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引起的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既包含量的增长,又包含质的变化。它不仅是毛入学率的提高,而且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观念、功能、学校类型与规模、质量标准、入学与选拔方式、教学内容和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探讨如何在大众化阶段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标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
  本文是在对质量研究的基础上来谈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讲。从内涵来看,它是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外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从外延来看,即可从纵向上分为教育投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也可从横向上分为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还可从教育活动上分为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质量。另外在教育学理论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可表述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从其定义中可知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指教育成果的质量,还包括教学条件的质量,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师资队伍的质量,学校领导管理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社会服务的质量,政府财政投入的质量,生源的质量等等。我们不能仅仅把高等教育质量等同与教学质量,即培养高质量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就是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完成以上教育活动的质量标准。
  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的普及出现的质量下滑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源质量和学习风气下降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1999年的扩招政策,是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尚未做好准备,教育教学质量都没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致使生源质量下降。根据高考成绩对比,1999年扩招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1998年的落榜生。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其本身的录取线及试题难度就比东部地区低,加之基础教育薄弱,学生学习质量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中西部地区高校生源的质量问题是困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学生进校后学习困难,学习风气下降,泛化学术,追求功利,热衷兼职赚钱,考试作弊,剽窃学术,加之我国的高等教育没有淘汰制,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出现了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协调。
  第二,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根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高校学生数为623.09万多人,2005年突破2000万人,高等教育超前的大规模扩招与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失衡,国家在1993年提出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要在2000年达到4%,但在财政拨款的最高年2002年仅占3.32%,2003―2005年分别为3.28%和2.79%,完全呈下降趋势。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质量,高校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三高校师资问题。由于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教师总量不足,为扩招而加速补进的新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40.72万人,到2005年扩招达96.58万人,考虑到退休等因素,近百万高校教师中,70%以上是新进人员,且进入门槛低,考核不严格,普遍存在经验不足;加之我国没有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培养机制,都是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为合格的教师,我国高校对不合格教师也没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即淘汰机制失灵;一些不合格教师因资历高也能顺理成章地评上讲师,副教授,甚至教授,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第四,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扩招的步伐。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的课程内容,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要做相应的调整,而我国目前高校的课程内容变化不大,课程设置僵化,课程改革滞后,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无法与当前的学术前沿相结合,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阻碍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质量。
  第五,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与社会需求多样化脱节阻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大众化后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多样化及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数量上的变化只是表面上的,只有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高校才能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不同的发展方向,才能适应大众化的客观要求。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与之相悖,本来是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向精英模式靠拢,对学校的定位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缺乏自身的独特界定,从而导致了高校的升格情节膨胀,培养目标和模式趋与单一。
  3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第一,从根本上改革我国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应试教育制度,真正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下转第37页)(上接第29页)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素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和发展,提高本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从源头上解决高等教育生源质量差的问题,为高校能招到优质生源提供保障。在高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实施全程淘汰制度,对于学习能力低下,营私舞弊者,学业无法达标者,可劝其退学或转学,不能准予毕业,从而保证毕业生的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保证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第二,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尽量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实现4%的目标,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企业财团和个人捐资办学,实行教育投资体制的多元化渠道,来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注意高校本身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改善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质量。
  第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只是质量保障的一个方面,而且还不能自然转化为质量,重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正如梅贻崎所说大学不仅要有大楼,而且要有大师。教授是大学的灵魂,高质教师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为了保证高校师资的质量,必须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实行不合格教师淘汰制度,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师资队伍,引进优质教师,破除教师用人制度上的近亲繁殖,以保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
  第四,高等学校自身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来保证质量。深化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环节和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把握当代学科发展特点,将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深化教学制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从内涵方面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五,转变观念,树立合符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要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发展高等教育是国家实施科教新国战略的关键所在,发展是硬道理,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即规模发展和质量发展。其次是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不能用一种人才培养的标准取代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质量标准。再是要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要适应人们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之后是树立整体的质量观,要从多方面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而不仅用一种单项指标,因此政府要规范教育督导职能,培育专业性的社会评估机制,在评估中既注重结果性评估,又注重过程性评估,从根本上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最后要树立特色化的质量观,任何高校只有办出了特色,才能办出质量。
  总之,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引起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已成事实,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智对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进,确保高等教育不但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方面影响社会,而且要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引导社会,在追求理想、探索真理方面成为社会的中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若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研究,2007.11.
  [2]段丽,肖晓春.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质量问题[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马万华.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4]孔钢城,雷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
  [5]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1999.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大众化 浅析 教育质量 阶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