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北部湾经济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在业务上的交往日益增多,合作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接触越来越频繁,所需英汉翻译人才也越来越多,在规格和质量上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广西所能提供的英汉翻译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需要迅速地培训出大量的符合需求的人才。从北部湾经济区英汉翻译人才需求的现状看,存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创新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最佳策略。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翻译 人才 需求 培养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67-03
  英汉翻译不仅涉及英汉语言表层符号和意义的转换,还涉及专业和其他方面的知识。这要求从事翻译的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英汉双语语言素质,厚实的文字功底,敏锐的文化触觉。此外,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了解中英文化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掌握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现代技术。英汉翻译人才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英汉翻译人才队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是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经济区的发展潜力巨大,被认为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第四极。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0年开始生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北部湾经济区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之间的纽带关系更为紧密。但在经济区,作为双边联系与接触桥梁的高素质英汉翻译人才却十分紧缺,无法满足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影响经济区发展的瓶颈。探索有效的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英汉翻译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助力,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经济区全社会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人才的需求范围很广,涉及九大重点发展产业,包括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近年来,在经济区建立的产业园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层级不断提高,既有国内投资的园区,也有中外共建的园区。除了重点发展的产业以外,又有新的产业加入。但经济区内精通英汉两种语言,了解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包括行业的词汇、术语、句子、文体格式、风格等,能熟练进行英汉两种语言互换,即能进行英汉互译的,尤其是精通经营管理、懂外贸、懂国际法、懂国际金融的复合型高级英汉翻译人才极少。现有从事英汉翻译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只懂得语言的外在形式,无法深入开展专业知识程度要求较高的翻译工作。
  二、经济区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为了解决北部湾经济区人才紧缺的问题,贯彻落实人才强桂的战略,加速中国—东盟人才小高地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区产业发展速度,广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人才建设和培养相关的政策,从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培养英汉翻译人才模式上,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对象和培养方式,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高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制定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到经济区实际中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所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目标、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经济区现实需求相距甚远。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理论的传授,忽略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较为简单,教学手段落后,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效能。教师的知识单一,所掌握的产业知识极为有限,不能深入透彻地讲解相关专业知识,各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与经济区产业需求不相符。培养出的英汉翻译人才基本上不符合经济区产业要求,无法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陈旧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前,模式制定者应到市场或有关行业单位做调查论证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在确定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一般都采用“课程—人才—产业”的模式,在没有到市场或相关产业单位调查研究和论证的情况下,就设置有关课程,并按照这些课程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完成后,让人才进入市场或有关单位工作。这种未经市场调研论证就设置课程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造成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不一定符合实际要求,与市场或产业单位要求脱节的后果,使培养出的人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翻译人才,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二)缺乏理论创新
  现有的翻译理论大都是沿用过去的理论,这些理论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对指导翻译实践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翻译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现在的角度看,这些理论过于陈旧,无法有效地指导当今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翻译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社会的进步要求翻译实践在质量上达到更高的水平,而翻译实践水平的提高又依靠翻译教学的努力。翻译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绝不可能实现的。现有的翻译理论缺乏创新性,稍微新点的理论也都源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后鲜有创新的理论出现。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语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语际转换的翻译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以旧的翻译理论指导已发生巨变的翻译实践显得极不对应,理论的陈旧制约了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北部湾 经济区 探究 人才培养模式 英汉翻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