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破解路径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亟需破解的难题,国家、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必须理顺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角色,逐步扫清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发展中的障碍,摸索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继而培育出懂专业、能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培养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的发展看人才,从弥漫全国的人才抢夺大战中,我们日益感受到了教育、人才在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高等教育如何能够肩负起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却是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1]从高等教育的招收规模来看,我国是世界人才大国,但却不是人才强国,在很多国际高精尖领域尚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高等教育需要做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有效结合,造就出一批能够担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任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一)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就业压力与社会问题叠加使然
  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20万人[2],创造了我国大学毕业人数的历史新高。即使国家采取了诸多的措施推动大学生就业,但是仍然存在庞大的未就业群体,考研“二战”人数、啃老族人数不断增多,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问题更加突出,用工荒问题依然无法破解,我国呈现“失业”与“用工荒”同时并存的劳动力市场现状,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成为千夫所指,呼唤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日高。
  (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但是仍然停留在输出质量不高的层面。在目前,虽然人们对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缺乏统一认识,但在一点上是高度认可的,即: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3]张广义(2018)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增强教育发展动力的客观要求。[4]卢君(2018)也认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5]對于这一问题,2009年病榻上的钱学森先生就曾向温家宝总理建言,时隔九年,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依然没有找到合适可行的路径。
  (三)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其根本问题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在于一国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6]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保证。
  二、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政府
  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的制度支持与政策引领,政府的支持力十分重要。但是政府由于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身份界定不清,国家政策供给力度不够,政策空白和政策不兼容的情况并存[7],也容易出现越权、政策指导不当、财政支出扶持不足等问题,造成高等教育改革脱离高校发展实际,无法做到科学指导与有效监督。如吴康宁就发现政府对于高等院校有着“超强控制”,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及评价者等多种身份集于一体,导致学校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
  (二)高等院校
  1.高校领导的执行力
  高校领导的执行力主要表现在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害怕改革,害怕承担改革失败的责任,阻碍了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改革的进程。如吴康宁所提出来的“文件归文件,实践归实践”的“政策空传”现象,表现为以政策文件的书面传达来贯彻文件,并没有将政策文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目标。导致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仅留存在文件中,没有真正指导实践的价值,变成“纸改革”、“纸政策”。
  2.教师的参与力
  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之下,过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忽略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部分的教师无法有效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功利思想明显;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教育改态度冷漠、我素我行,不是改革的践行者,而是改革的旁观者。
  3.学术的参与力与批判力
  我国的高等院校受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位高者则权重,不容挑衅与质疑,僵化的行政作风导致高等教育改革迟迟无法推进。而在美国的大学中,非常正常的事情是同行中不同学派、不同学者之间的相互批判、同一学派中学生对教师的批判以及晚辈对前辈的批判,这种事情在大学中是非常受鼓励的。[8]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批判者,需要更多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三)基础教育
  培养实践创新性人才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引、高等院校的践行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作,高等教育输入的人才也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培养,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客观地说,每一个人都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的产出品,尤其基础教育,在学习习惯、思维培养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但功利思想同样贯穿于基础教育。全国的很多小学课堂中,思想品德课常常被语文课、数学课等主课替代,试问“以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基石何在?钱学森曾经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所以,仅仅依靠高等教育的改革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是不足够的,只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同时改革,才能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路径 困境 实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