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论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的发展期,但也暴露出艺术教育机制不健全、师资结构失衡、艺术实践层次不高以及观念落后等问题。高校艺术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遵循全程性、针对性与科学性原则,通过更新理念,树立高等教育工作者课程开放发展观念,推动艺术课程实施的人本化战略,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等路径,因势利导,建设完善的现代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保障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课程论 大学生 艺术素养
  [作者简介]文亚平(1972- ),男,湖北天门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李霞(1979- ),女,山东聊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4)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招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招生宣传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NUISTZSB0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一般项目“高校党内教育实践活动路径探究”(项目编号:SZ20150209)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学生资助专项研究资助项目“基于人才培养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效果调研”(项目编号:2014NUISTZZA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5-0115-03
  20世纪中期,哲学家库恩首次提出“范式”的概念,基于“范式论”,学理界关于课程论的划分出现了综合课程论、潜在课程论、概念重建课程理论、实践课程论以及后现代课程论等主要流派。这些课程理论的出现推动了课程研究的全面化、科学化与合理化,直接影响了当代课程的实践。我国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亟须从当代课程理论中汲取有效经验,架构契合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服务高校人才培养。
  一、现状: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的进展与问题
  艺术素养是指具备艺术范畴的内在知识与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能力和水平,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化程度。
  1.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愈发重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各高校相继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总投入,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体现在艺术教育机构相继建立。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各高校相继建立艺术院系、艺术教学机构、艺术研究中心以及艺术创作基地等,这些机构的成立和建设有力促进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二是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教师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招生扩张,给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艺术教师队伍总体规模得以迅速提升。三是体现在艺术创作能力持续提升。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艺术修养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方面。每年由国家权威部门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充分展现了我国大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
  2.大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艺术修养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近年来,虽然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第一,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机制不健全,缺乏政策制度保障。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是规范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保障,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当前高校大都设置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但由于机构缺乏行政和财务自主权,艺术教育的思路和创意难以落到实处。第二,由于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导致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当前高校,虽然艺术教师绝对数量有所提升,但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艺术理论教师偏多,富有艺术创作激情和实践的优秀教师偏少,从而导致高校艺术实践师资力量都处于匮乏的境地。同时,由于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给高校带来的因人设置课程现象,导致高校艺术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课程开设缺乏稳定性。第三,艺术实践活动参与面不高。地方性大学开展艺术教育一方面依托艺术院系,另一方面依托各艺术类社团和少数的艺术特长生,在非艺术专业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经费投入都存在严重不足,这些情况制约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第四,大学生自身艺术观念落后。调查显示,“大学生素质现状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基础文明素质差,认知与行动相矛盾, 厌学情绪严重”。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容易局限在本学科领域范围内,缺乏以交叉学科的视角解决综合性问题的思维习惯,不能以开阔的眼界看待和研究问题,导致众多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较为肤浅。
  二、原则:遵循大学生成长及教育教学规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实现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理想,塑造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优秀大学生,必须树立符合大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的现代艺术教育课程观。
  1. 全程性原则。高校的艺术教育关注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和认知特点,将艺术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一方面在空间设计上,我国高校应将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纳入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中,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艺术气息的熏陶,培育良好的审阅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时间安排上,高校要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根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制订涵盖大学四年的艺术素养培育和实施方案,将艺术课程设置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整个过程,体现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体系的全程性。
  2. 针对性原则。科学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体系需坚持针对性原则。一是不同类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不尽相同。综合性大学、行业类院校、民族高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类别的高校艺术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实际需求设置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同一类型的普通高等学校在针对文理分科、高低年级的学生设计开发不同的艺术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根据男女生不同性别开发适合其思维特点的艺术课程,充分体现课程设置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三是因材施教,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还需体现个性化。每个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基础、兴趣和层次各有不同,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通过开设必修课、通修课、选修课、个别辅导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素养 培育 课程 大学生 艺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