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蒙娜丽莎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对蒙娜丽莎的感悟篇一:《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王克难写的《蒙娜丽莎之约》,我被它深深地吸引着,《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在没看到画像之前,我从“一条长龙”,“多次交涉”“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移动得更慢了”等词语中看出了达芬奇画出的《蒙娜丽莎》之宝贵,看出来看《蒙娜丽莎》的人之多。

作者王克难连用了三个“终于”,写出了作者对《蒙娜丽莎》的期待。“我终于走到陈列室门口”,“终于看到了她”,“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读后感《《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

作者已经看到了《蒙娜丽莎》,我和作者都被这幅画吸引了。它是一幅恬静、淡雅的外国女性。他成为了永恒的美的象征,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虽然没有看到《蒙娜丽莎》,但通过作者的描述,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落落大方、长发飘飘的美女。

我十分喜欢《蒙娜丽莎之约》这篇短文,他让我明白了达芬奇的天才想象和神奇的画笔。

对蒙娜丽莎的感悟篇二:《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09对3

徐瑾

0921310

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感

——对比当今中国有关教育现象 由于无数次的听到老师和同学推荐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所以在一个悠闲午后,找到这部影片来寻找它之所以得到各种赞誉和推荐的原因。这部以美国1953年至1954年为背景的关于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故事,颇像另一部影片,即《死亡诗社》,甚至有人认为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女版的《死亡诗社》。所以不难由此而推出,《蒙》这部电影也是关于一个激进、勇于创新的老师对于一所学校循规蹈矩旧制度的不满而做出自己努力和革新的故事。同样的结局也是一样的,都是以一种表面的失败而告终,《蒙》这部剧中的女老师凯瑟琳最终迫于压力而离开了这所大学,但是她所做的努力却改变了她所教的这一届学校,以至于改变了其他该校的学生。

最初,学生们对于这位出来这所贵族学校的凯瑟琳报以了一种蔑视甚至瞧不起的态度来对待。但是慢慢的,经过凯瑟琳的努力,学生接受并喜爱上了这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关于这部影片给我所带来的震撼,可能是非常大也是各种琐碎而零散的。影片开始的开学典礼,虽然带有着浓重的传统教礼的色彩,但是还是能够给现今中国的教育带来很多的启发。片头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很独特的开学典礼,叩响礼堂的大门,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校长在询问着 “是谁在敲打学习之门?”而学生代表的回答琼安的回答为“我代表所有女性。”之后的对话便是带给我很多的思考“你寻求什么?”“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那我们欢迎你们,所有追随你的女性都 能进来。我宣布本学期就此开始。”还记得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和我们讨论,为什么现在学生很少会去看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哪怕是规定了章节内容很少的一部分,我想原因可能有一部分便是现在中国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并不以“努力学习唤醒心智”为目的,更不要提那“奉献毕生于知识”了,现在中国的大多数学生终其一生学习的目的便是为了找寻到

一份好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能很好的解决我国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突然联想到近日社会热议的一则新闻,中科学毕业的博士生放弃科研工作而去了北京某著名中学教书的事件,有人问过这位博士生是为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即“我对科研没有兴趣”。短短的几个字,便暴露出了当今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连中科院这所全国知名研究院培养出来的博士生都对科研没有兴趣,那泱泱中国还有多少被这种体制教育出来的学生能有对于科研的热情呢?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这种纯粹的对于知识的渴求,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过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考上一个好大学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甚至于提升到改变命运这种层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学生都把知识作为了一种手段,一种以此获得更好生活的手段而不是把获得知识作为目的作为毕生所愿奉献的事业,知识在当今中国在逐渐沦落为一种中介、手段!这会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再次回到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主要的内容便是女教师凯瑟琳努力的去改变这所所谓的喜娘预备学校的过程,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这些优秀的女学生,不是成为未来领导者的太太,而是未来的领导者。但最终,她失败了,卫斯理大学无法容纳这位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凯瑟琳选择了离开美国前往欧洲。其实从影片的开始,便已经奠定了凯瑟琳的最终失败,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整个社会、学校的认知观念进行抗衡的,就像是俗语所说的“胳膊拧不过大腿”,虽然是句朴素至极的话语,但是却阐述了这其中深刻的道理。联想当今的中国,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了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于是推广了轰轰烈烈的课改与素质改革的活动,但是以我自己个人的发现,却发现收效甚微。在一个以成绩至上、高考决定命运的社会和教育体制中,这种改革在民间的推广中往往是无法行之有效的。比如课表中排出了各种选修课、音乐、美术课等等的课时安排,可是有多少学校是完完全全按照这个课表所安排的呢?想彻底的撼动这棵持续很久的大树,只有抓住真正的问题去解决才能收到实效。现在的这种高考、甚至研究生选拔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很多的偏才、怪才学生的学习之路。前一阵的新闻说,一个攻克世界数学难题的在校大四男生,由于潜心钻研该问题,而错过了研究生报名时间而有可能没有学校继续研究的新闻在社会上成为焦点,突然便联想到我

