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苏轼人生感悟篇一:通过感悟苏轼人生来赏读其作品

通过感悟苏轼人生来赏读其作品

作者:朱启明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0期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的。”“他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各类语文教材都把苏轼作品作为重要篇目,因此,感悟苏轼人生,对赏读教学苏轼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一、文以载道 诗以言志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是历代文人墨客追寻的人生之梦。文人的作品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其人生态度,如孟子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清楚地反映了苏轼那时的思想情怀。

如果说亦儒亦道的李白思想情怀是复杂而矛盾的,那么,亦儒亦道亦释(佛)的苏轼的情怀就更复杂而矛盾了。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都很难准确而完整地反映这位旷世奇才的伟大词人饱经劫难的心路历程。

“由其世而知其人。”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要了解苏轼的人生境界,不了解其人生显然是不妥的。

乌台计案和被贬黄州使苏轼经历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当他被指“包藏祸心”,“指斥乘舆”,在湖州突然被逮捕入狱,一度以极度悲伤的心情给弟弟写下了两首诀别诗。幸得多方营救才得以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被贬黄州对苏轼的思想触动很大,为了摆脱囚犯一般的黄州生活带来的苦闷心情,他常拿起道佛的思想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心灵。然而,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并没有从他的内心深处彻底消除,而是时而一片冰封,时而“沉渣泛起”。他在黄州期间所著的很多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儒道佛三种文化在其心中的碰撞和杂糅。

二、境界即人生,人生即境界

1.“祸”起儒志

苏轼小时候就立下大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东汉范滂那样有学问有气节,为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巨人。步入仕途之时,也曾有过“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

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百姓的鸿图大愿。

苏轼生于富有教养的家庭,在家庭和社会气氛的熏陶下,深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的种种时弊进行改革。

苏轼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危机四伏的时代。政治上被排挤的苦闷心情,使他感到事情的发展越来越出乎人的意料。虽然他常提醒自己小心保重,抱观望态度,见机行事,但他始终不改儒志,常思报效国家。“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心常有家国,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政见,加上耿直敢言,终有乌台诗案之祸。正是因为有这种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是由于有这种儒骨铮铮的锋芒,使他一生偿尽人间的各种苦楚。苏轼在狱中倍受诟辱,几置死地。苏轼的生活、思想与创作也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 出狱后的苏轼,虽然在黄州过着囚犯一般的生活,然而,他顽强地坚守着儒家济世的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时常涌上他的心头,一首千古吟诵的名句《赤壁怀古》尽释一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借英雄业绩,感怀蹉跎岁月。自己年岁渐高,鬃白如霜,却功业无成。每每夜深人静,月照无眠的时候,便思潮翻滚,吟诉不已。

当我们了解了苏轼这段坎坷的人生经历,结合他的生平,就一定能较好地赏读教学《赤壁怀古》这首词,就不会单纯地只看到他的消极情绪,或许更多的是赞叹和理解。

然而,“乌台诗案”苏轼毕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心灵重创,怎样疗治以摆脱精神的困苦?

2.老庄解儒困

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国知识分子从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训练,熟悉孔孟老庄的思想并受其熏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补的价值取向。”(牟钟鉴《走进中国精神》)林雨堂说:“道家和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一方面受儒家哲学的影响,积极入世,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忧国忧民,渴望成功立业;另一方面受老庄哲学影响,消极出世,追求超然事外,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顺应自然,平淡自得。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就可以在曲折的生命途路中左右逢源,行藏自如,不失其精神依托,保持生命的弹性。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司马时作《种桃杏》,中有句如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许多知识分子都采取这样的人生态度——“进则儒,退则道”。

老庄哲学之所以备受知识分子的青睐,是因为老庄哲学能为那些命途多桀的知识分子较为简易地营造心灵的“安乐窝”。当儒家积极入世的前进步伐严重受阻时,能够使这颗受伤的心灵及时退回到“老庄”的避风港。就像那些在外面猎奇的孩子突然受伤以后,迅速奔回到妈妈的怀抱一

苏轼人生感悟篇二: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新乡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清远与旷达,豪放与潇洒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姓名

学 号 所在学院名称

专 业 名 称

年级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杨富霞 0902032019 文学院 语文教育 09级 王建亮 讲师

目录

内容摘要2 关键字 2 Abstract2 Key word2

一、人生的转折3

1、早期的苏轼 3

2、不幸的开始 4

二、黄州的思索5

1、初到黄州 5

2、思索人生 6

三、凝聚于赤壁7

四、总结8 参考文献9

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步入朝廷,踏进官场。但苏轼的仕途并(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苏轼人生感悟)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不幸和打击,可谓是九死一生了。然而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示出他超乎常人所拥有的人格魅力。

