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_抗震救灾一线的贵州身影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编者按 四川与贵州,山水相连、习俗相似,自古以来就以兄弟相称。四川的灾情、同胞的苦难,让3900万贵州人民感同身受,灾区传来的每一条信息都让贵州人民揪心。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共青团贵州省委向全省紧急招募志愿者,本刊社领导得知这一消息,支持鼓励全社职工积极报名参与。5月15日,25名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这是全国第一支跨省行动的青年志愿者医疗队伍。随行的还有70名青年志愿者,其中,有当代贵州杂志社的5名记者和工作人员。本刊5名志愿者在积极投身到一线抗震救灾的同时,记下了他们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5月15日 贵州贵阳―四川德阳 阴
  心急火燎出征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灾难发生后,大家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几乎每天看新闻直播到第二天凌晨,一直想到灾区去做点什么,哪怕是递上一瓶水、说一句宽慰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事情。现在,这样的机会来了!
  中午12点,贵州的志愿者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一路上,大家将车速控制在高速公路允许的最高时速上,心急火燎地往四川方向赶。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早一分钟赶到灾区投入救援,就可能多救出一条鲜活的生命,此时此景,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的真正含义。路上,大家没有太多的语言,伴随着对讲机里“沙沙”的声音,传来的只有队长杨震(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与几位负责人商量方案的声音。
  在贵遵高速、崇遵高速、成渝高速上,大量浙江、广东等地的医疗队和救灾物资向灾区集结。这些高速公路,已然成为一条条生命线、救援线。为支援抗震救灾,各地交通部门对救灾物资开设救灾专用车道,快速放行;所有加油站优先为抗震救灾的车辆加油;沿途值勤的交警每当看到救援车队,会献上一个非常标准的敬礼,并问候:辛苦了,注意安全!让人为之动容。
  深夜11点30分,我们到达了四川地界。队长杨震告诉大家,我们的目的地是德阳市绵竹市。绵竹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同车的同志们心里都在祈祷那里的群众要坚强,要挺住。
  队伍在加油站旁休整时,有几个说着川音的夫妇来到我们身旁。
  “大哥,你们是哪里的救援队,要去哪里?”其中一个问。当得知我们要去绵竹时,原本焦急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希望。他告诉我们,在外打工的他和妻子得知家乡发生地震后,连夜往家里赶,他们的家就在绵竹市汉旺镇。
  “听说家里的房子被震垮了,邻居家的娃儿在托儿所被压死了,惨得很。还不晓得家里的情况,一直联系不上。”那个妇女边说边哭。
  本来想捎他们一段路的,但我们车上已经没有一点空间再供一个人挤进来了。面对这样的情景,这对夫妻没有丝毫的埋怨,反而对我们表示感谢,感谢我们能够到他们的故乡来救灾。接着,他们走向另一辆车……
  这是我们在四川听到的第一句感谢,却让大家心里充满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在之后的好几个小时里,心里好像都被重重的铅块压着,压得喘不过气。离开加油站之后很久,我们还在想着那对夫妻,想着他们是否坐上了回家的汽车,想着他们的家人是否平安……
  
  5月16日 德阳 晴
  我们不缺的是信心
  凌晨4点,终于抵达了德阳市,在当地团委同志的帮助下,我们赶到了德阳市体育馆。在连续行车15个小时后,终于得到了短暂的休整。
  清晨的德阳市区,如果不注意到街边简陋的防震棚和街上呼啸而过的救护车,以及从各地转运到德阳体育馆前的救灾物资,或许和往日的清晨没有什么区别,在体育馆前不远的公交车站上,人们正在秩序井然地等候公交车,街边的不少商店仍关门停业,但远处的几家药店、早餐店和超市也还在正常营业。虽然已经进入地震灾区,但当阳光洒向大地的时候,仍然能让人感受到这里的生机与活力。
  在捐赠了部分物资后,我们从德阳市区出发赶往德阳下属的绵竹市。公路两旁很多民房已经垮塌成一堆堆的瓦砾,少数挺过了灾难的楼宇也赫然可见一条条宽度不一的惊人裂缝。甚至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也开裂了一条惊人的口子,惊人的倾斜度使来去两个方向的车辆泾渭分明。
  肥沃的土地上已经成熟的麦子、幸存漂亮的民居、宽阔的路面,这些都不能不令人感慨:若是没有灾难的侵袭,这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大诗人王维《渭川田家》描绘的不也就这样的一幅情景吗?
