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本主义中心课程论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一、产生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又称为人性中心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同时它也是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论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发展为更加完善的一种新的课程论。
  二、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课程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并且这种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马斯洛认为,人有七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中可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情意伊苏对人的发展,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
  2.哲学基础
  人本主义从本质上说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因为人本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帕斯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清楚自己的意志,主张重视生活秩序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宗教教育、文学和历史教育、科学教育。
  3.人性论基础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即所有人都具有的属性。从人性论来看,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都持性恶论的观点,而人本主义则基本上持性善论的观点。人本主义者既反对本能决定论,但又不完全否认人的本能的存在。
  三、发展历程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萌芽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德行的人才”,他的“产婆术”和“对话法”体现了课程实施过程以人为本意识的觉醒。亚里士多德“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可见,无论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话法”,还是亚里士多德体育、音乐、绘画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是人本主义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的最初萌芽。
  2.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彰显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儿童和学生全面的发展;课程实施上用图画、故事、游戏等代替语言教学,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设置了较丰富的课程内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体系已经彰显。
  3.启蒙运动时期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初步形成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狄德罗高度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阅读、书写和计算”,因此,他依据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设置课程,同时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
  4.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的旗帜被再次举起,人本主义课程论也在教育中被再度重视。人本主义者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经验建立联系,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设计个性化的课程。
  四、基本主张
  1.课程目标
  自我实现和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者要求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他们批判博比特和泰勒等人提出的课程模式只注意解释、预测和控制外部行为,忽视了学生行为的主题意义。人本主义主张课程与教学应培养“完整的人”,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和创造性。人本主义者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2.课程观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affective development)和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人本主义者要求将教育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之中。
  3.课程内容的选择
  人本主义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适切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和学生观。
  4.课程结构的组织
  统合化的课程组织。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所有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提倡学校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意“整合”,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理智的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五、产生的影响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恰似一阵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希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自他以后,学生的自由被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个别化”“个性化”“主体性”等教学思想逐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人本主义课程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当代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和角色进行定位,对教育中的人格与人性进行审视,重视情感和价值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承认并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对于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建设性。
  编辑 温雪莲

相关热词搜索:人本主义 理解 课程 中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