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担当】 历史的担当幻灯片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19岁的苗族女孩黄运现在就读于毕节地区大方县一中高一年级重点班。她是该县竹园乡第一个考上高中的苗族女孩。在此之前,这里的苗族女孩是不读书的,就是男孩,也很少读到初中毕业。
  “如果没有得到连续九年的资助,我现在肯定已经嫁人,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黄运说道。而这个资助者的名字,在大方县乃至整个毕节试验区人民的心中响当当――农工党中央。
  然而,她和民主党派的特殊联系只是毕节试验区的一个特写镜头,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背后,一场由中国共产党人发起,各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开发扶贫试验,已持续了整整20年。这样的帮扶,仅仅是毕节试验区中的一朵浪花,更辽阔的画卷在这片科学发展试验场的大地上展开。
  1988年4月,受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邀请,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前往毕节,进行了为期13天的调研,并随后组建了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组长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由此,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开始了坚苦卓绝的帮扶过程,将探索贫困山区科学发展之路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把助推毕节试验区改革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事业,孜孜不倦,勤勤恳恳,深深地扎根于这片贫瘠的土壤,在20年后,终于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绚烂的希望之花。
  
  智力扶贫:
  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
  
  像黄运一样幸运的孩子,毕节试验区不计其数。2005年秋,大方二中学生李凯考入郑州交通学院,这可愁坏了他们全家人。四年大学读完,至少要花掉5万元,对于一个长期务农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李凯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成了农工党中央协调郑州交通学院共同开展的“资助百名贫困大学生”行动的第一批受益者。不仅就读期间费用全免,毕业之后学校还给安排工作。
  自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各民主党派纷纷开展教育科技扶贫,提高试验区的人口素质。通过合理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化人口包袱为人口动力,立足于试验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民盟中央对毕节市的帮扶,首先就是从“扶智”开始的。
  自1989年民盟中央联系毕节试验区工作起,民盟中央费孝通、钱伟长、张梅颖、厉以宁、李重庵等领导,对毕节的基础教育工作格外重视,并率先垂范,组织民盟中央及省、地、市民盟基层组织,以对口联系的毕节市为重点,一年接着一年,一届接着一届,进行了持久性的、大规模的、富有针对性的各种培训。一方面派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专家来试验区讲学,另一方面,多方联合为毕节试验区举办培训班,通过智力帮扶,许多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
  每一个村都有设立自己的人口学校,对村民进行养殖、种植培训。毕节市德厚村宗琳小学的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提起他们的厉以宁爷爷,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教授到毕节市流仓桥办事处调研,当看到德厚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时,把自己获得的“日本富岗文化奖”奖金3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22万元)全部捐献出来,在德厚村新建宗琳小学。
  1995年,农工党上海市委、农工党贵州省委寻找并说服了48名适龄苗族女孩接受学校教育,投入资金3万元成立“沪黔前进苗族女子班”。此后9年,农工党上海、贵州两委持续资助,为这些苗族女生提供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就此改变了黄运等人的命运。
  各民主党派中央积极开展“希望工程”和捐资助学活动,兴建和改扩建学校。20年来,各民主党派新建、改扩建希望小学、职业中学等各类学校119所,资助贫困生21611人,设立奖学金18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163次,培训领导干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才、医务人员、农业科技人才、农民等117000余人次。
  
  正因为有各民主党派中央的大力支持,才使许多毕节试验区的贫困学子乘着希望的翅膀,向美丽的远方飞翔,才使得他们有知识来改变祖祖辈辈贫穷的命运。
  在赫章县,孙公麟的名字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帮扶赫章期间,发生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虽不尽相同,但所体现出的内涵和主题是完完全全相同的,就像一曲曲圣洁的心灵之歌,展现出一种伟大的挚爱和奉献,让赫章人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无私大爱的震撼。他忍饥、忍苦、忍痛为民的故事,流传至今。
  1995年,孙公麟来到毕节试验区赫章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上任的第二天,便下乡考察。贫瘠的土地和早已被大都市遗忘的茅草房揪紧了他的心。他对随行司机说,“我一定会尽我的力量,让赫章人民富起来,让赫章的孩子读上书。”他走家串户,与老乡一起抽劣质的叶子烟,只为亲近他们,劝他们种植经济作物;他发生车祸,顾不上包扎就走到前线;只要老百姓需要,他就会不顾一切走到他们身边。
  20年来,中央统战部先后派出孙公麟、陈德勇、路晓峰、任政农、朱沛丰、陈再明、胡国栋、吕壮富、常建国、郝骏、左兰强、李惠等6批12名干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也先后派出了郭勇、刘峻杰、盛奕庆、郑心楠、夏赶秋、朱靖泓、李维平、安永成、郭东风、王大明、李兵书、李卫等十多名干部到毕节试验区挂职。他们的到来,为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他们以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控制人口为己任,不辞辛劳,深入村寨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排忧解难。为毕节试验区出谋划策,协调关系,争取项目和资金,为整个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地一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大方县是农工党的定点帮扶县,也是毕节地区最早开始与民主党派合作试验的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农工党较早的扶贫试验点,竹园乡已经尝到了这种扶贫方式的甜头。试验点开始工作之前,竹园乡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今,该乡人均年收入约1400元,已处于大方县的中等水平。
  “在竹园乡,连没上学的放牛娃都知道农工党。”竹园乡海马村村民自古世代种茶,当地的“海马宫茶”在明朝时曾专门用作皇家贡品,但是经过大集体和计划经济长期折腾,茶场减少,茶叶制作工艺失传,种植面积和种植技术一直没有发展。1998年,农工党省委副主委万龙君将茶叶专家邀请到海马村指导培训,加工出优质的茶叶。由于技术含量的增加,品质最优的“海马贡茶”价格翻了8倍。普通的茶叶也卖到了每斤20元。农民李德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农工党带来的好处,他现在一年可以零售500多公斤“海马宫茶”。
  
