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国家》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唱《国家》的感悟篇一: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

浅谈欣赏流行音乐的感想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国内也有“通俗音乐”的译法。“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是泛指一种类型的音乐。即相对于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而言的一种通俗性、大众性、易流传性为一体的音乐类型,流行音乐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美,成熟于二十世纪,自它成熟之日起就带有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商业运作的特点。并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欣赏主体,与青春、时尚相联系。

流行音乐中的声乐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流行歌曲”,是指用通俗唱法去演唱的歌曲形式,是流行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行音乐中全球流行程度最大的音乐类型。现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风行站流行歌曲。而流行歌曲在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现实状况也不尽相同。

中国改革开放后,港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进入中国内地,并以迅雷不掩耳之势冲击了内地百姓的音乐生活。一时间大家都喜爱上了这种形式新颖的歌曲,并迅速接受了这种音乐类型,尤其是青年听众。这种现象同时也刺激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在此以前,凡是流行过的歌曲不论美声歌曲还是民歌都可以称之为流行歌曲。在此以后,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成为了流行歌曲的代名词。从那时起,听流行歌曲成了大众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歌曲欢迎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古曲交响乐等高雅音乐。现在,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时哼唱出几首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这已成为当代中国突出的音乐现象。为什么大家如此喜爱流行歌曲呢?中国的流行歌曲虽然发展历史相对短暂,但也以其独特的发展和庞大的力量成为世界流行乐坛中重要的一支。下面我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当代中国流行热的原因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流行歌曲在中发展的过程

中国人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听流行歌曲,那时只是经济富裕的人到歌舞厅、夜总会看演出或在家里听听唱片,所以普及的程度很有限。听到的歌曲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这时在中国的大城市流行歌曲创作相当繁荣,在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一些百老汇歌曲和电影插曲已可代表国际水准。创作上用李锦光作曲、陈堞衣作词的《爱神的箭》,严华作风、范烟桥作词的《月圆花好》,贺绿汀为电影《马路天使》作曲的《天涯歌女》等。依曲填词的流行歌曲都很好的融合、借鉴了西洋,又不失传统。充分证明了我国的文化有强有力的吸收消化外来养分的能力。

照这样发展下来。流行歌曲不会在80年代才在中国普及的。那为什么出现在80年代后的流行歌曲热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建国后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出现了断层。由于国际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变,洪台和欧美的流行歌曲中国大陆听众没机会听到,人们只能通过电影、广播等途径听到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瓣民歌类抒情歌曲和一些苏联歌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象《九九艳阳天》、《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这些在当时不叫“流行歌曲”的歌曲确实算得上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了。到了文革,连这些歌曲也被批为“封、资、修”。中国的流行音乐进入了十年真空期。几乎只能听到那个程式化的样板戏,表现个人情感的歌曲被视为小资情调而遇禁绝。大部分艺术形式都被禁听、禁学。80年代,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国家实行了宽松的文化政策。世俗的情感缍获得了应有的位置,一系列音乐作品被解禁,爱情终于可以言说。文革前曾流行的好的电影歌曲、爱情歌曲重新涌现出来。港台的流行歌曲开始在城市地下流行开来,但在社会正统眼里,欣赏邓丽君、张帝仍是落后“小青年”。这些歌曲视为黄色小调甚至欣赏者自身亦有道德上的洁感。这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流行歌曲刚刚被解禁时期却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在86年以前,大陆的听众通过广播、电视听到的都是些不洋不中的偏美声和通俗唱法的流行歌曲。港台和欧美发展成熟的流行歌曲大规模传播,使人们耳目一新,才真正使流行

歌曲流行了起来。经过太久贫乏文化生活的人们重新认识、喜欢上流行歌曲是很自然的。受外来流行歌曲的影响,内地流行歌曲的创作也开始同国际接轨。

二、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热的社会现象基础

从流行歌曲是音乐中的新事物。每个时代都有最流行的音乐类型。象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音乐,在当时很流行,而现在社会中最流行的流行歌曲。也许再过许多年又会出现新的流行乐,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又成为了古董。

