼尼什么样的启迪?显然,作为美丽的人生,最根本的不在于生命在时间意义上从开始到终结,因为在时间意义上,人的生命跟动物的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分。但正如马克思所区分的,人在时间中展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动物只能是本能的生命活动;人是自由的,动物是不自由的3。如果这样,那人之生的美丽无疑就在于人之生的自由,也即,影片《美丽人生》没有说出但想要说出的是人的自由。

人的自由首先在于人获得自身的规定性,这依赖于人与自身的区分。尽管人首先要与物、动物以及神相区分,但最根本的却是人与自身的区分,它在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中形成主题。古希腊人与自身区分出英雄;中世纪人与自身区分出(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人生是美丽的电影)圣人;近代人与自身区分出公民;现代人与自身区分出未来的人:在尼采那里是超人,在海德格尔那里是能死者,在马克思那里是共产主义者2P135。在如此的区分中,如果能以区分出来的人(比如英雄、圣人、公民、超人、能死者、共产主义者)作为自身的规定,就有可能获得自由,反之则不可能获得自由。而在以存在为思想主题的现代,所谓尼采的超人、海德格尔的能死者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者,都基于对现实的人的失望和否定,这也就意味着,在现实给予性上,人是不自由的。以马克思的话说,现实的人是异化的人,现实的人生是异化的人生3。而异化的本质,如果以康德的话说,就是人将人作为了手段4。那么,作为回应时代主题的《美丽人生》中,我们就看到了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本质上正是法西斯将人作为了手段,这正是影片中所显现的基多的不爱。

但如此的不爱却属于基多的人生;从根本上说,法西斯纳粹把人作为手段也属于现实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如何美丽?前面说到人的本性依赖于人与自身的区分,但如此的区分也意味着人可能由自身规定,也可能由所区分的人来规定;前者是不自由的,后者是自由的。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自由,通过与自身相区分来克服这种不自由,并坚守如此区分所确立的自由——人性的边界。以康德的话说,就是人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制约自己的自由意志4,也即,不是人以人为手段,而是人以人为目的。这才是人真正的自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生尽管容纳了爱与不爱,它总是美丽的。

于是,我们可以走向影片的结局,走向基多的牺牲和多拉与祖舒华母子的重逢。如果说现代思想的美丽在于它不仅仅否定了现实,还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尼采的意义不仅在于否定了现实的末人更在于提出了未来的超人、海德格尔的意义不仅在于否定了现实的常人更在于提出了未来的能死者、马克思的意义不仅在于否定了现实的异化劳动者更在于提出了未来的共产主义者,那么基多的牺牲无疑隐喻着对现实的否定,多拉与祖舒华母子的劫后重逢无疑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基多的形象意味着人对人性的坚守,如此的坚守不仅仅是在现实的人生中把人作为目的,更在于把人作为目的作为信念传承给后人,这正是基多与祖舒华游戏的深刻内涵所在,也正是贝尼尼的父亲以喜剧的方式给他讲述集中营经历6的意义所在,也正是贝尼尼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拍摄《美丽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是美丽的电影篇三:从《美丽人生》看意大利的文化输出

从《美丽人生》看意大利文化输出

有人说,如果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美丽人生》的这样的悲喜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再拼起来给人看。的确,从影片的开头滑稽搞笑,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情境实在很难预想得到影片后面会紧跟着关于种族歧视、杀戮这样沉重的故事。但无论怎样,影片并没有因为故事的悲剧性而让观众心情沉重地喘不过气,而是以喜剧手段叙述悲剧情节,这是它的特别之处,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但是,一部能拿到奥斯卡等数十个国际影片奖项的电影绝不只是在叙述故事,而更多的是通过影片输出实现文化输出,在世界范围内制造文化认同、文化向往。影片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主人公基度乐观的人生态度,基度从影片开始到结束从未露出过一个消极的表情、说出过一句气馁的话,他一直都是乐观的对待人生,无论是甜蜜还是苦难。犹记得,儿子问基度为什么面包店要挂着“犹太人与狗不得进入”的牌子时,基度很自然地回答:每个人有他的喜好,就像你不喜欢蜘蛛和生番一样,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的店外挂上“蜘蛛与生番不得进入”。简单的几句话,基度保住了儿子纯净的心灵,没有让他从小背负种族歧视阴霾,基度用实践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阻止世界疯狂,但我们可以让生活美丽。犹记得,当基度和儿子被德国纳粹党抓到集中营关押,基度为了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就“欺骗”他说这是为他的生日而举办的一场游戏,游戏规则是不能哭不能闹不能想妈妈,率先得到1000个积分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辆真坦克,儿子信以为真。为了圆这个美丽的谎言,基度每天所做就是为了让儿子相信这个谎言,甚至最后惨死在德军的枪口之下。相信人生是美丽的,这是父亲基度对儿子的恩赐。影片告诉我们痛苦只是暂时的,唯有乐观的人们才能得到美丽的人生,这是意大利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应该是全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部影片的文化输出,当让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更多的是附着于物质上的。意大利建筑拥有最正统的欧洲古典风格,同时意大利也是是现代设计最具活力的地方,虽然影片展示的多是苦难时期意大利的民居,不像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精心设计的华丽宫殿,让人震撼,但不论华丽或平凡,都是意大利文化的载体。如影片中基度与黛拉第二次相遇的广场,周围即是一字排开数十个拱形门窗、对称性、门前有排列柱墩的民居,这些民居与现在意大利受现代因素影响的民居不同,它们的建筑风格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体现出浓重的复古、世俗性意味。当然,影片中也有华丽地让人震撼的宫殿,多拉和未婚夫订婚的地方,整体呈白色,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大厅中设置雕刻细致的柱墩发券,整体呈现出纯洁、神圣气氛。复古文艺的意大利建筑让看惯了好莱坞大片高楼大夏、车水马龙的人瞬时惊艳,情不自禁被吸引。 影片中基度看完歌剧送黛拉回家时,基度站在黛拉家门口对黛拉说:“我绝对不会告诉你我有多想和你做爱”,儿子生日那天基度对儿子说“如果时间充足,我要和你妈妈做三次爱”,基度能在四岁儿子面前谈论这种问题,可见基度的思想很是开放,或者说他根本没把性当做不可见人的事情,

而是神圣的。这也体现了意大利不受世俗束缚的开放思想。

无论精神形式还是物质形式的,影片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乐观、开放却又古典的意大利文化,引起共鸣,让我们认识到人生是甜蜜或苦难,我们都能创造美丽人生,这就是文化输出引起的文化认同。

相关热词搜索:美丽 人生 电影 美丽人生电影下载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