关 键 词:坎坷 旷达 豪放 人生观 诗词 Abstract:Su shi i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 flower.He young famous, with "learning and optimal is shi" as the goal, to enter the court, and step into officialdom. But su shi's political career is not smooth, instead he has experienced many in their misfortune and strike, it may be said is dying. But he has never been the pain and sadness that down, according to situation since the comfortable, make the best of it. In his word is reflected in the desert, he take things philosophically, put the heroic confident outlook on life, showing he more than ordinary people have the personality charm.

Key words: frustrationbroad-mindedBold and unconstrainedOutlook on lifepoetry

引言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继李韩白之后的又一全能词人。他虽一生坎坷,但仍保持者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他,就是苏轼。苏轼把他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了他的诗词中,因此不论是哪个阶段都能从他的诗词中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他对人生的态度。

一、人生的转折

1、早期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也是北宋有名的古文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对苏轼、苏辙两兄弟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其母程氏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苏轼年幼时就以古代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他砥砺名节,是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可以说,苏轼的早年教育是成功的,它不仅从读书中获得启迪,更从母亲程氏那里学得做人的基质。苏轼读儒道之书,不仅可以用心理解,而且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人身观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但是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渴望走上仕途之路,以入朝为官为荣;也许是古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少年时期的苏轼对政治仕途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感的,而且儒家孔孟思想中的入世思想在这时已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056年(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首次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而为了避嫌,是他屈居第二名。而后他又在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中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而一举成名,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时的苏轼对自己的前途是自信的,乐观的,极其热情的。在他赴凤翔任职前写给子由的诗中第一次流露出他在仕途上的价值观。“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1虽然苏轼即将踏入仕途,但他对“官帽”是很淡漠的,踏入仕途只是圆了一个读书人的梦。而且相对于功名利禄,他更在乎对家人的伦理情感。同年,苏辙作《怀渑池寄与子瞻兄》以赠其兄苏轼,来表达他眷眷的手足之情。苏辙的诗触动了苏轼怀旧的心弦。于是便有了与苏辙唱和的《与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2 在苏轼看来,人生到处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1

2 傅成,穆俦:《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69页。

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鸿雁南方北方的来来回回,年复一年,即使脚爪踏在雪泥之上,也无非偶然间留下一个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就会飞走,而痕迹很快也会消失。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过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经历来说,岂不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财富?所以说人生虽然无常,但绝不能轻言放弃,不能丧失追求。事实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不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获取功名,实现抱负呢?苏轼的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观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缩微的展现。然而母亲的病故,让刚踏入仕途正欲施展抱负的苏轼不得不离职扶丧归里。因此在嘉佑元年至六年间,苏轼历经应举、奔丧、赴任的颠簸,这些体验让苏轼产生了极深的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他早期的人生观——乐观积极、热情奔放、充满抱负。

2、不幸的开始

熙宁二年,苏轼重新入朝为官。但王安石变法随之而来,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他又得不到保守派的认同,这时他的仕途也因此而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在中国国代大多文人都抱着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但当现实的黑暗和他们高尚的人格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们大多又饱经打击,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怨愤、悲伤和迷惘的感叹。他们慢慢地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于是他们又在感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同时,只好关闭心扉,独善其身。然而,对于被贬的苏轼而言,虽然遭受被贬,被打击,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他在困难面前依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地表达着他的人生观——旷达、潇洒。苏轼人生观中的旷达乃是建立在对生命短促和欢少愁多之认识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对人生种种苦难的体味之上。因此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吴梅先生也曾说:“公天性豁达,襟袍开朗,虽境遇迍邅,而处之坦然。”3熙宁八年,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词人以打猎的盛况,抒发自己渴望赴边疆抵御外敌,建功立

业的意愿。词中无论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场面渲染,“左牵黄,右擎苍”的自我刻画,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勇之举,无不体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以及他的豪放潇洒,更体现了苏轼的英雄之志,报国之情。苏轼就这样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愿悄悄地融入诗词中。正如刘熙载在《艺3 吴梅:《词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苏轼人生感悟篇三:—品读苏词,感悟人生

生命因心态年轻而精彩

—品读苏词,感悟人生

{内容摘要}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珠联璧合,异彩纷呈。宋词的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说到宋词的最高成就时,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可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关键词〕 乐观心态 启迪感悟

