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的三大问题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存在研制主体人员结构单一、课程价值取向的实体本体论思维和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文化结构失衡等三大问题。本文从文化哲学的三大理论——文化主体论、文化价值论和文化结构论的视角对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研制主体、价值取向和课程内容选择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研制主体 价值取向 内容选择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术界掀起了课程标准研究热潮。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受英语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传统影响,我国英语课程研究中出现了上位的课程理论研究与下位的学科课程研究衔接不畅的问题。英语课程研究大多囿于语言教学的狭窄视域中,对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吸收、运用不够。该现象有悖于“后方法时代”[1]语言课程研究的旨趣——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技术兴趣”逐渐转向“实践兴趣”,终极走向“解放兴趣”;也加剧了英语学科课程研究的理论根基不够牢固、学理研究尚不深入的状况。文化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其根本旨趣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内容,对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揭示和把握。对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标准研制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文化哲学层面的探析,不仅是对人、文化、课程三者关系的进一步探究,也拓展了语言课程研究的思维广度,弥补了英语课程研究囿于学科教学和语言学习研究的不足。
  一、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研制的主体人员结构单一
  我国学术界虽然已经意识到课程标准研制主体的构成应该多元化,但实际上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几乎全是学科教育专家,课程标准的研制成了专家的“一言堂”,缺乏相关利益主体(教师——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学生——课程标准的直接受用主体、家长——课程标准的间接受用主体)的有效参与,致使他们的话语权被剥夺,他们的意志得不到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的主体性缺失。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绝大多数来自学科教学领域,这就造成课程标准研制组学术构成上的偏狭性:偏向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缺乏对当代课程理论的深刻领悟和合理运用,造成英语课程标准的学理研究尚不深入、理论基础薄弱。
  2.课程价值取向的实体本体论思维
  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的价值倾向。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价值取向表现为其研制主体的价值倾向,包括知识观层面的价值取向、语言观层面的价值取向和课程观层面的价值取向。其中,知识观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其内核,语言观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其特殊的学科基础,课程观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其外在表现形式。长期以来,由于受实体思维的影响,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存在实体本体论的价值取向:实体论的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结果,是不依赖于学习者而存在的“文化”;工具性的语言观——语言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论的课程观——课程是传承和复制文化的工具。这种实体本体论的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工具理性”倾向。这种倾向导致英语课程在价值观上偏重于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追求,轻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人的个性的培养;使英语课程内容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助长了英语课程实施中的统一化、标准化、功利化和课程评价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
  3.课程内容选择中的文化结构失衡
  英语课程因其课程性质的规定性和传授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内容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具有显著的、特定的文化属性。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部分主要针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课程目标提出相应的、分级描述的标准。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质就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引导下的文化选择。语言课程内容作为对特定语言文化价值性的选择,包含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形成的过程,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外国语言教育和学习是一种精神冒险,一种文化经历。”[1]而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期,因此,要保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和“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国际理解力”[3]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在英语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中处理好西方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西方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两大关系。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结构失衡表现在:只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本民族文化,只重视西方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英美文化)而忽视非主流文化。首先,英语课程内容中中国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外语课程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利于我们向国外学习的水平上,更有向世界各国推介中华文化的职责。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文化意识目标中虽然有“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的表述,但没有在课程内容标准部分对中国文化的选择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课程实施中出现师生只关注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这不仅有碍上述课程目标的实现,更会对我国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英语课程内容中西方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国际理解”是以促进和平与合作为目的、以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相互了解。[4]英语课程是贯彻“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6个国家和地区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这些国家中即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有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还有尼日利亚、喀麦隆、肯尼亚以及西印度群岛诸国的欠发达国家。[5]要通过英语课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就必须在英语课程内容体系中充分体现多元的世界文化,不能受“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而以主流的英美文化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对象,要让其他英语国家文化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热词搜索:三大 英语 课程标准 对策 研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