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论对于现代大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后现代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运用于教育领域而产生的一种课程观念。本文通过对后现代课程的起源、特点进行论述分析,对中国大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启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注重创造性的培育,改革课程的实现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论 大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3-0022-02
  近年来,美国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出版引起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课程及课程改革研究者的关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代表的课程改革观念对于现代课程观具有怎样的挑战和启示,这需要我们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进行理性的分析。
  一 后现代课程观的起源
  后现代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运用于教育领域而产生的一种课程观念。
  1.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美国后现代主义者之一的格里芬说:“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可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思潮,但并不是反对现代主义,而是在超越过去的同时面对过去、继承过去。
  后现代主义主张“反对同一,崇尚差异和多元”,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评判价值标准的非同一化,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后现代主义对于教育领域的挑战
  在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要求教育在创造和选择的艺术上得到训练,而不要只是发出与遵循命令,迄今为止的课程多是训练学生成为预定“真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积极创造者。教师应该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课程,课程目标不进行预先设定,目标应该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以鼓励创造性。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
  二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代表的不同观点
  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范式。现代范式代表的是一种封闭的观点,封闭系统的本质通常是机械性的,具有中心,其关键特性是稳定性、均衡中心和平衡,因此在封闭系统中,只有交流而没有转换发生。后现代范式则代表的是一种开放的观点,开放系统的本质是转变性,它们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它们界定性的特点是成长而非停滞;它们的焦点是方向性而非中心性。
  三 后现代课程理论的特点
  当谈及后现代课程理论的特点时,德国教育家奥托·彼得斯是这样说的,“后现代课程已从现代社会的‘技术合理性’中走出,步入了‘人文合理性’的新时代。”这一论述概括了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实质性内涵。从“人文合理性”的角度出发,后现代课程理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
  制度化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的被动呆板成长,剥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学生沦为教育和学校的附属品。后现代课程观的教育理念针对这些弊端提出要在课程领域重视文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 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将自由与责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价值。后现代课程强调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重视通过教学完成对受教育者主体人格的培育。
  2.将对话作为课程的基本实现方式
  多尔认为在一个“富有想象力的领域”,知识的探讨与探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师生通过不断对话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不断探索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升。课程的实现方式是参与式对话,其中包含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及个体的自我对话等方式。
  3.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共生共存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与学生探索知识过程的参与者与协调者。课堂要充满更多的具有建设意义的合作,课堂中要探索“看不到的东西”,而不是学习“已经看到的东西”。后现代课程已经不再是具体编制的教材,应该是开放的、复杂的、可选择的教材的。
  4.“4R”课程理论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多尔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提出了代表后现代课程理念的“4R”理论,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课程意义的层次、课程的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指“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强调课程应是开放的、有弹性的。关联性强调课程结构中的观念、学生、教师、课程文本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延续课程的丰富性;严密性意指努力探寻各种可能的可供选择的联系,从而保证课程的不确定性与丰富性。
  四 对现代大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1.大学课程改革应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大学课程中,学生的主体人格受到抑制,被动学习是中国学生的整体特色。后现代课程观启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一种问题教学,围绕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循环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参与发现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式,承担自己的选择结果,在自我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2.课程实现方式的改革可以参考对话的方式
  后现代课程观将所有的学习资源统称为“文本”,不再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有选择上课所学文本的权利。现代大学课程改革可以通过改革课堂内容的选择,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课程改革成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后现代课程观建构了教师的“话语霸权”,但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仅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更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曹辉.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人文合理性”释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5(6)
  [3]李雄鹰.后现代课程理论视域中的我国大学课程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2011(4)
  [4]〔德〕奥托·彼得斯、杜亚琛.教育模式更新及其对师资培训的意义[J].开放教育研究,1998(4)
  〔责任编辑:肖薇〕

相关热词搜索:后现代 课程改革 启示 课程 大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