  
  3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绵竹,稀疏的路人已经套上了口罩。道路两旁成排的帐篷里,受灾的群众们有序地活动着,成批的军车停在路边,当地一些中学生自发地组织了志愿团队,给维持秩序的警察们送来了饮用水。
  地震之后的绵竹市道路两侧,到处搭建着塑料防震棚。在一个简易的防震棚旁边,立着一块纸板,上面的字迹很潦草但却充满了力量:“我们缺水缺电,但不缺的是信心!”
  穿过绵竹市中心,我们来到了汉旺镇的入口。大批戴着口罩的警察站在马路中央,道路已实行交通管制,我们只得赶往离汉旺镇10多公里、受灾程度较轻的玉泉镇建立营地。
  能活着和家人在一起,
  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玉泉镇中心小学,教学楼依然屹立,但学校已经放假,偌大的学校空空荡荡的,贵州志愿者的到来,让这里再次喧闹起来。
  在操场旁边,有一个非常简陋的窝棚,这就是陈老师和他的妻子、孩子临时的家。说起大地震的情景,夫妻俩仍然心有余悸。
  “当时整个教学楼剧烈地摇晃起来,就像在跳舞一样,我根本没有想到会是地震,就只是让学生娃儿马上往外面跑,万幸的是这个楼没有塌,要不然几百个学生的生命又会……我简直不敢去想。现在教学楼里面全部是裂痕,娃儿些的书包全部在里面,没人敢进去。”陈老师告诉我们。“你们没有经历过是想象不到那种样子的,当时大地像波浪一样翻滚,现在想起来,只要有谁再对教学楼吹口气或者用手指轻轻地戳一下,房子肯定会倒。”他的妻子补充道。
  “和重灾区的人比起来,我们算是非常幸运了,除了房子不能回去住,地震后一家三口还能在一起,这就是最大的幸福!”陈老师妻子的声音开始哽咽,原本浮肿的眼圈又红了起来。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陈老师一家已经开始准备晚饭,还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他6岁的女儿和小伙伴们正在操场上玩着篮球,在余晖的照耀下,小姑娘的身影是那么可爱。
  
  5月17日 绵竹市汉旺镇 阴转晴
  入党仪式在余震中进行
  汉旺,东方汽轮机厂,这个在新闻直播中多次出现的地名,终于出现在眼前。
  在汉旺,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救援队伍,贵州消防救援队就在其中。他们也是贵州第一支赶赴地震灾区的救援队伍,在东汽厂大门旁的一个草地上,我们见到了这些来自家乡的子弟兵。这支队伍共有108人和9台车辆,于13日21时到达汉旺。截至18日中午12时,他们已经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7名受灾群众,并找寻到52具遇难者遗体。
  我们了解到,这支在汉旺实施救援的队伍,在当地有很高的美誉度,他们在救援现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救援策略的科学性,多次赢得当地群众和其他救援队伍的掌声。
  在这里,我们亲历了贵州消防部队抗震救灾突击队临时党委组织的火线入党仪式。早上8点,108名官兵在指挥部前举行火线入党仪式,贵阳市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战士郑洁与来自遵义市消防、安顺市消防的其他14名表现突出的消防官兵,在抗震一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志们,在这场大的灾难面前,更需要我们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今天,我们举行这个火线入党仪式,就是希望以此激励同志们的斗志。15名优秀的战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希望你们要向老党员学习,要成为其他同志的榜样。相信通过我们108位同志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同志们,党和人民正看着我们,3900万贵州的父老乡亲正看着我们!”省消防总队副总队长汪浩的一番战前动员,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心潮澎湃。
  