流行乐的产生是顺应时代的。它产生于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中。工业社会的到来使歌词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见证。它可以批判社会,反映现实,表达歌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也体现了大众的心声,这也是流行歌曲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配器上,流行歌曲也紧跟时代。例如最早应用电声乐器,到现在和成器、MIDI的运用都丰富了流行歌曲的音色,电子音响合成技术使流行音乐的音响变得异常的丰富奇特,能制造出任何一种想象得到的声音,完全不受乐吕物理特性的局限,与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大异其趣。MIDI技术可通过预选编制好的数字化程序来操作电子乐器,能轻易地演奏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高难度音型和乐句,而无须经过多种艰苦磨练的职业乐手来演奏。而这么多的结合新科技是别的音乐类型所望尘莫及的。

流行歌曲是传播途径上也紧跟时代。从最早的单一巡回演唱形式到现在利用唱片、MTV、电台、电视台、网络、卡接OK等形式,可以说流行歌曲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先进电子化设备在传播着。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日本发明了卡拉OK伴唱系统和“随身听”(Walkman)小型录音机。这些新发明都直接影响了流行音乐的欣赏方式,使其变为一种更加个人化、体验化的娱乐方式。卡拉OK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流行音乐市场的走向,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唱片厂商都十分重视出品那种适合于普通歌迷用卡拉OK演唱的歌曲。

1980年美国通了MTV有线电视,为流行音乐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制造了许多新的歌坛偶像。MTV还成了“流行音乐录像片”的代名词,MTV最初只是唱片厂商推销产品的广告手段,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运用视像来揭示歌曲的内涵的具有独立的表现手段和审美意趣的新型艺术形成。

现在,人们坐在汽车里、电视前、电脑前,随时随地都可欣赏到最新的流行歌曲。大量而快速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你从不听到喜欢上它。

这些都是时代为流行歌曲创造的条件,而流行歌曲正是把握住了这些机会,运用一切新技术,产生新音乐,受到人们青睐,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的主流韵。

在工业化、都市化的世界性潮流的带动下,流行音乐作为现代文明的文化标志,从工业化国家向非工业化国家,从都市化地区向非都市化地区蔓延辐射着。

三、对流行歌曲自身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歌词的创作

既然是歌曲,就有歌词,有了歌词就使音乐带来了语义性。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工作、学习、爱情、友情。除了上节所说歌词表现的内容具有时代性外,歌词创作本身也具有特殊性。

首先,流行歌曲的歌词很人性化,它生动、优美、贴近生活。例如,同样的表现团结伟大的欧曲,群众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曲风和号召、说款式的歌词就略显沉重,而同样表现这种情感的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则更多的从人类自身真实情感的交流出发,使人们更易接受,产生心灵的上的直接碰触感动。“轻轻地捧着你的脸,替你把眼泪擦干??”具有强烈的催人泪下的效果。而最后一句“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更是具有强烈的呼唤作用。十年后的《祝你平安》与它摇相呼应,从个人真实的情感角度出发,集中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大人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其次,歌词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在歌词长短方面,可短可长。为了同音乐配合,一句歌词不宜太长,且句与句之间要押韵互应,华文音乐中多为中国诗歌“标准”形式的七律,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却又在无形中形成以某一长短的句体为中心的向心力。例如莫文蔚和张洪量的《广岛之恋》;

随着流行歌曲歌词的日益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歌词的创作也更加口话化,尤其是Rδ音乐的盛行,长短句的组合也更加自由,但始终仍遵循着句与句之间的音乐之间韵律的搭配,使它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再次,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色彩值得一提。语言的色彩感觉在歌词创作中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技七。文字的组合总是组合成一定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意境的传达。所以,具备了有切身感受和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才能谱写出好的歌词。中国的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从黎锦晖开始就注重词与曲和中国深厚文学底蕴的结合。所以,一直以来创作出了大量让听众陶醉其中,为之感动的好词来,这些经典歌词让听众不自觉被带到歌曲的故事情感中。

(二)音乐的创作

流行歌曲的创作技法来源于传统作曲技术,这样符合了人们听觉上的传统性。但是为作歌曲,流行歌曲的曲式精小,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一般是二段体、三段体或带副歌的单乐段。例如周杰伦的《安静》就是一个简单的二段体曲式。和声也很简单,一般是I—Ⅳ—V—I的进行基础上衍伸、发展,常用的I—Ⅵ—Ⅳ—V、I—Ⅵ—II—I、I—III—II—V、I—III—Ⅵ—V/V—V等,在发展中又出现了7级、减7级,反功能,五度循环等和声进行,但始终来源于传统,又不失新颖,使人们在传统和声中听到变化,得到听觉上的满足。

