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教师对待难教育学生的态度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所谓“难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些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印象、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感受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因为这位老师感到很难教育的学生,其他教师可能感觉到并不是难教育的。一般来说,老师在看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时,就会有教育成功的主观体验,产生教师职业的欣慰感。大多数的学生能够使教师体验到这种职业的欣慰感。但总有个别的学生给老师的主观体验是完全相反的,“难教育”学生指的就是这类学生。那么如何对待“难教育”学生,以下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其自学
  怎样才能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教学的艺术,让每个同学对你的学科充满渴望,就必须精心设疑、提问,引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的状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积极参与,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和展示的舞台。教师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利留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特级教师曹少华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同样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每一天的课堂都应该是全新的,不应该是重复的,老师也应该克服工作上的机械性,让课堂上每天都有新东西,老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来自学习的兴趣,“难教育”学生的问题也便了却一半!
  二、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赏识性教育可以带给学生们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你的孩子》的作者周弘,曾是老三届,一名普通工人,他利用传统教育中的赏识教育的巨大能量,把自己的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了我国第一位聋哑大学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老师总是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们,总把“差”学生的不足与“好”学生的长处对比,导致有部分孩子总是生活在所谓的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处处感受到失败带来的痛苦,并从中生出逆反心理,这些做法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所以在我们的教育中,要抓好机会对“难教育”学生进行赞扬,让他们在互动中充分感到自信。
  三、学会用爱心呵护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教师的关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奥秘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抚必须是真心实意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有的学生,无论他的智商是高是低,他的家庭条件是好是坏,他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真诚的爱抚就像是春天的暖流一样,会使孩子们内心的冰块逐渐消融,化解很多解决不了的矛盾,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心,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孩子重新振作起来;爱心,可以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是教育好他们的一味良药。
  四、学会信任自己的学生
  教师的信任对学生来说就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因为只有信任才能够唤起同学们做人的责任感和自尊心,克服深藏在内心的自卑感。循序渐进地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接连不断的要求就是摆在同学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路标,相信会引领他们走向人生的正确方向,大胆交给他们很重要的任务,给予相应的信任后,他们做的一定比你想象中的好,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
  五、学会对自己的学生循循善诱
  从教师的心理上来说,循循善诱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教育的过程总会有反复,这就需要有耐心;二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的前提是要有信心,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这些学生难教育的一面,而且也要看到他们将来可能会变好的一面。苏霍姆林斯基的跟踪研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他教育的学生中,以后成为优秀团员的,成为祖国的英勇保卫者的公民中,没有一个不曾犯过错误的。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很难找到,在成长过程中,童年时代犯这样或者那样错误的可能性会更大,所以,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
  难教育的学生并不是不能进行教育和不该教育的学生。只要教师能够克服消极心理,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认真进行教育工作,持之以恒,学生自然就会接纳老师。只要把握住了学生的内心思想,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必然就会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谓“难教育”的学生,一旦教育成功,大多成绩突飞猛进,而且多成大器。因此我们教师一定不要放弃他们,反而要十分重视他们。

相关热词搜索:学生 善待 态度 教师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