  仪式进行中,我们在现场感受到两次较为明显的余震,但消防官兵巍然不动,仪式结束后,全体官兵立即奔向救灾现场,继续未完成的抗震救灾工作。
  在汉旺感受余震
  当日早上,我们与这支来自贵州省的消防队员们聊天时,他们口中说得最多的除了抢救外,就是“余震”了。
  “我们一天要感受七八次,有的还是6级以上的。”消防官兵们介绍说。余震发生时,部分消防队员甚至处于救援现场,有的还在快垮塌的楼房上。
  16日,来自遵义消防支队四分队的消防员桂阳,正在一栋6层高的垮塌了半边的楼房上进行搜救,这栋楼房的大梁已经断裂,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6级以上的余震,整个房子摇晃起来。“当时特别眼花,怎么站都站不稳,差一点就掉下来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桂阳仍然心有余悸。
  “我一个劲地提醒自己不要慌,慌了就完了。”桂阳回忆着。
  “房子就这样颠簸的。”消防官兵们用手比划出小船在江中摇晃的模样。“不过该垮的都垮了,也没什么好怕的。”他们憨笑着。在灾难前,恐惧已经退避了。
  就在我们与官兵们交谈的过程中,大地又开始颠簸起来,一阵眩晕的感觉迅速出现,胃也开始倒腾,阵阵的恶心感使我们不得不停止了交谈,东汽的厂房也腾起了一片扬尘。
  “就这样,一天好几回,不过这是很小的。”官兵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颠簸”,仍然井然运作着。
  5分种后,又一阵轻微的余震袭击了汉旺。
  亲历搜救现场
  “部队在地震发生后就立即做好准备,13日凌晨接到命令,9辆救援车辆和108名队员火速奔赴绵竹汉旺。当天晚上9点到达东汽后,雨下得非常大,以至于汽车的雨刮必须调在快速档上才能看清路况。下车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赶赴现场展开搜救工作。”汪浩副总队长回忆道。
  “总队领导带领我们连夜赶赴绵竹受灾最严重的汉旺镇,向前线指挥部了解情况,并两次冒着倾盆大雨侦察了东汽厂、东汽中学、镇小学、东汽职校、东汽家属区等5个重灾现场,对其中3个现场进行搜救,初步拟定了次日救援计划。”战士陈迅说。
  经过批准,我们随同遵义消防支队的官兵赶往一个家属区展开搜救工作。到达搜救现场后,先期赶到的救援队伍在废墟中已经挖出了3具遇难者遗体。在经过现场侦查后,如果贵州消防救援队展开挖掘工作,势必对另一面的搜救人员造成威胁。两个搜救队的负责同志协商后,决定让贵州消防救援队原地待命。已经连续作战的消防战士们得到命令后,纷纷席地而坐,不少人刚刚坐下,就靠在战友的肩膀上、背靠着围墙睡着了。带队的徐副政委告诉我们,战士们来到这里后,根本没有完完整整地睡过一次觉,不少战士每天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一双新的帆布手套刚发下去,一天就被磨破了,有的战士每天要刨破2双手套,他指着一个战士的鞋说,“你看,鞋底的花纹都快被磨平了。”
  快到中午时,远处的挖掘机突然停止了工作,原本单调的现场传来一阵喧闹。“发现一具遇难者遗体。上担架,消毒人员准备。”现场指挥者朝消毒人员下达了命令。一会儿,一个遇难者被从废墟中挖了出来,在一旁等候消息的人群中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号……更多等待亲人消息的人们正坐在一个花台旁,其中不少人眼圈红肿,神情麻木,目光却死死地盯着那片废墟……
  不远处的路旁,一堆燃烧的纸钱和两支快燃尽的蜡烛,正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暴风雨来袭
  傍晚,在绵竹市遵道镇忙了一天的志愿者回到宿营地,虽然脸上写满了倦容,但大家的兴致明显比昨天更高。带队的杨震主任说,这是因为志愿者们今天帮助了那里的灾民做了很多的事情。
  在晚上的总结例会上,各组志愿者纷纷汇总了今天的工作情况:设置医疗点救助灾民,配合解放军发现并处理了上千只死家禽,进入更加偏僻的村庄发放药品,反复地宣传防疫常识……