乐器选择上也是时常采用民族乐器。例如《我心依旧》(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就用了苏格兰风笛。这种创作上和民间的结合,丰富了音乐的表现,使人们感到亲切,而乐于欣赏。

(三)演唱的特色

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还在于好唱、好学。流行歌曲的唱法突出的就是个性化、自由化。这不同于民族、美声唱法的类型化。不同的唱者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和唱腔。它的演唱方法较自然,不需太多专业技术,以自然为准,人声音区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色彩;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美、低音区沉厚。流行歌曲的演唱通常也是遵循各音区的自然属性,发挥其自身的表现作用。例如萧亚轩的女中音唱腔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公司在包装她时就把歌路定在适合其自身音区范围内。这使歌手把最自然的一面表现出来就可以了,不需太多演唱技巧的训练。但有时也会根据歌曲内容表现的需要而改变各音区的自然色彩。如《一无所有》的旋律常在高音区徘徊,但在演唱时却应该将音色处理得暗一些。倘若一味强调高音区的高亢明亮,就难以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着的那份执著和抗争。

在流行歌曲中运用的喊声、气声等唱法都是为了表达感情需要,听起来很有亲和力,也较易模仿。便如崔健的《一无所有》是摇滚喊声的代表,许茹芸的“芸式唱腔”则是典型的气声唱法。

对沙哑嗓音的崇尚并不是流行歌曲演唱中所独有的审美指向,在各国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我国的戏曲中,沙哑音色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一种表现手段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音色的沙哑上,而是这种音色所能表现的情感的力度和深度。当人的情感达到极端状态时,常会伴随出现嗓音的沙哑。这种音色有时也会与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相联系:粗犷强焊的阳刚美,饱经沧桑的成熟美,这些都是颇具偶像魅力的。此外,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反叛、挣扎、调侃和嘲讽等内容也适合于用沙哑的音色来表现。

嗓音沙哑的歌手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时,会对音色稍作调整,以适合歌曲的表现需要。如罗大佑唱《超级市民》时声音偏“破”偏“炸”,唱《痴痴的等》时哑,偏“压”,而《沉默的表示》就干净柔和了许多。

所谓“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四、青年的艺术

流行歌曲可以说是青年人的艺术,而青年人又是社会的主流。随着它的发展越来越商业化,制造商不断包装出年轻、漂亮的歌手。他们不管是服饰上、言行上都成为瓣时期青年竟相模仿的偶像,由此产生了追星狂热现象。好多青年是因为喜欢这个明星而听他们的歌。歌星们确实是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2005年“超级女声”大赛中获得总冠军的李宇春就使社会上掀起了一阵“李宇春热”,黄色成为春夏流行色,很多人已经在街头看到列成方队的黄色军团,唱着“我们是玉米!我们是玉米”呼啸而过。

青年们处于思想不稳定阶段,喜欢模仿、思想浮躁、追求狂热、具有反叛性,而明星们给青年们塑的一个个有个性的形象,所以明星效应也是流行歌曲流行的一大原因。

综上所述,流行歌曲的时人性、创作的特殊性和明星效应是其它音乐艺术没有的。流行歌曲热不止是在中国,也是一种世界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和国际接轨,中国的流行歌曲热也正是国家国力和生产力进步的文化生活上的体现。随着产响乐、京剧等高雅艺术的不断大力普及、推广,中国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来会真正学会欣赏这些高雅艺术。

唱《国家》的感悟篇二:走进国学 感悟快

走进国学 感悟快

隆德一小 何艳

俗话说,卖啥吆喝啥,既然我现在是教国学的,所以今天在这我就吆喝吆喝国学。

说句实话,我虽然已经教了两年国学,但是所学所教相当肤浅,简直就是一鳞半爪,而今天又在这里讲,更是诚惶诚恐,所以,还请各位多多指教。下面我们还是从一个故事开始吧:郢书燕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人是好朋友,其中一个在楚国首都郢居住,另一个在燕国当宰相。一天这个郢人给燕国宰相写信,因为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于是这个宰相立刻告诉燕王,燕王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就采取了举荐才能任人为贤治国方针,结果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来,两个人见面了,那个宰相连连向那个郢都的朋友道谢,说现在我们国家这样强大,多亏您告诉我“举烛”啊,郢人一听,哈哈大笑,说我那是笔下误啊。

