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教育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科学理论是指导社会实践的法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干任何事业都要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中国两倍于普通本科院校数的高职院校,占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近一半的高职教育,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还真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只看到领导讲话中说是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是社会人才需求倒逼教育的产物,是学习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产物,这仅仅是社会存在价值说,却不从中国5000年的教育发展史上找依据,从世界教育理论系统找根据。
  回顾近、现代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史,如果说,1866年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完全是仿效欧美教育模式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基本没自己的想法是客观存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成立的北京联合大学、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江汉大学、上海大学、无锡职业大学等 13所短期职业大学,当时只是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强烈的高教需求和社会职业人才需要主动适应的产物,没有系统的办学思想和定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1997年3月,原國家教委批准,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更名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中国首次 以“职业技术学院” 冠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其独有的专用名称,正式登上中国高等教育的殿堂 。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教举措,应该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仍然说没有理论指导,是说不过去的。
  问题出在两年后,1999年大学扩招,这么大规模地新建高教机构,基本没有系统的高教分类发展指导意见出台,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教育发展思想不明,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失误。到2015年末,新设置专升本和独立本科院校6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 341所。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颁发,主张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教学。应该说这10年(2006-2016)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系统的高职教育实践,本应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更可惜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完成任务,半途而废,更没有形成权威的理论体系。中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作者潘懋元先生关于高职教育的只言片语,也成了高职教育遵循的原则之一。
  难道中国人办事情真的不需要理论指导?世界本来就没有高职教育理论?高教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本人的研究,关于高职教育的理论根据,有如下初步认识。
  1.从人类历史视角看,国家雏形出现之前,人类只有职业教育,当部落走向国家形式之后,才有了知识教育形式需要。教育,产生于职教。
  2.从中国历史视角看,职业教育始终是存在的,且大量存在民间,只是没有成为国家正规教育的主体形式,即“师傅带徒弟”。即使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前30年工业化时期,一线工人基本上是靠“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只有少量的中专生和大学生下基层、到一线锻练的现象。
  3.从中国文化视角看,职业教育也有自己的“祖师爷”。知识文化教育(普教)的祖师爷是孔子,技术文化教育(职教)的祖师爷是墨子。而且,职教还有自己的宗师——鲁班。当代中国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们,都是职业教育的典范人物。
  4.从全球教育学派看,职业教育是教育学主体流派之一。人类近代产生、现代尚存的五大教育学派:(1)实验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2)文化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和斯普郎格;(3)实用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中国是黄炎培和陶行知;(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是马卡连柯、凯洛夫、苏霍姆林斯基、加里宁和杨贤江等。(5)批判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斯等。其中,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思想,就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思想。
  5.从教育学派别看,职教思想来自“实用教育学”。 实用教育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整个二十世纪全世界的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有:(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不是“准备生活”;(2)教育即个体的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在其中学习现实社会中所需要的东西;(4)课程的组织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科学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问中心;(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6.不同层次的教育学之间的地位与分工。教育学著作有教育思想著作和教育规律著作两类,现代五种教育学流派,是教育思想的不同,培养的人才方法与测重点不同。在此基础上贯彻一定的教育思想所产生出来的某一类教育或某一层次的《教育学》,则是教育规律学著作。如1984年中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它是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具体的办学规范性理论体系。它们之间的分工类似如中国大陆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治国的根本规律和规范是《宪法》的区别一样。
  7.高职教育的教育思想是“实用教育学”,坚持的是“职业主义”。 杜威和克伯屈,中国的黄炎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中国高职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学习的直接目标是就来自“职业主义”。 “职业主义”来自《新青年》创办者、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陈独秀先生在1915年10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一卷第二号上撰文《今日之教育方针》提出教育的四大方针:一是现实主义;二是惟民主义;三是职业主义;四是兽性主义。而且,“实用教育学”与“职业主义”是适用于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劳动者。
  8.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主区别是职业知识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编码系统(如语言,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多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就是职业行为知识,如驾驶汽车,在教室里任何方法都教不会,只有学习者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驾驶、训练学习,才有可能学会。为此,在2010年前后产生了姜大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论,徐国庆的项目化课程论,赵志群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论。
  9.实用教育学思想有缺点,但只是人才培养类型适用问题。实用(主义)教育学有三个“忽视”,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因此,也不断地遭到批判,特别是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美国人把科技落后的板子打在了杜威的身上。说明任何教育学流派不可能“包治百病”,不同类型的人才要采用不同的教育学思想和方法。如普通本科大学普遍遵循的是“实验教育学思想“,但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采用“批判教育学思想”,而社会主义中国大陆的高校,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的骨架。
  10.高职教育应该有自己的《高职教育学》。从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颁发之后,全国1 000多所高职院校进行了10年实践,有“示范”与“骨干”校建设工程。现在,又产生了“教学质量自我诊断”与优质校建设新概念、新标准,以及负面清单等新进展,应该说基本条件具备,“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而格物”,完善高职教育的理论体系到时候了。

相关热词搜索:当代 理论 高职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