  “其实我们做得太少,收获得太多。”这是很多志愿者共同的心声。每当看到当地受灾的景象,就觉得自己还能多做一点事,每当帮助老乡后,他们连声说着谢谢,眼睛里饱含感谢的泪水,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晚上11点,忙碌了一天的志愿者们纷纷进入了梦乡。我们正在学校操场的台阶上打着手电整理今天的采访笔记,这时,远处传来了类似于火车轰鸣而过的声音,没过一会儿,刮起了大风。
  风很大,把志愿者的两顶帐篷刮了很远,而摆放药品、发电机的大帐篷则彻底被大风吹垮,用来支撑帐篷的铝合金骨架被大风吹得七零八落,散布在偌大的操场上。天空传来了雷鸣声。而风越来越大,可以非常清楚地听到学校教学楼的玻璃的破碎声和门窗碰撞的声音。
  为了不让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淋湿药品,志愿者们立即把药品转运到两部大卡车上,一切都是那么的匆忙却又井然有序。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大家把帐篷全部集中到篮球场上,用防风绳把所有的帐篷连在一起。而全部的车辆,则在篮球场外围成一个圈,起到遮风的作用。刚刚做完这一切,雨就开始下了起来。躺在帐篷里,地面不时传来震动,仿佛有人在地底深处用铁锤在敲击地面,教学楼仍在不断地掉下玻璃,声音很刺耳。外面,漆黑一片。雨,仍在下。
  
  5月18日 北川 晴
  北川的伤痕
  路旁的高山,差不多都滑下了一大半,千沟万壑,随时都有可能吞噬行驶的车辆;巨大的石头阻挡了前往北川的大半公路,一个个深陷的洞口黑咕隆咚,一不小心就能吃掉半个车轮,千疮百孔;一条小河静静流淌着,一座座被摧毁成废铁的通讯线塔躺在河岸两侧,垮塌的民房还冒着余烟,千形百状。
  可是,一座标识仍然耸立着:北川羌族自治县。
  沿着刚抢修好的公路,我们缓慢地向北川进发。一路上,我们很少见到居民,成队的解放军战士正紧张地抢修着,虽然已经实行了交通管制,但是前往北川的路依然拥挤。
  举目所见的,不仅仅只有山河的破碎。路边的田地里,有的受灾群众正在子弟兵的帮助下,搭建临时住所;有的村民正在抓紧时间抢收农作物;不时有军车与我们相向而行,军车里,受灾群众正被转移出灾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被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
  过了任家坪收费站,顺着刚刚抢修好的盘山公路顺势而下,一座残破的小城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北川。站在山顶上俯瞰北川,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因为它的地形地貌和贵州很多的县乡没有什么区别,县城被群山环抱,河水穿城而过,将小城划分成新城和老城。如果不是地震造成的创伤,这座小城应该是清爽而优雅的,而现在,清爽与优雅不复存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一片的瓦砾和废墟。
  河水仍在静静地流淌,诉说着哀伤。
  一个战士的战地日记
  在进入北川县城的一个交通要道上,一面在烈日下飘扬的红旗格外醒目,上面写着“抗震抢险救援队?贵州消防总队”。
  158人的救援队来自贵州消防总队机关、毕节、黔东南、黔南消防支队和贵州消防学校。在5月15日到达绵阳后,队伍立即赶到该市平武县平通镇,成为救援该镇的第一支专业救援队伍。带队的秦国新副总队长当即要求,参战官兵一定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对现场的搜救工作不能留下死角。随即,参与搜救的官兵分成两组对平通镇展开了拉网式搜救。
  消防战士朱迪写下的战地日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5月15―16日,平通镇中段现场之惨烈,绝非常人能想象,5000多人的平通镇,1万余间房屋找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屋,数不清的房屋屋顶坍塌,数不清的电线杆断裂,数不清的路面撕裂,现场不亚于一场战争的摧毁。我们的消防队员怀着生的希望,冒着房屋再次坍塌的危险,在每一处废墟中搜索被困人员。经过大家的努力,共挖掘出3具遇难者遗体。