我觉得我就像那个楚国小南蛮的郢人,今天所讲也会平淡无奇,因为都是平时所做所感之事,似郢人书信一般平凡,甚至可能还有一些错误,可是我觉得各位,就如那位具有超凡智慧的宰相一样,会高屋建瓴地理解或延伸,会探讨出新意,共同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献出智慧与才能。希望我校也能像燕国一样称王称霸。 下面言归正传,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走进国学 感悟快乐》。

一、什么是国学

对于国学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大概可以以下面的为一个依据。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按照上面的概念解释,国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学说。即是指包括清朝在内以前的中国历史上的主流学说和文化, 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它们形成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还要包括西汉时就从印度引进的佛教禅学,它对后世中国影响更为深远。

具体说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在传统国学中,《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儒学经典

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有人拟了一个作为中国学人最低限度应读的古籍: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後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我们先不去读上面这些书,但看这些书目,足以叫人头昏了,所以,要想达到一定境界谈何容易。

如此看来,能真正称为中国学人的人似乎不是很多,可我又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的确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学人。所以我汗颜至极。姑且称自己是一直在学习的学人吧。

二、国学的厄运与兴起

从国学今天被再次提倡,这期间经历了清末洋务运动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文化及社会改良;经历了“五四”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彻底怀疑一切、“批林批孔”,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传统文化及知识分子被彻底摧毁,文化出现断层,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国学一度似乎成了民族的包袱和历史的垃圾。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和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要真正屹立于国际强族强国之林,文化的昌盛和影响力才是根本,才有未来。这样,国学也才有了今天的气象。

三、教学相长,乐在其中

人把中华国学比作一个大观园,进得园来风光无限。因为它是那么博大精深、那么妙不可言——在此,非常感谢张校长使我成了有幸踏进这道门槛的幸运儿。虽然只是刚刚进门而已,但它给我带来的知识、乐趣、感悟、提升与憧憬等等,言之不尽。我由此而致力于带领我的学生们一起游园探幽,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快乐。只期望自己能早日摆脱王姥姥的境地,做一个很好的导游。

自教国学以来,我主要教学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论语》《大学》《孟子》《庄子》《老子》中的一些内容及一些唐诗宋词和经典名句,这些对于一个真正的国学大师来讲,他可以信手拈来,可要想通过我这个国学底蕴浅薄的老师交给根本没有国学功底的学生,并非一件容易之事。但我非常欣赏荀子说的一句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困难和不易操作的事情变得简单而容易操作。在《弟子规》中也有这样一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意思是见到德行高尚的人,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向人家学习,即使你离这种品行、这种上人距离还很远,但只要你学,你就会慢慢赶上,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只要肯下功夫一点一点地学,知识总会与日俱增的。所以我就经常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学生。

在刚接受教国学这个任务时,虽然很欣喜但也很担心,担心自己教不明白,担心学生不爱学或学不懂,可是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很爱学国学,而且收获也是相当可观的。下面就采撷一些教学片断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喊起口号,我们一齐启程。

