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化:中国茶叶绕不开的一道坎

发布时间:2019-08-30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kwyj/kwyj201207/kwyj20120726-1-l.jpg
  博主简介: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在军校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管理。
  曾任信阳五云茶叶集团(现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副总经理,领导了五云茶叶集团的品牌化和产品的商品化升级。现任信阳国际茶城运营公司总经理、中国知名茶产业专家。具有品牌、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操经历。主要著作有《中国茶业的困与变》、《中国茶,路在何方》、《中国茶产业的破局之道》、《商品化:中国茶业绕不开的一道坎》、《拿什么拯救你,信阳毛尖》、《学习立顿的“四化”建设》、《金骏眉的四宗罪》等。
  当我们都在思考中国茶的发展之路时,发现从“茶园”到“茶杯”,即从种植环节到消费环节的整个产业链中,在目前状况下,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制约中国茶业做大做强的因素,这些因素又相互制约着。这其中,有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想短时间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甚至要完全解决单个因素都很难。就茶叶的产品属性来说,几千年以来,我们从认知上就一直认为茶叶是一种出自茶农的农产品,再到识别和购买的过程中,我们把茶叶当做农产品,最后到品饮,还是把茶叶当成农产品。而所谓农产品,就是具有身份(品种)性的、地域性的、季节性的和非标准性的产品。
  其实,我们有很多生活品原本都是农产品,或者具有农产品特征,比如米、面粉、食油、食盐、酱油、醋、香烟、酒等等,这些产品基本都具有身份(品种)性、地域性、季节性和非标准性的特点。但是因为生产的工业化和生活的城市化,上述这些产品都逐渐淡化甚至完全失去了农产品的特性,首先从原料上就破除了身份(品种)性和地域性,其次从加工和生产方面实现了基本的标准化,至于季节性就更是不存在了。颇具意味的是,有些品牌的产品为了提升其附加值,又反过来诉求其产品的身份(品种)性、地域性、季节性,甚至特殊工艺,意在通过差异化来显示产品的珍贵。从流通的环节来看,农产品的流通半径都很难拉长,流通规模很难做大,流通渠道也很难扁平化。“菜农卖菜难,居民买菜贵”就是农产品的流通现状和难题。
  再对比中国的茶叶,其鲜明和强烈的农产品特性让种植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深感痛苦,如果再给茶叶加上文化性,茶叶产品就更复杂了。种植者和生产者说到自家的茶叶都是摇头晃脑,经营者说到自家的茶叶则都是自卖自夸、甚至诋毁别家的茶叶,如果再加上虚无缥缈、牵强附会的茶文化,消费者就彻底感觉一头雾水、无从选择了,很多消费者干脆用脚投票—不进茶叶店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具的报告显示,到2006年时,中国茶叶的生产总值是320亿元,而消费总额则达100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1000亿元销售总额中的近700亿元消耗在了流通环节,而因为茶叶的流通规模不大和流通渠道长、链条长、环节多,所以做流通的企业和商家并不赢利,造成了“茶农卖茶难,居民买茶贵”的现状。
  那么,中国茶叶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且让我们先看看国内的烟草业,不知你有没有发现,烟的整个产业链和茶叶的整个产业链何等相似!但烟草业不是解决得很好吗?还有茶行业中的“立顿”,英国人也将它解决得很好,所以中国烟草业做大做强了,英国“立顿”也做大做强了!还有本文中前述的那些行业,都已经今非昔比了!试问,有谁还能在超市和各种便利店见到那些散装大米、散装面粉、散装食油、散装食盐……等等,如果有,消费者还会购买吗?这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产品的商品化。
  产品的商品化必须做到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或者说,没有品牌化,做不到标准化,产品就不是现代市场意义上的商品。商品化了的产品,生产者就可以标准化生产,品质和级别标准化了,加上品牌化的运作,经营和流通就变得简单,消费者识别、购买和使用就都变得简单了。而因为简单了,消费者就会快速增加、就会反复消费,消费量的增加就会拉动流通的规模、拉动经营的规模、拉动生产的规模。规模的放大又会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经营者就可以奉献给消费者更价廉物美的商品,如此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商品化了的茶叶产品就会增大流通半径,流通渠道扁平化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现代营销特别讲究和消费者的沟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越是简单的模式越容易复制,越是“傻瓜”的产品越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现在,“傻瓜相机”几乎人手一个,自动挡的汽车大行其道。至于专业化的照相机则留给摄影师去摆弄,买手动挡的汽车则是为了享受驾驶乐趣。我们现在能很欣喜地看到,国内有许多茶企业已经走上了茶叶产品的商品化之路,所以笔者大胆预测,中国茶叶的商品化进程将会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在中国现今的7万家茶企中,谁深刻理解了茶叶的商品化、谁率先实现了茶叶的商品化,谁就会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行业集中的大潮中胜出。中国茶企一定会从7万家逐步变成7千家、7百家、70家,最终被广大消费者记住和选择的品牌也许只有7个了。
  但,这便是中国茶业的必由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商品化 不开 中国茶叶 一道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