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性投入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 学习性投入指向的是一种完满的和持续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这种状态的维持可以给学生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达成度。教育质量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学生质量首先是作为学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标准,为学校在学校等级排名组织中取得较高的合法性地位,从而达到吸引生源、筹措经费等目的,从而赢得自身的发展。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复杂、能动、具有多面向。高等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最高环节,分析影响学生性投入的因素以及学习投入对教育质量的作用来反思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改革,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学习性投入 高等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质量中的学生角色定位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分析学生在教育质量中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力度,切实把学生发展与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联系。学生角色定位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一是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性,二是学生主体与教师的互动,三是学生主体与校园环境的互动。
  1.1学生自我学习主体性
  学习的主体性有复杂的内在心理结构、功能系统,它主要由学习的主体意识、元认知、认知机制、非理性因素等构成。伯顿·克拉克认为大众化教育不仅意味着学生人群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出现。学生群体在社会阶层、年龄层、兴趣、职业发展取向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和异质化趋势。针对这种学生群体多元化的现象,理查德·詹姆斯认为不同类型学生期望、偏好、需求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定位具有重要关系,学生群体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六大现实挑战:顺应学生的多样性和新需求;了解高校学生的新学习参与模式,向在职学生提供方便;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顺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业能力;针对学生数量增加,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空间和信息沟通技术;控制影响教学成效的多重因素。
  学生是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首要原因,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就教高等教育质量而言,其质量好坏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取决于其使命和目标之于各利益相关者的适切性(目标的适切性),以及学校、专业和课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使命和目标的达成(对目标的适应性)。
  1.2主体与教师主导互动
  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从教育活动的本质特性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规律上来看,大学教育的核心事务是“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真正影响品质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发生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互动发生最频繁的场所是课堂,教学活动就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一种双向沟通关系,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保持双方对于信息的对称。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教师管控整个教育活动,具有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等多重身份,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的学术积淀、个人魅力、教学风格、教学技巧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关键因素。再次,教师和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会形成一种“伙伴”关系,即心理关系。如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望、教师与学生在课下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馈、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等等,都极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感受。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和鼓励可以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感受,进而间接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
  1.3主體与校园环境互动
  校园环境是指存在于校园内部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氛围,包括显性的物质环境和隐性的文化环境(如校训、校史)两个方面。如果把学生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看成是“输入—过程—输出”模型,学生带着个人的先赋特性进入大学,那么学生主体与校园环境的互动就是“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课程要求、学生个人努力质量等。以院校为主导的学习性投入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支持度和学业挑战度,两者也是测量学生学习性投入的两个重要维度。校园环境创设的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场域,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是通过与资源、课程、活动、服务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
  2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因素
  2.1学生自身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其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这就造成了个体的差异性,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些个体差异。如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学习动力、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期望、自觉性、自我控制力等等。个人成长的背后总是拖拽着长长的历史背影,个人是被笼罩在生活经历之中的个人。同时作为一个身处社会中的个人,与其他大众一样具有相似的经历。这种独特的个性与社会属性,构成了人了两个维度。个体总是生活在个人独特的历史当中,其成长背影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学生的先赋因素。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个人对于学业成就的期望,父母对于子女期望高,可能造成子女对于学业成就期望高;反之,可能造成子女低学业成就期望。
  而对于学生的人格特征而言,当差异性的个体进入具有差异集合的群体时,其人格特征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发生改观,这种改观因为年龄、性别、院校、专业等不同而呈现某些变化。调查显示,各类院校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特征趋势较为一致,一年级学生在专业兴趣和学习意义感上的表现最好,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本身,有学业目标和追求,能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强,这可能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开始面临升学和就业选择的压力,因此有更强的学习驱动力;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快乐感最强。
  2.2同侪同辈因素
  学生身处一个年龄相仿的学生群体中,这个群体又可根据不同功能和目的划分为不同的亚群体。在此不对这些群体做细致的划分,一般而言,将其统称为同辈群体或同侪群体,又称同龄群体,其成员由一些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等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是一种非正式的初级群体。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 习性 教育质量 投入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