首先我确立了国学课的口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对同学们讲这句十个字的口号意义非凡,第一,证明你很幸运,因为你们是在一所开国学课的学校上学。第二,证明你们的起点很高,读的书是经典,交的友是圣贤啊!何为经典?那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洗涤和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何为圣贤?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有超凡才智的人。同学们想想,我们从小就与他们相识相交,那将来我们会多了不起,也许,你们将来也会写出经典之作,也会成为圣贤。同学们一听我这样讲,就立刻有了雄心勃勃的感觉。所以,我们的国学课经常是高亢地和喊着口号开始的。其实,细想想这不仅仅是句口号,它更应该是一种理念和一种行为,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一生都能“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将是多么快乐,我们的社会将不会再提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之类的口号了。因为和谐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老子》的文章思想极为深刻,怎样深入浅出,让学生感兴趣呢?有时我就采取游戏体验式的方法。比如,一次,上课开始我就说咱们这节课来做个游戏,请前三排的同学为一组,踮起脚尖站着,其余后面的学生为一组,就像平时那样站着,你们两组比一比看谁能站的时间长久?同学们都很高兴,口里唠叨着:那还不容易。结果,前三排的同学不一会功夫就东倒西歪站不住了,后面的同学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地继续站着。我让同学们说说原因,前面的同学说因为是用脚尖站着,站不稳,所以一会儿就站不住了。那同学们想想,平时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这样站着呢?很多同学都说看热闹啊围观啊等等前面人挡着看不到但又非常想看到时就踮起脚尖,有时还往起跳着看,等等。我问:这样站的感觉怎么样?生答:一会就脚酸了,脚脖子累了,站一会就受不了了,想看也没有看到多少,等等。我顺势引领:是啊,有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本想通过换一种方式想要快点达到目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或者是适得其反。这个道理其实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给我们讲的十分透彻了,大家请看老子的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的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像剩饭赘瘤一样,因为它们都是让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是绝对不要这样做的。这段话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是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是短暂而不能持久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老子思想中极为精要的一部分。虽然,深奥难懂,但同学们结合着游戏,结合着他们自身的生活体

验及其观察的生活实例,也能理解得较为深刻。这些深刻的道理不管当下是否能指导学生的为人处世,但相信也会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留下印记。

三、让学生在歌唱中乐。

在第一学期,五年级我主要选择了婉约词和豪放词来教。词是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所以说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但那时人们怎样唱,没有录音,无从考证,可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谱了很多曲子,所以,我在教学时就尽量把能唱的词都搜出来,课上理解学习吟唱欣赏。比如:一剪梅、蝶恋花、水调歌头、醉花阴等等,下面插入一段录像与大家一起分享。课件打出词:一剪梅 李清照插图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放录像王禹衡)同学们听得很欣喜,很陶醉,大家看王禹衡同学,简直都如醉如痴了。此外,在学《弟子规》《三字经》时,只要能唱的都要让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陶冶、增趣,学生学得很快乐。学生们不光喜欢听唱,还喜欢创作。

四、让学生在创作中喜。

还回到学生们学词上来,那是我们在学柳永的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我们刚刚品味完词的意境,王禹衡突然举手问我:“老师这首词咋唱”,我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咋唱,而且很遗憾,我在网上也没有搜到。”他稍感遗憾地坐下了,不一会他又举手说:“老师我会唱。”这一下把我和同学们都惊住了,“好啊,就请你为大家唱唱吧”我们一起鼓掌欢迎,原来,他来了一个创新,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曲子填上这首词唱的,唱的非常好听。同学们再一次热烈鼓掌,他的脸灿若桃花,非常高兴。然后同学们又学着他一起用这首曲子唱了两遍,课堂掀起了高潮。后来到别的班学这首词时我就开始挑逗他们说:一班学生自己搞创作唱这首词,唱的如何如何好等等。后来,二班的张瑞洋用“让爱传出去”这首曲子把这首词声情并茂地演唱出来,其他班有一些学生就现场创作去唱,就这样在同学们南腔北调,五花八门的演唱创作之中,同学们学会了这首词。也许也有人会说感觉这样玩、笑,似乎有悖于词的基本情调,但我认为此时孩子们尚小,让他们体会词人那么深厚的情感是不可能的,而让他们对诗词感兴趣,愿意学,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将来爱上诗词,而品味就会自然而来,而这种品味就绝不会停留在一诗一时,很可能就是一生一世。

教学生学是为了让学生会学会品会用会写。一次,我们学习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

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很著名,其中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已成名句。这首词,虽然词人重在抒情,我们后人也觉感人之处在下阕。但是学生并没有那么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所以,针对小学生教学应该有所改变。所以我在强调了解了词人的感情及名句之外,我对上阕的写景铺排做了生动的教学,因为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而“山映斜阳”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真的是太美了!如果学生能将这些美文用在作文之中,会相当增色,如果学生学会这样去写就更好了。而那天,恰逢下大雪,于是我就留了一个创作性的作业,即:用苏幕遮这个词牌,模仿这首词,结合外边的景致,也当一回词人来填词。要求是学生自愿去写。结果很多学生感兴趣,当然初次尝试,肯定会乱七八糟的,其中五年二班王春翔写的相当不错,请大家欣赏:“ 苏幕遮(冬)云暗天,银裹地,北风狂歌,鹅毛漫天舞。千里冰封万里雪,玉树琼花,人间作烟罗。雪中行,胜闲庭,风刀霜剑,无情似有情。疾风劲雪摧青松,寒入松骨,化作松更挺。”后来我又多次留了这样的作业。在那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最后出了一个默写和创作二选一的题,结果有二十多名同学选择了创作,且不说创作的好与坏,同学们有了这样的愿望和行动才是最宝贵的。