国著名的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当年便是破格被清华录取的,因为虽然钱老在文学方面有着极强的天赋,但是数学却是一塌糊涂,如果钱钟书生在这个社会,那恐怕也就不会出现如他今后的那种的成就了。虽然现在中国在高考制度中出现了中学校长推荐制,即推荐优秀学生面试入读如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政策,但仅限于极为优秀的那些中学,而推荐的学生也往往是成绩极为优秀的学生,这便失去了校长推荐的意义,这个制度原本是希望推荐如钱钟书们这类的学生获得更好教育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则是彻底的失去了它所出现和存在的意义了。

在《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中,凯瑟琳老师试图去改变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为人夫的观念,希望她们能够有自己的一番成就,比如去耶鲁大学学习法律等,可是最终失败了,追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长久以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所在她们身上留下的刻印。由此,我突然想到很多年前,有一本畅销书中提到,最好的基础教育即小学中学的教育是在中国,而最好的高等教育在美国,因此,作者认为最好的教育体制便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他认为这样的体制是完美的。起初我也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结合,但是仔细一想,以中国这种成绩第一的基础教育岂能教育出美国教育体制中所需要的创新、有独立观点的学生么?猛然想到一则极为讽刺的笑话,说的是:某教授在课堂说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对于其他国家饥饿贫穷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时班里自大的美国学生想的是还有其他国家?而中国学生则在可悲的纠结着什么叫自己的观点。因为从小到大,从没有人问过自己什么是“自己的观点”,从来接受的都是官方答案、正统观点。这种教育焉能教育出什么创新的人才么?这种所谓的嫁接与改良,正如同影片中凯瑟琳老师所进行的改革,在这种环境下熏陶渲染出来的人是已经很难彻底的根本改变了,很多观念已经根植于她们自己心中,彻底融为了一体。

总之,这部影片所传递的内容和信息量是极为丰富的,我只是写了我最受感触的两个点,还有很多的细节是值得深思和考虑的。比如在影片中,凯瑟琳说她来这个学校是想要改变这个这学校,改变学生的生命轨迹,另一个老师在听到这段话之后,说的是:“你想着改变其他人,你其实也应该改变的是自己。”不得不承认,凯瑟琳老师是一个极其完美的老师、女人,她希望她的学生能够给自己一样,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独立的新女性,但是却忽略了卫斯理大学的那些学

生,她的学生们并不是真的想成为她这样的学生。以片中最为优秀、也是凯瑟琳最为欣赏的学生琼安为例:当凯瑟琳得知琼安有过学习法律预科的背景,变去询问她是否想过真正的学习法律还给琼安提供了耶鲁大学的入学申请表。当凯瑟琳知道琼安申请到了耶鲁大学却放弃入学的机会时,她很难过,然而琼安的回答或许便是这些女学生的独白:“你告诉我们要自由的选择,我的选择便是要相夫教子,我觉得错过了抚养孩子和照顾丈夫的时间会是我极为大的损失。”可能这些话会让凯瑟琳难过很久。从中,我联想到中国式家长的有些做法,他们把他们认为对的、认为是自己经验积累所得到的认知强加的灌输甚至迫使子女接受这些想法,虽然子女知道家长是为了自己好,正如凯瑟琳为了她的学生好,但是往往却很难接受、或者不愿去接受这些东西,因为可能那些所谓的经验也好、道理也好,在当今社会的日益变迁中已经改变了很多,孩子们也想自己历经一些事情而获得成长,不是永远生活在父母保护的羽翼之下。

