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我们必须理解任何组织的非自发的发展战略本质上都是一种制度安排,而任何类型的制度安排都有其经济学上的“激励”属性,它可能存在“政策失灵”的结果,也可能在取得主要的政策效力的同时产生一系列未能预见的副作用,而有些时候,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某种制度安排的负的外部性较之主效应会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厘清制度安排内部的深层次作用机理,并解决好一些难以回避的棘手的矛盾。
  【关键词】高等教育 发展战略 若干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高科技企业战略学习能力、双元创新困境与长短期竞争优势: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视角”(批准号:71602060)、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类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商学院国际认证的视角”(批准号:gj2014002) 、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教育科研)项目“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优异性的特征、评价与反思性实践——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2015GXJK005)和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技术创新与创业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ykc201603)资助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19-01
  一、权利结构对决策机制的制约问题
  普遍的观察表明,人类社会的组织近乎无一例外的呈现金字塔型的权利结构,在各种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如此。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权利结构的合理性,从哲学上说,存在必然合理,但我们可以试图去猜想这种合理性也并非必然选择。“最高领导人”的存在于管理学意义而言是发挥“人”的作用,人的特质、领导力、凝聚力、权威、经验等等。但生于现代社会,历史上无往而不胜的“英雄”和个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而基于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等类型的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表现了更大的威力和生命力。从技术层面说,已经可以实现的大数据决策平台,能够为组织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提供更为客观、可靠的预测与决策依据,规避个体领导者难以摆脱的认知偏见,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二、人工智能难以替代人脑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会像互联网技术那样,在短短二十年间遍布全球,大大增强人类社会组织客观分析以及决策的能力。然而,数据是冰冷的,纵使可用数据质量具有完全、透明、对称、真实的特征,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基于海量数据提炼、构造用于决策支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创造性地链接这些信息促成新知识发现的创新能力,目前却仅仅限于人脑。著名的阿发狗的取胜之道,在于计算机的极速运算能力,芯片的海量存储能力,和超越人类作为生物体在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局限性的诸多优势。然而,是否未来的高等教育过程同样能够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呢?是否教育的本质会转变为在缩短的时间内生产同一的、标准化的、“完备而全能”的社会组织新成员呢?我们认为,无论在多远的地方,如此迷途的高等教育,都将为我们的社会和未来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工智能,不止难以替代人脑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更加无法完全取代“人”的作用。
  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西方古老的寓言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人类)走得太快,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相比于地球的生命,可考证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300万年左右,而原始人类在石器时代就耗费了250万年,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是四五百年间的事,而信息革命仅仅发生于二三十年前。看起来,我们的文明史呈现了一种非线性的、幂级数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是什么解释了现代文明的爆炸式发展?普遍认为原动力在于科技创新。然而,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出自人群中少数精英之手,虽然高科技的溢出效应能够为全体人类带来福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由于人们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各种社会形态所带来的历史局限性,至今很多国家仍然盘踞着不文明、不科学、甚至是不人道的传统、习俗和社会规范。比如,非洲大部分国家盛行的女性的“隔礼”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嫁妆制度,等等。在中国,解除女性“裹小脚”的禁锢、逐渐消除重男轻女的社会偏见,也仅仅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归根结底,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类文明是由人创造的,如果人的观点、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认知是愚昧和落后的,如何能夠释放推动科技创新的创造力呢?更为直观的观察表明,人类历史上的科技进步基本上是向上发展的一致曲线,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是盘旋上升的,为何?因为只有当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能够不倒退、能够向上繁荣发展的时候,才能推动和促进整个文明的进程,而不至于掣肘。历史上,苏格拉底之死,哥白尼之死,耶稣之死,拉瓦锡之死,中国的屈原之死……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恢复高考开始,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然推行了40年,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大专院校从教师的一言堂走向创新型教育、研究型教育、启发式教育和通识教育。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仍在进行着。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若干 思考 发展战略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