五、 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想。

一次,在教学《论语》第十二篇里的一章时,我先让学生来扮演国王,我来向国王请教:“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做好哪些方面的事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我在黑板一一列出比较重要的一些方面:如:军队呀、粮食呀、金钱呀、武器呀等等,然后,我又向这些国王们请教,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你想去掉什么?如果再不得已去掉一项,你又想去掉什么?结果,不同的国王有不同的见解,而且去的龇牙咧嘴,直心疼。最后我亮出底牌,那么咱们还是看看孔子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于是我们开始学习子贡问政一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意思是:当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提出了三大要件。而当子贡一再追问三者中的“必不得已而去者”时,孔子将“民之信”留到了最后,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同学们没有料到孔子会把“ 民之信”提出来,而且还留到了最后,便七嘴八舌地议论驳斥,教室里顿时开了锅。真理真是越辩越明啊,最后学生们还是达成了共识。这样说并不是说足兵和足食对国家不重要,而是说,相对而言,获取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拥护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国家政权的兴亡。如果领导得不到信任,政权得不到拥护,即使兵再多,粮再足,政权社稷也不会稳固。接着我就给他们讲了武王伐纣的故事,从商纣王的暴行说起,讲到当商纣王的军队遇到周武王的军队时,不但不与其作战,反而调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 最后商纣王见大势已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所以,子夏指出,君子去从政时首先应当设法获信于民与君,应当“信而后劳其民”、“信而后谏”,这是取得政绩的前提条件;反之,对百姓而言,“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对君王而言,“未信,则以为谤己

唱《国家》的感悟篇三:唱歌教学感受

取它山之石,铺我成功之路

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汇报会

——唱歌教学的感受

今天我的感受有两点:外出学习的感受;学习归来对我课堂教学的指导。

一、参加“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的感受。 在2009年11月24——27日,我非常有幸去沈阳参加了“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多名音乐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这次学习。此次会议在音乐教研员王英昌指挥下,在场全体音乐教师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拉开帷幕。这次学习中来自二十四个省、自治区的二十四为音乐教师带来的二十四节课给予我的不单是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我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和理论指导上的提高。

感受一:每节课都让我眼前一亮,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充分体现了教无定法,无论再好的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如安徽选送的《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执教的是一位安徽的吴思源男教师,他上课语言幽默风趣,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融歌曲、游戏、器乐制作及情境表演于一体,让学生既有参与的热情,又有享受音乐的快乐,同时又感受了新疆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受二:课堂的一切设计、方法和活动都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不应以“花”为目的。要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最难的知识。

哈尔滨选送的张洪宇老师青春活泼,笑容甜美。她以动作辅助引导低年级学生正确理解、表现教学内容,结合鄂伦春族是以骑马、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特点,设计了“骑马”的动作,贯穿整节课,使学生很快的把握住了歌曲豪放、热情的特点,唱出了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整节课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展,做到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感受三:音乐课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聆听、感受,然后再用自己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

如湖南的毛娇丽老师上的《欢乐颂》,教师在教唱之前安排了多次聆听活动,学生在聆听中进教室,在聆听中学习歌词,聆听教师的范唱和爱乐团的合唱等等。通过充分的聆听后,学生的学习不知不觉就变得轻松、自如了。上海市音乐教研员、国家特级音乐教师刘德昌老师就着重强调了“学习音乐,重在聆听。音乐是在反复聆听中得到感受,得到诠释。”他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不要怕“让学生反复聆听”,因为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断性的特点,聆听能让学生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这位湖南教师还具备扎实的唱歌技巧,她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唱法个性的演唱,表达不同的情绪和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很好的范唱出了雄壮版、抒情版和欢快版的《欢乐颂》。