  在结束平武县的搜救工作后,5月17日上午6点20分,部队急赴北川;8点40,到达绵阳;9点30,进入北川境内;13点05分贵州消防官兵以5人为单位,深入北川县城的机关幼儿园、小学、中学、农贸市场等地展开搜救。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个生与死的较量。
  
  5月17日晚22点―18日凌晨,北川县境内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余震不断,甚是恐惧。由于我队是唯一1支将营区扎在北川县县城入口咽喉地带的救援队,该地三面环山,周围全是地震中倒塌的残垣断壁,山体碎石还在嗖嗖的往下坠。此时此刻,我们的19顶帐篷犹如沧海一栗,但是以秦副总队长为首的158名官兵没有让恐惧战胜理智,没有让危险击溃勇气,全体官兵临危不惧,指挥员科学研判,谨慎稳重,坚守阵地直到天明。经历了山崩地裂、见证了生离死别,在废墟中战斗的战士们一定会更加坚强!
  排除一切干扰,
  救人!救人!!救人!!!
  坐在我们面前的是来自贵州消防总队黔东南支队凯里市大队的赵友,刚从北川县人民医院的废墟里完成搜救任务归来的他看上去有些疲惫。
  “帮我泡桶方便面,加包袋装的在里边。”他让身旁的战友给他准备了食物后,就在记者身边坐了下来。
  “我这几天最缺的就是这东西了。”他接过记者的烟,猛吸了几口。
  地震发生后,赵友和他的战友们已经转战了平武和北川两个县。在北川,有一件事情让他特别遗憾。
  他们来到北川后,对北川县人民医院、县财政局、北川小学等多个地方进行了搜救,面对着大量遇难者的遗体,他特别期盼有生命的出现。
  17日下午,他和队友们正在一家工厂进行搜救,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他们震惊的消息开始在北川弥漫:北川随时有可能遭受上游堰塞湖决口的危险。
  “稳住,我马上与指挥部联系。”在对形势进行了判断后,赵友来到了指挥部,在认真地核对了信息的准确性后,他做出了判断:北川暂时不会受到洪灾。
  “很多救援部队都撤退了,可是我们贵州消防的队伍还是在现场搜救。”赵友说。
  在从指挥部返回搜救现场的过程中,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了赵友的耳中,就在他们搜救的地方,生命探测仪探测到还有生命迹象,还有3个人需要救援。
  赵友迅速搭乘当地交警的车来到救助现场,他们通过音频探测仪探测到了生命迹象。赵友和队友们迅速展开救援,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救出。
  不过搜救进行的时候,生命迹象已经消失了。
  不甘心的赵友和队友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探测,同时并没有停止手中的作业,希望能有奇迹出现。
  “手都挖成这样了,但是还是没有找到。”从赵友满是伤痕的手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的搜救情景。
  “今天(18日)上午我们又去了,但是一点生命迹象都没有。”赵友低着头说。
  
  不抛弃不放弃
  在中午休息时,消防战士林海给我们讲述了昨天搜救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17日14时,救援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援,这时,前方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青竹江、红石河形成的堰塞湖随着河水水位不断升高,随时可能发生决堤!为了以防万一,有关工作人员正在组织群众和救援队伍往高处撤离。
  现场指挥长秦国新在迅速研究了堰塞湖的地理位置和水流量后,作出决定:暂不撤离,继续搜救!
