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远程学习的三重追问与路径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师生的相对分离使远程学习区别于传统学习,这使得该类学习需要具备自发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对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如何学”的理解,远程学习有着独特的观点,即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活动,这三者统合构成“远程学习三角”。以“远程学习三角”为反思维度,“智慧树”中应增设“优质外部资源链接”“学习资源数据库”“个性化服务信息发送系统”等版块。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活动;学习资源;智慧树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5001506
  【收稿日期】20170919
  【作者简介】张子燕(1993—),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再到现代远程教育,三者尽管在形式上存在差别,但是该类教育最根本的追求则相对一致,即满足全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远程教育”说法产生前,“远距离教育”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但前者比后者更明确的是,“空间距离只是一种物理的和地理的间隔与距离, 而教(师)与学(生)间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心理的、教育学的、通信交互的阻隔和距离”,[1]这种师生间的“准永久性”的分离是远程教育的本质。由此,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解将不能局限于教学,而应当更加突出学习的价值。然而,国内当前的远程学习平台常将“师生相对分离”的本质忽略,使得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淹没在“教师教”的程序中,忘却学习者的生命意义,迷失在“技术性误解”(the technological misunderstanding)中。[2]教是为了学,没有学,教便失去了价值,教必须依据学而展开。远程学习平台想要体现其价值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本质。
  一、有关学习的三个追问与反思
  (一)学习的三个追问与回应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是对事物最根本的追问方式。面对“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三个问题,每种学习理论均有其不同的回应,主要体现为表1。从表中可看出,对三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主要源于各自不同的知识观,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更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而其余三者更突出知识的主观性。更细致地来讲,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连通主义所关注的学习内容分别是“文本性质的基础知识”“实践性知识”“保持学习与日常行为连贯性的知识”“抽象层面的原理性知识”“搜集和整理信息的知识”。[3]
  乔治·西蒙斯和伊列雷斯都曾强调学习的类型,[4—5]结合两位研究者的分析,可以发现:首先,“文本性质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限定性的知识,有关此类知识的学习旨在接受新的内容,例如领域基础、学科引领性的概念等,与该类知识相适应的学习类型是传递性学习。其次,“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关于某主题、某种图式的系列知识,此类学习内容能将同一主题或图式中的知识运用于同一主题情境中,更关注先前经验与知识对个体的持续性影响,例如驾驶汽车、编程、解决数学问题等,与该类知识相适应的学习类型是附加性学习。再次,“保持学习与日常行为连贯性的知识”主要是加入人性因素的知识,也可以说是人格整合的知识,更突出作为整体的人的自我转变,例如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等,与之相适应的是自发性学习。还有,“抽象层面的原理性知识”更强调对某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强调学习者依据自身兴趣和动机对某些事物质疑与探究,这类知识常常体现为一般原理性理论,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情境中,例如专业信仰与追求等,与之适应的是获得性学习。最后,“搜集和整理信息的知识”则是连通主义所关注的内容,强调“保持时代性的能力比任何个别内容要素更重要”。学习的“管道”,即“搜集和整理信息的知识”成为网络时代应当关注的学习内容,此类学习是“成为学习者的学习”。
  主要借助學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自身的交互,建构概念与经验的个人意义连通主义“学习主要是一个网络形成的过程”[6]
  通过观点之间的碰撞实现知识更新
  主要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交互以促进知识的创新与连通
  总体而言,学习理论常关注内容领域,即“学什么”,由此而构成五种学习类型:传递性学习、附加性学习、自发性学习、获得性学习以及成为学习者的学习。由于“学习是什么”更多意义上停留于概念的界定,其背后的思考根基是知识观,即知识是什么,进一步而言是对“学什么”的不同认识。因此,有必要将“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三个追问进一步明确为“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如何学”。
  (二)对学习三种回应的反思与模型构建
  有上述分析可知,对于学习的研究常聚焦于“学什么”,注重学习的功能性,然而对于“为什么要学”和“如何学”的研究仍不够全面。首先,“为什么要学习”更多意义上强调“学习动机”,即态度、情绪等,而很多研究常将学习动机附属于学习内容,动机便是因为内容而产生。然而,学习因动机和情绪而出现,[7]学习动机总会影响学习结果,学习效果也将影响学习动机。其次,“如何学”则更关注与学习环境的“交互”,而现实中的“学习”隶属于“教学”,“学习交互”归于“教学活动”之下,导致教师与学生地位的争夺。应当明晰地是,“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学习交互”三者之间充满张力,共同指向作为整体的人的“学习”。
  如图1所示,作为整体的人的学习应当关注学习的功能性、敏感性和社会性,以此分别对应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其中,学习内容的类型在上文已阐述。个体的学习动机在传统教育中可以借助教育者的即兴发挥的教育机智得到关注,从而实现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最终完成个体自身的交互。而学习环境多样,由规范化到生活化,最终形成不同的学习方式,传递性学习较为适合正式的学习,附加性学习较为适合体验、游戏、指导等,自发性学习则更适合指导、按需集中学习、自学等,获得性学习适合于基于社区的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最终,学习者通过个体内部的交互,以及与学习环境的交互,最终促进个体学习的实现。二、对远程学习的进一步追问

相关热词搜索:追问 路径 走向 学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