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课程观下案例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教育学课程是教师素质与技能形成的指导性课程。案例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具有的独特的实践性特征,这种实践方式能够将教育学中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教师接受并转化为教育教学素质与技能。在教育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满足教育实践需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特征教育学课程
  教育学课程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性课程观提倡:让学生能从课堂走入社会,通过设计各类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更有效的教学法纳入到课堂上来,笔者着重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把以往的教学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纳入课堂,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来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实践能力,弥补了学生教育实践性不足,创造力不足的弊端。[1]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的实践特性
  (一)案例(case)的解读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教育学者对教育案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笔者认为认为:“案例就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2]”。教育案例的特征都是以实践为主要体现形式的,教育案例源自实践,反映着现实,联系着学生与实践。
  (二)案例教学的实践特征分析
  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和利用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和互动讨论,让学生在案例所提供的真实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案例教学仍旧是基于实践的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3]。同时,案例教学的过程具有实践性和互动性,教学结果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二、案例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的实践性意义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种“未知状态”来共同讨论案例,解决问题,教师也會获得来自学生的经验或启发,促使教师不断的更新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新的观点。
  2.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站在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充当了课堂的启发者,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问题以确保学生的讨论继续进行。
  3.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能够进一步丰富老师的教育理论,从而可以解决新的教育问题,最终形成富有个性的理论系统。
  (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案例教学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缩短。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就如同亲临现场,能够把理论学到的知识具体化到实际情景中,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2.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把目标指向了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课堂就是围绕着案例的矛盾进行的,学生通过分析、解决矛盾达到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每个学生都需要创造性地找到隐藏在表现之下的更深层的教育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讨论案例寻求解决策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不可能单独的完成任务,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这要建立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巨大作用。
  三、案例教学在教育学课程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笔者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教授教育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不能作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使用
  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在基础的理论部分,讲授法等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的作用凸显得更大一些,在学生正确理解了理论的基础上,配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的案例应该与时俱进,恰如其分
  案例的选择要能够符合学生对于时代的要求以及新颖性,而不是只单纯的考虑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讲到“师生关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选取了两个案例,一个是陶行知先生的“三块糖”的故事,另一个是近年来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的问题,相比较来说,学生们对于幼儿园的案例讨论得更丰富和彻底一些,而对于第一个案例,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种“三块糖”的策略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并不会有如陶行知老先生所得到的效果。由此可见,案例的选择要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真正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并且能够使学生站在与案例同一社会背景下的,才能达到目的。
  (三)选择的案例要足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激情
  在讲到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想引导学生比较“讲授法”和“情境法”。于是我精心选择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关于“七七事变”的一堂历史课,是教师采用的“情境法”进行的,效果并不好;另一个是关于使用讲授法进行的一堂精彩的《黄河象》教学片段。一向都认为,讲授法比较枯燥,学生对其的评价并不高,而却对情境法倍加称赞。当我举出这两个案例进行对比以后,学生们产生了兴趣,并且在课堂上产生了大量的不同声音,这使他们乐于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来,他们深刻剖析了二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失败的历史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使之成为了一堂成功的课。
  参考文献:
  [1]周冬梅,于海英,于海江.地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136-137.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3.
  [3]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6.
  [4]马治国,孔彦.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6,(4):24-27.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实践性课程观下的〈教育概论〉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3ALZX004);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地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11-XJ14082);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高师教育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GJXH B2110043)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 教育学 实践 案例 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