  “这儿还有2名群众被埋在废墟下,快救救他们!”一名志愿者向搜救官兵们呼喊,指挥部立即下达救援命令。生死时刻,队员们纷纷请战:我们来了,就不怕死,只要有生命存在,我们一定要救。
  救援官兵到达现场后,发现2名群众被埋在一堆预制板下,旁边是一栋已经垮塌了一半的楼房,剩下的断壁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垮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被压群众可能已经身亡。“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消防战士林海、张连轩、王强、胡庭广用手刨开挡在被困人员面前的砖瓦。1个小时后,战士们将被压群众刨了出来,但由于伤势过重,这两名群众已经身亡多时。
  就在我们到达北川前的几个小时,贵州消防救援队在县城一倒塌建筑下利用生命探测仪发现一名还有生命迹象的被困者,在江苏省消防总队搜救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将这名被困群众救出,交由当地医疗急救点进行救治后送往医院。
  对于生命的“不放弃、不抛弃”,正是贵州消防救援队对生的希望的诠释。
  废墟上的呼唤
  下午2点,我们跟随毕节支队来到北川县人民医院的搜救现场,这所医院经过地震和滑坡两次冲击,已经严重挪位,变成了一片废墟。
  一块白色的标志牌落在地上,上边写着“北川县看守所”。
  “这下面还有很多遇难者的遗体,但是挖掘难度太大了。”消防官兵们对我们说。
  就在官兵们搜救的同时,一对中年夫妇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这对夫妻衣着简单,很容易就能判断是农民。他们不断地俯下身子,一块一块地拾废墟里的砖块。
  这对夫妻原本不是北川人,他们是来寻找自己的儿子的。
  通过和他们交谈,才知道他们的儿子已经20多岁了,是一家药品公司的医药代表,平时的工作就是到各医院里去推销药品。
  “妈,我明天要到北川县医院去推销药。”就在地震的前一天,失踪的孩子还给夫妻俩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的去向。
  “我当时还交待他要注意安全,哪个晓得这一去就不回来了……”中年妇女对我们说。她的表情已经麻木了,眼睛里没有任何光泽。她已经流干了眼泪。
  夫妻俩转过身来,继续搬动着地上的砖块。突然,中年妇女发出了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呼喊:
  “我的儿啊,你在不在这里啊,爸爸妈妈来找你来了……我的儿啊……”
  跟北川绝大多数的建筑一样,北川县医院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天空中的直升飞机“嗡嗡”响着,地震引发的火灾还在冒着余烟。寻找亲人的人们有的还在呼唤,有的已经麻木了,呆呆地坐着一动不动……
  在这一片废墟面前,但愿:寻亲的人们啊,您的亲人不在里边。
  “昨天我们就在这里展开搜救,但可惜一直没有发现生还者。”毕节支队的负责同志遗憾地说。他告诉我们,在他们的搜救区域内,接连不断的余震又把一些还未坍塌的楼房震倒了,这不仅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给搜救官兵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但广大消防官兵没有退缩,仍然战斗在第一线。
  从北川返回时,秦副总队长握住我们的手,神情坚定地说:“请告诉家乡人民,我们绝不辜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期望,不负贵州人民的重托,保证完成抗震救灾的任务。”短短一句话,诠释了消防官兵的使命感。
  
  5月19日 眉山市 晴
  红袖套和口哨
  中午12点25分,救护车刺耳的警笛声划破了眉山这座小城的宁静。从北川空运而来的伤病员被运送到眉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现场,不少戴着红袖套的医护人员正忙碌而有序地工作,他们,就是来自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国家救灾医疗队。
