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问题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的考察,系统地认识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问题,并充分利用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来诠释现代体育课程发展问题。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课程;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4-0100-03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By a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ism P.E.course,the authors try to make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ism P.E.course clear systematicall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is concept to explain the iss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E.course.
  Key words:Post-modernism course;Post-modernism P.E.course;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ism P.E.course
  
  
  “后现代课程理论”是在风靡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是把课程作为“后结构、解构、后现代文本”来理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有两种典型风格: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即源于“后结构主义”)与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不论哪一种风格,都具有三种典型特征: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相应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也有两种典型风格:批判性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主要是对传统课程理论展开批判,揭示其二元论的认识论根源及其表现;建设性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试图建构一种从根本上超越“泰勒原理”的、新的课程理论,比如,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四个基本准则——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系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简称“4R”,与“泰勒原理”适成对照。这在某种意义上正体现着现代课程理论发展方向的思潮。而课程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对作为崇尚后工业化社会的课程思想来讲,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在现代体育课程领域的合理引入、嫁接与渗透,形成的一种体育课程思潮——“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从哲学的角度讲,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作为一种存在的“状态”,是对现代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不满、批判与发展,崇尚体育课程“多元价值观”,追求体育课程的“过程性”和“流动性”,是现代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想目标,是对后工业化社会中体育课程的一种憧憬。正如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派纳(William F.Pinar)所说:“对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很多,它是一种思潮,但不是一种系统的哲学流派。”[1]后现代主义尽管不是一种系统的哲学流派,在体育课程思潮中,它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而被宣扬和崇尚,以指引体育工作者的课程实践活动发展,成为构建多元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一种理想“程式”。从实践角度讲,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在现代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不断渗透与发展,使之成为“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而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作为一种体育课程思潮,是在现代化社会中伴随课程发展而孕育、产生与发展的,是对现实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不断“反思”和对理想课程价值观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地讲,“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这就需要体育课程主体在主动改造“现实”的同时,合理追求“理想”,尽量用“理想”指引“现实”革新,好为发展“现实”而努力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样,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才能成为一种理想的课程“思想”,在现代体育课程改革中生长。那么,“如何运用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来发展和指导现代体育课程呢?
  
  1 认识和理解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问题
  
  对于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考察,首先运用多元价值观对其所蕴含的理念进行辨析,主要分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和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两种。而这两种理念都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的课程模体——强调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的建构性和非线性特征,以便于在回归性反思基础上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发展实践性的模体,为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的价值取舍提供“多元价值选择机制”。
  1.1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消解现代主义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埃格莱顿(T.Eagleton)认为:“解构……抓住了经典结构主义所倾向于表征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即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喜欢在可接受与不可接受之间、自我与异物之间、真理与谬误之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理智与疯狂之间、中心语边缘之间、表层与深层之间,划定疆界。”[2]而“解构性”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在课程领域中主张课程开放、反思、超越、多元化。为此,车里霍尔姆斯(C.H.Cherryholmes)在审视后现代主义及其课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源于车里霍尔姆斯的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之中,是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现代体育课程思想发展中的一种借鉴性“渗透”。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认为,后现代体育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一种文本,是师生共同进行解构体育课程实践活动的一种文本。这种“文本”往往不是共识、稳定的,而是矛盾和动态的,常常弥散或繁衍于课程活动之中,呈现为开放的、共享的意义。也就是说,后现代体育课程理念作为一种学习文本而存在,是一种课程话语,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释,并立足于体育实践活动之中,置根于众学科的发展和变化的背景中予以构建,不存在“中心”与“边缘”之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课程改革全球化的进程,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将崇尚“多元中心与多元伦理并存”的价值观点。这就要求现代体育课程必须尊重社会文化相融合所存在的异质、特殊和多样性的现象,强调“话语(即:各研究领域或各门学科的结构)分析”,提倡“让课程主体与自己对话,自主解决课程所涉及的问题;与课程对话,置身于课程活动之中,促使其称为课程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学习者、解构者”。
  这样,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主体就将在体育课程发展流程与社会规约下得以发展,其中,主体的主体处于流变状态,呈“耗散结构”式。这正是运用车里霍尔姆斯的“建构——解构的辩证法”对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诠释,作为一种新认识论,提供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有利于指导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向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纵向发展。
  1.2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是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中解析出来的。后现代主义者多尔以杜威的基于“反省性思维”的“变化”理论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并受普利高津(I.Prigogine)混沌理论的影响,将研究聚焦于后现代主义课程。[3]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透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是人们把课程的认识对象作为解释的文本,通过解释者之间的对话达成对课程的共识,因此,“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课程即探究过程。”[4]这就把课程作为一种由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把课程学习作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课程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教师居于课程地位的“平等中的首席”,重在提供学习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课程“对话”。于是,确立了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

相关热词搜索:后现代主义 理念 课程 体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