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视角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开设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英语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基础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课程论 基础教育 英语课程
  一、引言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英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也具有很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却面临着各种挑战。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于是开始质疑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大多数人只认识到了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过分关注英语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忽视了在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重要意义。本文从课程论的视角,阐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讨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课程的性质。现代课程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始见于唐宋之间的史料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叶澜,2001)。这个定义目前被普遍接受。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朱慕菊,2003)。吕达(1994)指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或对象,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它既有长远的过去,又仅有短暂的历史。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就宏观而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因而形成各种课程理论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 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课程的目标。在课程的编制中,比较流行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三种:行为取向性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和表现性课程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结果。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生成性课程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表现性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三、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
  1.英语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全世界大约有3.8 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3.5 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其次,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邮件、广播节目、国际会议等用的都是英语。此外,它同时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必须掌握并灵活地运用它。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语言,英语不仅广泛运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同时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英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工具,它是人类进行思维、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们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载体。
  中国在近几十年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但是,母庸置疑的是,我们在很多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就计算机程序开发为例:虽然目前己经有中文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但如果要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程序还得用英语编写,绝大多数高新技术资料也都是用英语编写。虽然印度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比不上中国,但印度的软件开发业却比中国发达很多。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印度程序员英语应用能力普遍比中国程序员高。我们在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也需要与世界各国展开各种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合作。如果不懂英语,便无法与对方沟通交流,也更谈不上合作了。可以说,英语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是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关键。
  2.英语课程具有双重目的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1)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王德春(1997)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上传递信息的工具。这一关于“语言是……的工具”的界定可谓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迫切并超越国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无疑成为世界人民进行外交、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等的重要工具,发挥着国际通用语的作用,其工具性特点实为其他语种所不及。其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还体现在它是人们升学和谋求发展的工具。在我国,从小学到博士阶段的学习,英语都是必学、必考的科目之一,在各类升学、求职、晋升等考试中英语都是“拦路虎”。在我国,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没有自然的英语学习的环境。尽管许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但效果并不理想,从而造成了“费时低效”的状况。正是由于这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使许多英语学习者只注重考试的分数,而忽视了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近期的升学目标而抛弃了在生活中学以致用的长远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基础教育 视角 开设 英语课程 阶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