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兼职现象背后的教育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兼职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关心的话题,做兼职已成为该群体的主流意识和行为。通过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兼职是为了个人成长的需要;学校管理体制是影响大学生兼职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渴望交际口才训练,希望学校成立兼职指导机构。
  关键词:兼职;第三课堂;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7-0011-02
  作者简介:赵同瑞,男,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李丽慧,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业心理研究、创业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口经济学院2012年度校级基金重点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hjkz12-07)的中期成果之一。新世纪以来,考证、网购和兼职成为大学校园的三大热点。为了探讨大学生兼职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管理问题和经济问题,我们对海口经济学院的学生做了等距抽样问卷调查。样本覆盖全院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共发放问卷2000份,有效回收率91%。参与调查的男生有780人,占总样本的42.6%,女生有1049人,占比57.4%。参与调查的各年级样本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大一744人,占比40.9%;大二553人,占比30.4%;大三474人,占比26%;大四49人,占比2.7%。样本的专业类别分别为:理工类983人,占比55.5%;文史类643人,占比36.3%;艺术类123人,占比6.9% 。样本的生源地分布情况为:城镇923人,占54.6%;农村767人, 占45.4%。
  一、对本次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1.大学生主体对待兼职主动活跃。调查显示,有85.4%的大学生认为,在校大学生兼职有必要,而且有70.4%的大学生已有兼职经历,有78.5%的学生了解过求职类综艺节目。有14.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兼职,有29.6%的学生从来没有做过兼职,有21.5%的学生不了解求职类综艺节目。这说明关于兼职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关心的话题,做兼职已成为该群体的主流意识和行为。
  2.大学生用于兼职的时间有限,收入也有限。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每周用于兼职的时间在5小时以下,有13.9%的学生在5~10小时之间,21.1%在15小时以上。调查还显示,约有一半大学生的周兼职收入在100元以内,32.0%的学生在100~200元之间,11.9%在200~400元之间,6.0%在400~600元之间。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兼职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经历有限,因而收入也有限。
  3.大学生兼职大多与所学专业无关。约八成受访学生报告,目前从事的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只有约二成学生报告其兼职与专业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兼职最多的工作是促销(20%)、餐饮(20%)和发传单(17%),其次是家教(10%)和在校勤工俭学(10%)。可见,大学生劳动力主要满足了社会对非全日制岗位的周期性需求,工作简单、辛苦,随机性较大。
  4.大学生兼职是为了个人成长需要。70%的大学生报告,做兼职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成长的需要,如积累社会经验、丰富阅历、广交朋友、为就业创业做准备等。73%的兼职者的最大收获也集中在个人成长方面,如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明显提升(23%),拓展了人际关系交到更多朋友(17%),自己更加成熟独立了(15%),学到了课堂以外的知识(14%)等。只有25%的学生兼职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最大收获是赚钱,减轻家庭负担。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已明确意识到做兼职对个人发展的助推器作用。但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并不是为兼职而兼职,他们在选择兼职时,往往同时考虑工资(25%)、个人兴趣(24%)、工作环境条件(25%)和对个人成长的帮助(26%)等因素,而不是只看重其中之一。这说明大学生兼职的目的纯真,价值观理性。
  5.学校管理体制是影响兼职的决定性因素。调查显示,封闭式管理是该院学生从事兼职的最大障碍,60%的受访学生对此管理模式深恶痛绝,位居其次的障碍是机会太少(18%)和家长反对(15%)。但后两项合计也只有第一项的一半稍过。这说明,学校管理体制是影响大学生兼职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没做兼职的原因都是客观方面的,如没时间(28%)、交通不便(22%)、怕耽误学习(20%)、担心受骗(16%)和没有机会(14%)。这说明大学生兼职的主观积极与客观环境不利是一对现实的矛盾。而学习与兼职的时间冲突成为大学生最纠结的问题,调查显示,43.4%的大学生认为兼职会影响学业,56.6%的大学生认为兼职不会影响学业。但进一步的调查显示,76.8%的受访者在兼职与上课时间冲突时会放弃兼职,正常上课。请假去做兼职(11.4%)和逃课去做兼职(11.9%)的学生很少。一项针对家长态度的调查显示,33.4%的家长支持子女兼职,46.1%的家长不支持不反对,只有20.5%的家长反对子女兼职。这说明家长群体对大学生兼职的态度虽然没有大学生本身积极,但总体来说是宽容的,其影响有限。
  6.大学生缺社会经验,渴望交际口才训练。51%的大学生报告在兼职过程中缺少社会经验,28%的大学生报告缺少沟通和交际能力,也有12%和9%的受访学生报告缺少形象气质和吃苦精神。学生还报告,相关工作经验(32%)对从事兼职帮助最大,其次是学生干部经历(25%)和社团经历(23%)。他们最迫切希望参加的培训是交际口才训练(43%)和自信心训练(28%)。这说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一个矛盾焦虑的马太效应的循环中:一方面自己缺少社会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口才交际能力欠缺而不自信,不敢大胆参与社团和社会工作,最终缺者越缺,有者越有。
  7.大学生兼职处于自发状态,学生希望学校有所作为。大学生主要通过校园广告(34%)和同学介绍(33%)寻找兼职工作,少数学生通过中介机构(15%)和兼职网(18%)寻找兼职。学校和教师基本不管不顾,不闻不问。在兼职中遭遇困难时,大学生也不是向学校和教师求助(9.8%),而是向朋友(53.7%)和亲人求助(23.6%)。但70.3%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这说明大学生希望学校能有所作为。
  二、对大学生兼职现象背后的问题的讨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业务创新能力日益提高,为了应对各种竞争,用人单位的非全日制岗位越来越多,大学生兼职成为全日制工作的有机补充。大学生群体为了应对未来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准备,需要提前接触社会,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对兼职的需求是自愿的也是迫不得已的,因而是现实的。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群体两方面的需求,线上线下的兼职中介机构应运而生,他们的便捷服推动了大学生兼职的发展。大学生兼职已不是过去的个别案例,而是新世纪大学生的群体行为,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学意义、管理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1.大学生兼职与人才培养。大学生兼职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简单辛苦,收入微博,但大学生从事兼职的热情不减,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从兼职工作中尝到了个人成长的甜头。这是从课堂和校园内无法获得的。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包括社会性发展。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莫大的课堂,兼职已成为新世纪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称作第一课堂;大多数学校提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和实习实训,我们称之为第二课堂;但很少有学校意识到兼职这个第三课堂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系统的专业知识需要第一课堂来传授,基本技能的应用需要从第二课堂去模拟,而社会经验和生存智慧的获得则需要通过第三课堂的积累。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兼职 现象 意义 大学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