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增加值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测算及国际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jsj/cjsj201604/cjsj20160414-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jsj/cjsj201604/cjsj20160414-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jsj/cjsj201604/cjsj20160414-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jsj/cjsj201604/cjsj20160414-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jsj/cjsj201604/cjsj20160414-5-l.jpg
  摘要:基于对出口价值构成中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形式、流向以及途径的区分,从价值链的视角改进了传统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12个主要贸易大国1995~2011年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结果表明:贸易格局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巩固制造业高端环节优势的同时又将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商务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渗透进来,建立起服务于全球的新体系,新兴市场国家则逐渐在不同要素密集度以及不同层次的制造业方面加紧布局。加强贸易与产业的结合,有助于我国通过增加值间接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
  关键词: 出口增加值;显性比较优势;跨国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4-0093-06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调整期,原有的国际分工体系出现了变化和升级并由此引起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态势。主要体现为全球生产和服务网络的建立替代了简单的水平或者垂直专业化,在满足最终需求之前,价值流会以中间产品为载体进行多次跨国流动因此,传统的以出口总额为基准的比较优势评估将难以准确的刻画这一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各国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加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经济体,内外需的消长和自身持续发展的诉求,使得以“量”为纲的粗放式贸易亟需向以“质”为本的集约型贸易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曾经具备优势的环节可能被弱化,而升级转型又会带来一些新的优势,因此如何客观准确的动态监测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对于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的以开放促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借鉴Wang et al.(2013)的方法测算基于行业增加值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1]。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估算了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行业1995~2011年的显性比较优势,从行业要素密集度特征和比较优势演进的时间趋势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估算了高收入国家群体中贸易额最大的6个国家以及中低收入国家群体中贸易额最大的6个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并将之与Balassa"s指数的结果进行比较。
  二、文献综述
  从诞生之初起,比较优势就是经济学中最引人入胜的概念之一,Ricardo认为由比较优势主导的贸易格局是源于资源约束下因劳动生产率差异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决策。然而,在实证层面上对既定贸易格局背后的机会成本进行度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后来的学者大都采用Balassa"s (1965)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一国出口的整体布局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2]。Balassa"s指数摆脱了各种理论假设的制约,而根据商品进出口的结果对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进行判断,本质上是测算的出口产品密集度。后来,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改进。Proudman和Redding (2000)则引入马尔科夫过程通过随机微分方程来刻画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3]。Yu et al.(2009)通过经标准化处理的RCA改进了经典RCA的不对称性和零值无效性[4]。国内学者中,陈佳贵和张金昌(2002),将进口因素融入RAC建立了竞争优势指数,并对中美制造业进行了比较分析[5]。魏浩(2011)则通过限制RCA分母的范围,提出区域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在美国市场上和世界范围内测算了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6]。然而,上述改进大都以出口总值为基点反映的是全球水平专业化的模式,未能很好的反映日益广泛的垂直专业化以及产品内分工网络的特征。Hummls et al.(2001)首次提出垂直分工度(verticalspecialization VS)的测算方法[7],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通过回归方法检验了中国各产业的垂直分工度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但在产业比较优势的测算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8]。
  虽然现有文献在理论和经验上为估算产业比较优势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视角与测算方法,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研究对象上来看,现有文献大都聚焦于中国,缺乏全球视野和跨国比较分析,同时关注的兴趣点基本集中于制造业,少将服务业囊括进来,更未能体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现有的测算体系没有很好地反映全球生产网络与产品内分工趋势下的价值构成或者对价值构成的来源与去向区分不清。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改进了传统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12个主要贸易国家1995~2011年制造业各行业和服务业的显性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跨国比较分析。
  三、方法与数据
  (一)本文的测算方法与改进
  根据Balassa"s (1965),一国某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被定义为:
  表示一国所有行业的出口中某行业出口所占份额相对该行业所有国家的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份额,该比例大于1则表示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若不然,则意味着这该国该行业是比较劣势的。
  然而,从价值链视角的出口分解来看,该表达式并没有剔除出口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同时,该式也未能包含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依附在其他行业出口中的情况。因此,本文首先通过价值链的前向关联分解,剔除出口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并纳入依附在本地其他行业出口中的本行业增加值,得到修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修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应该避免笼统使用行业总出口来计算的疏漏,并体现出口中由投入某行业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出的价值,这一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
  (二)数据来源及产业分类
  本文采用多国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①。数据主要内容包含41个经济体(40个国家,包括OECD国家,俄罗斯,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其他国家归为一个经济体ROW)35个细分产业从1995至2011年连续17年数据。本文参考Rahman et al(2013)[9]要素密集度分类方法将35个产业分为8大类为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农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同时为了更好的描述全球贸易格局的新态势,本文选取贸易规模最大的6个高收入国家: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英国和6个中低收入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巴西、印尼作为样本国。四、结果分析与国际比较

相关热词搜索:显性 测算 增加值 比较优势 出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