  一个80岁的老太太躺在推床上,口里喃喃地念叨:“房子都没有了,房子都没有了。”在一旁为她进行治疗的医护人员轻声地对她说:“老人家,房子没了政府会帮助你重新建起来的,比以前的更好。”老人被推进病房后,在一旁的遵医附院副院长、救灾医疗队队长王玉明告诉身旁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对老人的心理治疗。
  等到所有的伤病员被安置进入病房后,我们才有机会与医疗队的队员们交流。遵医附院党委办的工作人员罗扬取下自己的红袖套,和一般的袖套没有什么区别,上面写着“遵医附院救灾医疗队”。但当罗扬把袖套翻转过来,从里面拿出一张纸片,我这才发现袖套里面还有一个内包。卡片上写着袖套佩戴者的姓名、电话、血型、所在单位和部门。
  “我们这次接到任务,因为不知道会被派往哪里,全体医疗队队员作了最坏的准备。如果在前线抢救伤员时发生意外,救援队员可以根据纸片了解到我们最基本的信息。”通过罗扬的解释,红袖套的秘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罗扬随身携带的腰包中,还有一个普通的口哨,同样,这也是为了预防发生意外时,为伤员和自己赢得宝贵的时间准备的。
  
  袖套和口哨看似平常,背后却凸显了遵医附院医疗队在出征前所作的充分准备。
  5月13日,遵医附院接到省卫生厅的命令后,立即抽调骨科、脑外科、普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的精干力量,组成赴川抗震救灾国家医疗队,随时待命。
  5月14日早晨7点35分,有关部门下达出发命令,9点20分,医疗队出发,晚上10点10分到达眉山并立即投入了救治工作。作为我省派出的三支国家医疗队,遵医附院医疗队主要承担眉山市四所市级医院的伤病员抢救和接诊彭山军用机场从汶川、北川运送过来的伤病员的工作。在此期间,他们还组织小分队到都江堰进行募捐、到江油看望灾民、到彭州开展巡回医疗和慰问人民子弟兵等活动,并在绵竹参加了转运一线伤病员的工作。
  在医院旁的超市买水时,店主听出我的口音,动情地对我们说,“遵义来的医生护士们太好了,其他的我不说,每天11点我关门时,他们还在医院忙碌;早上7点半钟开门时,他们已经到医院投入了工作。真是太感谢他们了!”
  生日里的默哀
  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死亡有一种回避意识,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是尽量回避,如果在吉日里谈到死亡,更会被认为是犯了大忌。而在罗扬拍摄的DV影像中,我们却见到了生日里的默哀。
  5月18日这天的救治工作结束得比以往更早一些,医疗队回到驻地用餐之前,副队长蔡玉强突然站了起来,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王副院长55岁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我们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贵重的礼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王副院长显然没有想到同事们会这样“突然袭击”,他站起来,沉思了一会,面对在场的所有人说:“谢谢大家。都说在生日的许愿会梦想成真。我在这里郑重地许下自己最大的三个愿望:希望灾区人民能够早日抚平创伤,重建家园;希望我们能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任务;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更加强大!”随后,在王副院长提议下,在场人员为地震中的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
  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贵重的礼物、没有悦耳的音乐,有的,只是一颗颗赤诚的红心。DV里,生日蜡烛燃起的火苗是那么柔和。人们常用蜡烛来比喻老师,其实,我们的白衣天使又何尝不是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呢?
