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向国外的传播路径

发布时间:2019-08-3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茶,由此繁衍而生的茶文化,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到世界。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经历了由原产地向全国范围扩展,再向外传播,走向世界的过程。世界各国的茶种以及饮茶的习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出自中国。
  中国茶叶对外传播路径与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一、丝绸之路与茶叶的传播
  我国茶叶向外传播得很早,首先从“丝绸之路”谈起。
  “丝绸之路”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这条商路是西汉时张骞西域时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中国茶叶正式与国外贸易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我国茶叶已运输到土耳其,茶叶贸易的对象也是土耳其商人,中界地是蒙古边界,方法是以物易物。之后,自隋唐与西边互市不绝,尤其是回纥,在唐代开始大量以马易茶,称为“茶马互市”。中国茶通过回纥等地继续向西方转输。
  而当时,长安已是通往西方的国际都会,丝绸、瓷器都大量输出,国内饮茶之风又一时大盛,长期旅居长安的商人怎么可能对茶视而不见呢?由此可见,我国早期茶的外传基本上是与陆路通向西亚的“丝绸之路”相辅而行的。唐代输往西亚和阿拉伯国家的茶应当不比输往东方诸国者少。由于东方日本、朝鲜等国皆因有学僧来华,在保留佛教文化交流材料时,同时保留了有关茶饮和种茶技术传播的记录,西亚国家文事不如日本、朝鲜兴盛,国内对纯商业交往又往往不记于经典。因而,中国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西亚诸国的史实反而被忽略了。但这在现代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论证的史实。
  二、茶马互市与茶叶的传播
  茶马古道是一条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为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唐代以前,西藏地区一度是少数民族吐蕃、游牧部落松散居住的地区。到松赞干布这位传奇英雄时,他以文治武功统一了西藏各部落,实力逐渐强大起来,连大唐王朝也感到了压力和威胁,不得不用和亲的政策来收复吐蕃。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成为第一个远嫁藏区的汉人,并且肩负了和平的使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了许多汉人的土特产和生产技术,其中茶叶引起了吐蕃人的浓厚兴趣,开始在吐蕃上层人士中传开。由于吐蕃民族爱吃油腻重的牛、羊肉,又没有什么蔬菜可吃,严重缺少茶叶这种滋润的饮品来中和食物,于是茶叶迅速普及西藏地区,带动了汉与藏的茶马互市。
  严道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是南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重镇,由于中央政权的更迭,少数民族的侵扰,战争连绵使南丝绸之路一度中断。至唐后因与吐蕃边茶生意的交易,促使南丝绸之路又走上了历史舞台。由于这条古道最初是以茶叶为交换主体,以马为交换载体,所以被今天的学者称为“茶马古道”。因山高水急、山道险峻曲折,造成的车船不行是西南山区茶马古道形成的地理基础;藏区产骡马而需要茶叶,川、滇地区产茶叶而需要骡马,两地在地缘基础上存在贸易互补是西南山区茶马古道形成的市场基础。
  当时各种道路的开辟都因民间的交往所需而开始,又由于官方的政治或经济需要而开辟成官道或大道,南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一样,茶马古道是继承了南方丝绸之路,又因其独特所需而有所发展。南丝绸之路从荥经至汉源的路线,战国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都没有改变。即从严道古城至花滩、荥河、泗坪翻大矿山而进入泸定和汉源仅此一条官道。唐以后由于与吐蕃茶马互市的交易日益繁忙,只此一道的问题阻碍了茶马互市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必须加宽道路或者另辟捷径,但由于群山环绕,一山连着一山,悬崖陡壁不可能加宽道路,于是就只剩另辟捷径这一条路。
  大唐国力强盛,加之吐蕃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加,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压力决定大唐必须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民间交流早有的羊肠小道,经过加宽加固,便形成了茶马互市的茶马古道。从雅安出发的茶马古道主要分两条:一条是官道或大道;另一条是民间商道或叫小道。大道在沿途设有脚店、客店,脚店主要用来宿放牲口,客店用来住宿“背子”,就是背夫。小路因为骡马难行,所以一般只有客店。
  荥经到汉源的这条官道是从县城出发经严道古城,沿荥河南岸至花滩,折而向西经石佛寺,过大通桥进入安靖,继续前进进入凰仪,翻越大相岭,进入汉源境清溪。荥经到汉源和泸定的小道有一条,是在被废弃的南丝绸之路的悬崖峭壁间。
  荥经的茶马古道非常有名,是因为荥经产的边茶质量好,藏区人民非常喜欢。荥经是官道,而且因为路途遥远艰辛,骡马难行,运输量又大,主要靠人力背运。
  西南地区茶马古道的线路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滇藏交接地区;二是川藏交接地区。这两个地区茶马古道都不是单一路线,只是前往藏区的大致方向。每条古道都有若干条分支路线与之交汇,形成网络。每条交通主线长达数千千米,来往一趟需四五个月。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是以茶叶为纽带的网络,其中,以云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构成的三角地带是川、藏地区茶马古道网络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是各路马帮交会最为频繁的地方。
  而通往境外的茶马古道为:一是从雅安运出的茶,经过西藏,从亚东、聂拉木、吉隆等出口,进入到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二是从云南出发的茶,从西双版纳、思茅、腾冲等地进入到越南、缅甸,也通往印度。这些地方也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不管哪条茶马古道,都是由背夫与马队踩踏而成。背夫是最苦的谋生方式,茶包用篾条包装,20斤1包,每人背10到12包,负重二三百斤,翻越大相岭,日晒雨淋,风雪严寒,艰难困苦无法想象。但每包茶的运价仅1斗米左右。背夫们用“背夹子”将茶包捆起来,手拿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拐子”,用来休息时支撑茶包,背夫们还每人用篾条圈一个圆形挂在胸前,用来刮汗,俗称“汗刮子”。另外背夫们也有女性,因负荷太重,“方便”困难,所以女背夫们每人都有几个笋壳,站着的时候也能“方便”了。
  三、海上茶路与茶叶的传播
  中国茶叶海上向外传播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多为商业行为,而海上茶路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其向东由海路传播至朝鲜和日本;向南传至中南半岛,是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开辟了与亚、非、欧、美各国的海上茶叶贸易之路,使华茶能够在世界诸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以下简要列举中国茶叶海上对外传播的3个重要历史事例。
  1.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七月上旬,日本学僧最澄随藤原葛野麻吕为首的第16批遣唐使到达明州。归国前在明州开元寺受戒,805年返回日本时,他带去多部经典书籍,为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而且最澄在传佛的同时,到四明山采集茶籽,把浙东茶籽在日本广为播种,还带去了中国的饮茶风俗。日本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茶园延续至今,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因此有人据此将他称为海上茶路的开创者。
  2.唐长庆二年(公元828年)十二月,新罗使者金大廉入唐,得茶籽回国,植于地理山。朝鲜古籍《三国史记·新罗本纪· 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朝鲜半岛确切茶事记载稍晚于日本。
  3.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众7次远航。经南洋、西洋、东非30余国,加深了与各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船首航从爪哇岛运中国茶到欧洲。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千年茶文化》 主编:刘晓芬)

相关热词搜索:路径 国外 传播 中国茶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