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转型期抚顺市的中药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2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 分析抚顺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存在政府发展战略不明确,产业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品牌效应不强,市场观念淡薄,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城市转型期中药产业发展中要加强领导,开发道地药材品牌产品,成立专业组织和协会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 城市转型 中药材产业 发展
  0 引言
  2014 年是抚顺市实施城市转型的第一年。让抚顺强起来、让生态美起来、让人民富起来,是目标更是行动。抚顺市将以项目建设为牵动,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两城两带”、全域发展、多点支撑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十项工作,推进城市转型,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抚顺。
  在这十项工作中就有一项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抚顺市将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农民收入水平。以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为契机,调优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做大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和百合花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中药材产业现状
  抚顺市所处的辽宁东部山区,属长白山系的西南延伸部分,自然环境优越,山林茂密、水源充沛、山下地平、气候适宜,具有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因昼夜温差大,药材干物质积累多,消耗少,药用价值高,质量上乘,驰名中外。抚顺中药材资源丰富,全市有各类中药材800多种,其中,以植物类药材为主,共697种,属于国家规定道地中药材有104种,其中,植物类道地中药材90多种。除植物类药材外,还有林蛙、鹿茸等动物类药材。
  抚顺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新宾、清原两县,主要品种有:龙胆草、林下参、辽细辛、辽五味、辽藁本、贝母、龙胆、玉竹、淫羊藿、刺五加、西洋参、黄芪、穿山龙、威灵仙等。其中,龙胆草占有全国80%以上的市场,辽细辛和辽五味产量分别占辽宁省的60%和30%。全市主要中药材种植情况如表所示。
  抚顺道地中药材具有良好的品质。玉竹、细辛、穿山龙多次被评为辽宁省优质品牌。清原县人工种植龙胆草获得1995年农业博览会银奖,2002年清原县率先申报龙胆草GAP基地认证,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GAP专家组验收,2009年在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抚顺龙胆草被评估品牌价值为1.17亿元人民币;新宾县地道药材辽细辛、辽五味质量优良、有效成分含量高,蕴藏量丰富,该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辽细辛、辽五味之乡”;2008年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原龙胆”“抚顺辽五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保护。
  抚顺在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清原县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进行了长期科研合作,先后完成了龙胆草斑枯病防治技术研究、穿山龙人工栽培模式及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研究,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宾县在中药材生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获得国家银质奖1项。天瑞公司与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辽宁中医药大学合作实施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龙胆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中药标准规范国际合作研究》,进行了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承担了辽宁省重点攻关项目《辽五味、龙胆草道地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种植区域生态评价和龙胆草品种鉴定、植物营养特点、平衡施肥、提高产量调控措施、龙胆指纹图谱等方面的研究,制定了龙胆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共19类,84项。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发展战略不明确,产业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
  长期以来,中药产业并没有作为抚顺市的重点发展产业,主要依靠县政府和农民自发发展,没有形成全市发展中药产业的统一战略规划,对制种、栽培、加工、贮运等环节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缺乏制度规范,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中药产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全市中药材生产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统一协调(管理)的组织和部门,有关部门之间组织协调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统一管理,以至于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质量隐患和被不法分子欺骗的现象时有发生,药材种苗不纯,种植行为难以规范,市场秩序混乱。
  2.2 品牌效应不强,市场观念淡薄,销售渠道不畅
  对于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观念相对保守,阻碍了中药产业发展。例如,我市有许多辽宁道地中药材品种,有效成分含量高,药用价值大,并且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区域认证,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有注册商标的产品寥寥无几,以至于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大大降低了优质药材的附加值,同时也限制了基地发展壮大的能力。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品牌的知名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另外,药农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掌握技术诀窍的个别药农,由于思想狭隘保守,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草药种植技术的普及推广。由于组织比较松散,种植中药材基本由农户自己决定,而商业公司却根据市场需求收购,难免出现“缺了是宝、多了是草”的现象。政府部门长期以来更多的关注财政税收的增加,但由于中药产业生产周期长,初期投资大,见效慢,难以看到投资效果,因此,在政策、资金扶持上往往不会优先考虑。
  2.3 专业人才匮乏,种植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
  在技术及信息方面,尽管我市在中草药种植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在民间有一些种植方面的专家,全市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奇缺,甚至青黄不接,出现断档;生产技术人员主要是以老药农为主,他们的技术来源于实践的积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原始落后;加之种植技术培训少、时间短、药农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先进种植理论缓慢,种植技术很难得到提高。
  种植技术仅局限在个别村落,没有得到普及推广。此外,在中药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开发等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设备与人员。另外,中药材的种植没有严格的规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未与国际接轨,尚缺乏能被国际公认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各地中药材生产一贯沿用民间的传统技术,规范化意识差,标准观念淡薄。中药材的种植与收获时价格波动幅度大,加上信息及预测服务功能的缺失,使种植户难以把握市场信息,面临风险较大,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

相关热词搜索:抚顺市 转型期 产业发展 中药 城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