零零碎碎的谈了自己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电影所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启发与思考,也理顺了一些自己关于这部影片的感受。总之,感觉这不是一部能够看一篇便能完全领悟其精神的电影,希望以后能够抽出时间重新多看两遍。

对蒙娜丽莎的感悟篇三:蒙娜丽莎评课稿

突出自主培养能力

——观甘春英老师《蒙娜丽莎之约》一课有感上周有幸聆听了甘春英老师执教的《蒙娜丽莎之约》一课,她那娓娓动听的嗓音,简洁

优美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让人如沐春风,意犹未尽。甘老师用她的课堂实践告诉

我们略读课该这样教。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

在实践中迁移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因此在略读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教学

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着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自读时间给“足”略读课文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慢嚼细咽,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

甘老师在“初读感知”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细读品

味”环节,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感受,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朗读品

味,感受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

方法,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得法,读中审美。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

二、课堂结构求“简”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摒弃过度的设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

时间与空间。人教版主编崔峦先生认为:一篇课文究竟是精读好还是略读好,不同的略读课

文又该有怎样不同的“略”,还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自主把握。甘老师抓住导读提示

语中的问题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了五大板块。首先把课文1—4自然段大胆巧妙处理为一首

小诗,让学生先看图片,再和老师轻声吟诵小诗谈感受。学生从大都会内外人头攒动的图片

和小诗里人们迫不及待的心情中初步感知名画魅力。然后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名画魅力。接

着直击重点段落细读品味,领略名画魅力。第四板块欣赏名画,诵读魅力。第五板块拓展迁

移,延伸魅力。这五个板块的设置真是匠心独具,五个板块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步步接触文

本,亲近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简约的板块组合教学,对教材大胆巧妙的处理,使得

课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学重点突出,真正达到了“长文短教”效果。

三、课外拓展求“宽”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

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

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甘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在课中出示了

很多关于蒙娜丽莎和作家作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结课时让学生欣赏了

卢浮宫的“镇宫三宝”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课后让学

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最后的晚餐》的资料,了解关于这幅画的故事;阅读《蒙娜丽莎的微

笑之谜》和《说不尽的蒙娜丽莎》等作品,了解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研究,培养学生审美

情趣。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如果甘老师在“细读品味”

板块,精心设计朗读指导,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自己独特的

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 力,就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张扬,心灵在朗读中放飞的美好境界。总之,甘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堂简约实在的课堂。篇二:蒙娜丽莎之约评课稿《蒙娜丽莎之约》评课稿评课人:王琴

评课时间:2011、11、25

一、教师采用直接谈话引入课题,开门见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板书时,针对

学生实际情况强调“蒙”的书写,注重细节的处理。

二、在释题、质疑、解疑环节,教师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

解决,教师相机作指导,既注重了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在学文感悟这一环节,教师紧紧围绕“课文中能体现《蒙娜丽莎》名画魅力”的句

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并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像,使

学生能将文中的好句及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他们的口语表达上。同时教师还结

合教材让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描写《蒙娜丽莎》的?”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品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该怎样观察及描写,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什么地方给你留最深的 印象,从而相机引导学生朗读作者发出的感叹。既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蒙娜丽莎》这幅

肖像细腻形象的描写,又能从中感悟作者写作的中心,从而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这

样的教学设计:合理,层层深入,衔接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效果好。

四、善于教学情景的创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时时鼓励

学生,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

五、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口齿清楚,富有亲和力,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探讨:1、教师制作的课件既能创设学习情境,又有助于学生学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但出示的时机欠恰当。如:在课题引入后,针对学生的疑问及回答,教师就可出示课件相机

介绍卢浮宫及镇宫三宝。在学文感悟时就应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及幻灯片。不应把播放课件

的主要部分放在学文感悟后总结时出示,这就没能最好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2、在学文感悟时,学生找出相关的重要句子后,除了是指名的学生谈感悟外,若能让全

班学生也能读读这些句子,相信学生的感悟会更深、更广些! 以上仅仅是本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刘老师多多包涵。谢谢!篇三:评课