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以其特有的馨香与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读者。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宋词优雅而从容的世界中,唯美的文字,纯真的情感,人生的思考所营造的精神的享受中,你得到的将是心灵最深处情感的释放,获得情感的陶冶和人生哲理的启迪。

苏轼这位宋代文学家,他对生命﹑人生﹑功名﹑事业都有着深刻的体察,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对官场仕途中的进退荣辱,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坎坷,都能以一种年轻的心态,一种达观的心态,淡化苦痛,调节情感。我们阅读他的作品,常常被其中所蕴涵的哲理性思考所感染折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因此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是他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青春的活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苏轼为豪放词风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创作的大量的词作中又往往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现行初中语文版选取了他的两首词。我们从他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来感悟苏轼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迪。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了全篇。特别是词的下片,把词人这种“少年狂”的壮志豪情抒写得淋漓尽致。“酒酣胸袒尚开张”,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鬓微霜,又何妨”,鬓边平添了几根白发,又有什么要紧?“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词的结尾,苏轼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看,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壮志,体现了他词作上的豪放风格,透过这首词的内容,我们发现,苏轼在词中其实已经表现出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启迪我们:生命因心态年轻而精彩。

年轻的心态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人容光焕发,拥有无穷的力量去创造有限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苏轼的这首词正给了我们这样的一种人生启迪。

苏轼作此词时年近三十八岁,由于仕途受挫,外放密州任知州,所以在心理上已产生疲惫之感而自称“老夫”,但实际上三十八岁的他正处盛年,所以少年豪壮之情充溢,心态表现的非常年轻。只见他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率领千骑军马席卷平冈,到郊外狩猎,盛况空前。虽然鬓角已染星霜,出现少许白发,但并不防碍他壮志凌云,杀敌报国的伟大抱负。在词中,苏轼将少年人的胸胆和气节表现的豪气万丈,将一颗年轻的心展现的淋漓尽致。读后,一个意气风发,气魄雄大的青年宛然立在我们面前。年轻的心态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向往,盼望着像冯唐那样的使臣持节密州,盼望着朝廷重新重用自己,盼望着能“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尽忠。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应该像苏轼这样保持年轻的心态。

教师,生活节奏快,家长、社会对学生的学业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评价机制带来的压力,作为中年教师的我时常有种身心俱疲之感,职业倦怠困扰着我。品读了苏轼的词后,我陷入了沉思:苏轼几经贬谪,遭到政客的排挤,仍能保持乐观年轻的心态对待生活,我作为学生之师,况且每天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有什么理由要自暴自弃呢?虽然我的年龄不再年轻,可是我的心能保持年轻,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应该象苏轼那样,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用蓬勃朝气的心去拥抱生活,拥抱人生。

年轻的心态催人奋发,让人斗志昂扬。年轻的心态总是跳动着感动和热忱,勇气和执著。生命因拥有年轻的心态活力四射,精彩无限;拥有年轻的心态,能创造出神话般的奇迹,铸造出美好的未来。

年轻是一种心态,只要心不老,就永远是年轻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办公桌的玻璃下压着一句话—“年轻,只是一种心态。”以此鞭策自己始终保持如年轻人一般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保持年轻的心态,就是要像苏轼那样不服老,用热情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用进取的精神对待事业。像苏轼那样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生活才能过得真正精彩,生命才能在有限的岁月里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当我们的人生道路遭遇挫折时,它可以为我们进行心灵上的洗涤,让我们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积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可以说,这是苏轼这位伟大词人乐观处世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此后所作的很多词作中,苏轼也在反复的启迪我们:人要永远以一种年轻的心态,一种乐观的精神去接受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如下面一首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悟理。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简短的三句话就向我们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启迪:乐观是普照心灵的温暖的阳光,它可以使人抱着热望和期冀,富于开拓,勇于创新。可以说,这是一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

苏轼作此词时,同样的被贬黄州,仕途受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沉闷,而是以一种年轻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事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在《醉歌》中唱到:“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 但是苏轼的此词却反其义而用之,可以说,这是苏轼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在词中却能看到水尚且能够西流,溪水既然还能倒流向西,人为什么不能再变得年轻些呢!“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中,苏轼领悟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真谛,激发出自强不息的乐

观精神,摆脱了时间匆匆流逝带给人的压力。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这种乐观精神,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欢乐,充满希望,精彩无限。

“书香能致远”让我们在尘世幽静的一隅,在清香馥郁的香茗萦绕下,去品读苏词,感悟人生,在美的洗礼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相关热词搜索:苏轼 人生感悟 感悟苏轼800 对苏轼的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