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知识进语文课,也是一个学习论问题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2期刊登了“逻辑知识与教学”系列文章,看了之后,感觉有话要说。上海师范大学的李海林先生在《从课程论的角度讨论逻辑知识问题》(以下简称“李文”)一文的开头即说,“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是一个课程论问题”,并认为“课程论视角,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合宜视角。”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完全赞同李文的观点,但也想强调的是: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也是一个学习论问题。某种程度上讲,将逻辑知识进入高中语文课放到学习论的视角下,更接地气!
  一、学习论视角下当前高中语文课逻辑知识缺失原因
  学习论即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理论体系。相对于课程论、教学论而言,学习论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理论上与教师也是直接相关的,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范式原因,教师反而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研究较少。这也是笔者将逻辑知识进语文课放到学习论视角下来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中语文课中并非没有出现过逻辑知识,只是当前少了或者说淡化了而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以为有这样的几个原因:
  其一,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逻辑缺少观照。在课程论、教学论与学习论中,语文老师最喜欢的大概是教学论,因为那是指导自己“如何教”的理论。如果说课程论由高层谋之尚可理解的话,那面向学生的学习论则为教师所忽视,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其二,当下的语文教学路径不明,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范式交替的情况下,语文教学日益关注形式,包括教材的编写形式、课堂的教学形式与考试的评价形式等。对于语文内容(包括原本应当存在于语文内容当中的逻辑知识)的关注,反而倒淡化了,这显然也是不合逻辑的。毕竟,语文内容是语文教学之本!
  其三,语文教师对语文及语文教学的理解有偏差。如李文所说,逻辑对于语文课的意义,不是因为“语文与逻辑有关”,也不完全是因为语文指向“思维”,而是因为“逻辑学最初是作为圣书即‘神的语言’的解释”的,即所谓“逻辑最初即直接是以语言为对象的”。因此,“论证逻辑知识为语文课所必须”!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显然不是如此!
  基于“学习是学生的事”的逻辑认同,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必须放到学习论的视角下来讨论。
  二、学习论视角下逻辑知识进入高中语文课的必要性
  学习论视角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其中既有几乎被束之高阁的行为主义理论,也有当下流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需要看到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以其概念而存在,而是以其逻辑而存在的,以建构主义为例,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确实常常表现为自主建构的倾向,而早期行为主义理论也是基于斯金纳等人对行为的实验而作出的理解,其后来虽被其它实验所证伪——这恰恰也是逻辑本身的力量,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最常见的莫过于当学生不会背诵某个课文时,如果提醒一两个词语,则学生又能顺利地背诵了,这不是行为主义是什么?
  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一旦放到学习论的视角下,语文学习会有意义得多。以李文中提到的“语言逻辑”为例,其指“语言逻辑是从语用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逻辑研究”,并从胡泽洪先生的相关论述判断语言逻辑是从“语言使用者”和“语境”的角度来思考的。以这样的理解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便会发现无论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还是传统语文教学所强调的“双基”等,其实都是指向学生(语用者)对语言的运用的——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这样,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理解也就简便了许多:学生的语言学习,就是学生作为语言使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中不断学会熟练运用语言的过程。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即基于学习论),这一表述作为一个“概念”,概括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判断”则是描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以之“推理”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则是为学生(语言使用者)提供语境。而概念、判断与推理,正是逻辑的三要素。
  既然语文学习是以语言逻辑为例的,而语言逻辑在学习论的视角下就是逻辑的产物,那语文课为什么还要拒绝逻辑知识呢?
  三、基于学习论让逻辑知识更好地为高中语文课服务
  在学习论的视角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显然不只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而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角度来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也是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的:语文知识作为一种有形的存在,学生只有在语文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语文技能与方法,并伴随情感、态度,生成价值观。譬如“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中,这一标题本身即为知识,又为一种价值观。让学生在对《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等课文(作为知识的存在)的阅读与学习中,学生会读懂灵魂的对白、美与丑、复苏的人性。
  还可以将目光具体到某一课文的某个细节中,如《雷雨》,课文后面有一个“问题探讨”,即“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研究者争论不少,在课堂上学生又该如何回答呢?笔者以为这是回避不了逻辑知识的。即让学生从自己的逻辑角度去作出判断,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基于课文作出判断,认为怀念之情是假的;有学生基于课本也基于生活,认为怀念之情并不完全虚假。事实上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而学生基于什么样的基础作出什么样的判断才是重要的——显然,重要的是学生基于逻辑进行判断的能力!
  由此,无论是宏观上的语文教学理解,还是微观上的课堂教学细节,其实都离不开逻辑知识。根据李文的建议:语文课引入逻辑知识,还是作为“教学性知识”进入比较好。学生能用即可……发现没有,这其实也正是一种学习论视角!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课 逻辑 知识 学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