稿

评《蒙娜丽莎之约》

汤老师执教的《蒙娜丽莎之约》一课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习作的桥梁。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内容,而且关注文本

构成形式,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旨在培养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

力的提高,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明确的学段目标。今天汤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则以指向如何写好篇章。目标全面具体、明确。重点、难点提出与处理得当。

二、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三、方法习得,描写方法,具体可感,储备砖石。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方法和

展开想象进行表达方法。

我个人的小建议:1、第六自然段的描写,我想也是作者基于看到的加以想象。那该如何

解读?作者这么想更多的是向我们传递出这幅名作的神秘。2、欣赏画作,联想必不可少。有

提及联想,那如何落实联想,用上四个“有时”,突出“难以捉摸”,通过对比,体会联想妙

处。3、当解说员介绍画作。如果提供画作,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来介绍,那意义更大化。篇

四:蒙娜丽莎说课稿语文主题学习公开课 蒙娜丽莎之约说课稿

首先很荣幸有机会讲课

一、 说教材

二、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

对蒙娜丽莎的感悟

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结合主题丛书中的《丹

青墨韵》,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

2、 感受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学习重点:

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

的写作方法。

拓展延伸:主题丛书中的《丹青墨韵》。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文理解难度比较大、由于篇幅较长,课前预习和自学也是必需的。我引领学生学习

前两部分,第三部分让学生小组之间自主学习,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多媒体起

到辅助教学作用。

四、反思

成功:1、教学目标完成,做到了一课一得。

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外拓展让学生当堂训练了本课写法。

4、初步激发了学生热爱艺术、爱读书的习惯。 不足: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还有好多地方做得不到位,对于名画,学生很难从专业的角度

去审视,所以应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本课的语言生动,文字流畅,而我在引导学生多读多

想多体会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请多多指导!篇五:蒙娜丽莎之约说课稿《蒙娜丽莎之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参赛选手们:大家好!我是白沙小学的李春。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让人欣赏,感受艺术,

陶冶情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蒙娜丽莎之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

教学程序、说应用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蒙娜丽莎之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

王克难先生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了画作中蒙娜丽莎温婉、优雅、端庄的形象;并展开丰

富的想象,解读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与本组教材的主题“感受艺

术的魅力”一脉相承。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

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读记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

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本课的重点是: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

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

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 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点燃学生的思想火把,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1、引导自读自悟法:我紧扣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抓住重点,在读悟

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2、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形象展示《蒙娜丽莎》的魅力。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本课我教给学生以下方法:

1、诵读法——自读自悟,读中感受。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合作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

教学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三大板块。三大板块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浑然一体:

(一)激趣导入,发现“美”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利用“班班通”出示视频以及图画

《蒙娜丽莎》让学生欣赏,问:你觉得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呢?使学生对《蒙娜丽莎》产生

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蒙娜丽莎》的美,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步

骤。

步骤一,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 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让学生围绕“你喜欢这幅画的哪个部分,为什么喜欢?”这一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感受《蒙娜丽莎》魅力所在。抓住神秘的微笑,紧扣四个“有时”,

通过配乐指名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出美的感受。再班班通出示视频,总体感受这幅画的

魅力。步骤二,通过问题质疑,引导学生从游客排队等候观画这一侧面描写感受《蒙娜丽莎》

的魅力,并指出这幅画对我的巨大影响。步骤三,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当一回小小讲解员,介绍这幅名画。让

学生在扮演中得到快乐,达到乐知的效果,同时也起到巩固课内知识的作用。

(三)课外拓展,延伸“美”课尾引入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和制作一个卡片,借此培养学生对绘画

艺术的兴趣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说应用:

“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实效、高效。利用“班班通”教学,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本课教学

在“班班通”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

1、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开课我就出示名画课件,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营

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整堂课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巧妙解疑: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出示蒙娜丽莎魅力的具体部位,化抽象概括的

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画面,有利于学生理解。 总之,“班班通”以其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也为我们教师开拓了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愿借助“班班通’,

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蒙娜丽莎 感悟 蒙娜丽莎之约感悟 蒙娜丽莎 感悟鉴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