感受四:音乐课要深入的挖掘教材,努力让音乐课与生活相联系。

江西的《乃呦乃》是一首民族音乐的典型教材,执教教师是江西的杨玮亲自去过凤凰旅游,了解了土家文化,亲历了土家摆手舞,对教材有了深刻的认识。她用本土的瓷器——碗筷做为乐器为歌曲伴奏。通过让学生尝试用筷子敲打碗,在体验声音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探索和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音乐。

最让我不虚此行的是有幸听了刘德昌老师的点评。他是一位一线的音乐教师,结合他的实践经验帮助我们找到并解决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起到了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唱《国家》的感悟

。他幽默风趣的模仿比赛教师们的语言和动作,指出他们的缺点不足,再做出明确清晰的意见指导,他真正做到了点评的实效性,给予了我实质性的帮助。听了他的点评使我对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看清了音乐教育应该确立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这次的学习,总结一点:要想上好课,教好学生,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技能技巧和专业素质。在这次学习中,我感慨万分,既是对这次学习的收获感到高兴,也对自己身上肩负的重担感到不安。我只能把压力转化成动力,首先要坚持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方法,多思考,多钻研,多磨练,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对我教育教学的指导。

记得2008年6月30日参加的《东北三省第四届新课程音乐教学观摩与交流大会》时,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长吴斌提出:“希

望看到朴实、有效、高质量的音乐教学,回归音乐的本位。”离2009年11月份的学习时隔一年时间,经过一年的沉淀,我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次学习对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我总结出以下的几方面:

1、音乐教学要有简朴有效的教学设计。

音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不要被教学方法所困惑,也不要被教育学的一些理念所束缚。记得我刚刚上班的时候,教学设计中总是想设计一些精彩的地方,觉得这样的课才出彩,才是好课。现在一想,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学设计要为教学服务,“教”离开了“学”就是种子离开了土壤,失去了生机。

现在回想起学习中听到的24节音乐课,好像都记得不太清晰,但又是那么明了。每一节课都是那样的清新淡雅,不浮夸,简约而不简单。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觉得恰到好处,没有看到细腻的处理,没有板块的罗列,只有无痕高效的教学。

2、音乐教学要用有效地方法。

什么是有效的方法?我觉得教学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用孩子感兴趣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上课时不要片面的强调歌唱的姿势、上课的纪律等,只要讲究方法,就会事半功倍。我在《奇妙的节奏》一课中,开始上课之前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寻找坐姿端正的孩子,然后坐在他的身边,还不忘了说上一句:“老师最喜欢坐的端正的好孩子。”结果一节课下来,我都再也没整顿过纪律。

在低年级教学中,一年级的孩子还不太适应学校的生活。为了不

让学生上课的时候溜号,我就想到用一个小计策,宣布老师有个坏毛病,如果没有人关注我,我就觉得没意思了,老师就会悄悄地溜走。一下子,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我的身上,没有一个学生上课走神。

在歌曲教学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听唱法、模唱法等等,效果都不是很好。我尝试用听单音弹奏旋律三遍的方法,第一遍静静地听,第二遍在心里默唱,第三遍大声唱出来,结果学生唱得特别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纪律也好了很多,这真是以外的收获。

3、音乐课堂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

高质量的教学,就是要深挖音乐教材,在音乐课堂中不间断的传递各种音乐信息。怎样上好音乐课?就含在教和学中。音乐课要形象,生动,最重要的是耳朵的聆听。“学习音乐不怕重复”。一首歌曲听上100遍,自然就会唱了;一首乐曲听上1000遍,自然就好听了。

我觉得音乐课中歌曲一遍又一遍的演唱过程正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过程。每一次的演唱实际上是对歌曲的再创造,只有一遍遍的创造,才能完成对教材的深度理解。

4、音乐教学需要高效的提问。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喜不喜欢?”“好不好听?”之类的提问。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提问。我们的课堂提问要简单,有效率。在一节课中,学生对一首短小的歌曲有时要听上10多遍,甚至是几十遍也不觉得厌烦,这都取决于教师一次次的高效提问。如《其多列》歌曲教学中,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和记忆三段的歌词。我在教学中,初听时要求学生静静地聆听,整体感受音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国家 国家电网工作感悟 国家行政学院培训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