  王副院长说,55岁生日的这天,是他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
  细节之中写忠诚
  在眉山,在遵医附院医疗队的驻地,我们遇到了两位来自贵州的电视台记者。
  在交流中,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关于遵医附院的故事。
  5月16日,遵医附院医疗队派出救护小组到某军用机场待命,等待从救灾一线转运来的伤病员。救护小组早上6点不到就赶到机场,随着时间的流逝,气温也在不断升高,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室外温度已经超过摄氏30°,救护车停在空旷的停机坪上,没有任何遮挡。救护人员的衣服被汗水浸湿,过不了多久又被太阳晒干,就这样不停地反复。在下午5点的时候,小组接到信息,由于前方气象原因飞机不能着陆,医疗小组返回。在回医院的路上,大家都很沉闷,“我们最担心没有事情可做,这让我们感到很难过。”
  还是在16日这一天,遵医附院医疗队派出11人的小分队赴江油进行巡诊,在某医疗点进行完救治工作后,小分队把所携带的生活物资全部送给了灾民。再去其他医疗点时,有的队员口渴去取矿泉水,这才意识到所有的矿泉水、干粮全部给了灾区群众。在接下来的5个多小时里,队员们顶着酷暑走村入户进行巡诊,有的队员嘴唇都干裂了,但大家却说,心里面滋润得很。
  5月17日,在绵阳抢运伤员时,遵医附院医疗队派出的急救车已经装满了伤员,其余的伤员怎么办?作为后勤车的依维柯这时也派上了用场。但依维柯没有专门的设备固定担架,医生护士们就用自己的身体将担架固定在座位的靠背上,固定在过道的地板上。从绵竹到眉山,整整3个多小时的车程,为了不再让伤病员受到颠簸,医护人员们以坚强的毅力,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纹丝不动。
  这样的小故事,太多太多……
  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19日14时26分,在眉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前,除了必须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所有人来到了医院前的广场上,“沉痛哀悼在5?12大地震中遇难的骨肉同胞”黑底白字的横幅悬挂在医院大厅,现场气氛显得沉重而肃穆。
  27分,大家列队完毕,护士们脱下护士帽,没有什么话语,没有什么仪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仿佛是经过了无数次排练。
  当指针指向28分时,三台救护车的警笛声骤然响起,在场所有的人低下了头,不时可以听到人群中传出的抽泣声。我们站在整个队伍的最后一排,紧挨着一台救护车,刺耳的警笛声现在听来异常的凄凉,这些天来灾区的所见所闻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眼前闪现,泪水早已填满眼眶,再也坚持不住,涌了出来……这一刻,我们的眼泪为遇难的同胞而流。
  三分钟的默哀仪式结束后,红红的眼圈是大家共同的特征,不少人似乎还没有从短短3分钟的哀悼中回到现实中来,依旧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中。一位手戴红袖套的年轻女护士扬起头,朝着蔚蓝的天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擦干泪痕,庄重地戴上护士帽,坚定地转过身,走向属于自己的岗位。
  带着祝愿离开
  接到单位的信息,另外两位同事即将作为又一批志愿者随同安顺市救灾队伍运送灾区急需的帐篷来川,我们得回单位。带着没能与灾区人民抗灾到底的遗憾,我们启程返回贵阳。
  来到成都,一切似乎很正常,和成都几家媒体的朋友约好见个面,想多了解一些贵州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的活动情况。一个朋友来晚了,却带来了24小时之内将有较强余震的消息。大家决定就在烧烤摊上坐一宿。
  此时电话已经打不通,似乎所有的人都在打电话,要不断地拨号才打得通。突然之间,所有的出租车不再营业。不少人开始抱着帐篷和铺盖往空旷场地赶。
  赶上了一趟公交车,车上越来越挤,前面的上车门已经没法再上人,一些人只好从后门挤上车。很多人在打电话,多数是让家人快点准备到外面露营。已经是夜里11点,车上一位乘客嘟囔了一句“比上班还要挤”。
  这是无人售票的公交车,从后门上车的人,还是把自己的乘车卡或者钱托前面的人依次传过去打卡投币。气氛中带一点恐慌,这传递着的一张张乘车卡和一把把零钱,让人感觉心里踏实了不少。
  很多私家车都在往城外赶,车流量显得有点拥挤,但没有堵车,所有的车在没有交警的情况下都严格遵守着交通秩序。在这样的情况下,成都人还在坚守着秩序,这是一群了不起的人,这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这样的人,这样的城市,充满了力量。
  这让我们坚信,四川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四川人民一定能够熬过这场地震灾难,实现着他们的愿望“雄起”!

相关热词搜索:抗震 贵州 救灾 抗震救灾一线的贵州身影 抗震救灾一线律动橙色身影 救灾一线橙黄色身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