  毕节地区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基村,是民建中央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5年7月,民建会员企业家、北京帝恒集团董事长曾钫捐资20万元,援建化屋民族风情园。2005年,民建中央先后引进会员企业捐助帮扶资金58.5万元,在该村实施旅游、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学校建设、沼气池建设等一系列惠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旅游开发进程。为保留化屋基村民居特色,民建中央还在该村实施了156户茅草房改造、2万平方米的户间便道和1万平方米院坝石板化铺设工程。在黔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民建引资帮扶,群众受益多多。”
  民建中央在黔西的扶贫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援助,他们强调“内源式”发展,扶贫方式已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通过智力支持和项目扶持,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从而促进农民长效增收机制的建立。
  黔西县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百里杜鹃是举世稀有的自然大花园。但长期以来百里杜鹃“养在深闺无人识”,在民建中央的建议下,黔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杜鹃花节期间举办经贸洽谈会,邀请民建会员企业家及国内外其他企业家参加。民建中央帮助黔西县成功举办2007年“中国?贵州百里杜鹃花节”经贸洽谈会,这是黔西县举办的第一次经贸洽谈会,也是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出贵州、考察发达地区,并请进全国各地企业家来黔西考察。
  
  民建中央鼓励会员企业家把扶贫开发与当地经济优势结合起来,利用当地特色经济和资源优势,帮助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加工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带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采访中,黔西的多位干部群众告诉记者:“民建中央帮扶我们是动真情、出实力,振奋了大家的精神,我们忘不了他们。”
  毕节市上小河村是民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近年来,民盟中央、民盟贵州省委在上小河村开展了一系列的支边帮扶活动,为上小河村修建进村进校公路,建设村活动室、卫生室,建设钢架大棚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和莱茵鹅示范推广养殖等项目,使上小河村各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使上小河村的莱茵鹅示范推广养殖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有全面系统的、经过学习培训的业务技术和专业知识做保障,民盟省委与省畜牧学校取得联系,决定由民盟省委每年提供书本费、学费和住宿费等约2000元,选送毕节上小河村莱茵鹅养殖户孩子赵禹到省畜牧学校系统学习畜牧专业知识,学成后回到上小河村继续从事养殖工作,为上小河村的养殖发展服务。
  20年,毕节试验区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2107万元,协调引进资金和捐赠物资折款40088.67万元。联系项目共68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其中为毕节试验区协调争取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27个。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47个,联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0723人。
  
  协调发展:
  心系毕节,情洒乌蒙山乡
  
  很难相信一个90多岁的老人,舟车劳顿,只是惦念着贵州这片土地。2007年10月31日,接近90岁高龄的民革中央委员、原北京农学院教授、小尾寒羊专家陈济生来到毕节试验区传授畜牧知识,推广高品质的鲁西高腿小尾寒羊。
  “您老这么大年纪了还亲自来关心我们大方的发展!”大方县委书记沈晓春握着陈老的手,感激不已。一次在来的途中陈老不幸发生车祸,车毁人伤。他想到农民兄弟正在等着他去讲课,就在附近的医务室简单处理了头上的伤口后,又拦了一辆车奔向了莽莽大山中。当陈教授头上裹着厚厚的绷带站在讲台上时,老乡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直到今年,他老得真的是走不动了,他仍旧嘱咐自己的学生,来继续他在大方的事业。
  20年前,金沙县的玉屏只是一个贫穷的村庄。许多群众,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两张床对着,中间便是火炉。生活空间只是如此。试验区建立之后,这里的煤炭、煤化、电力等产业发展迅速,全县财政收入与居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生活,为金沙县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黔北电厂建立之后,金沙县城周围的农民,蔬菜上纷纷掉落一些黑色的粉尘。作为民进中央的对口帮扶县,民进中央积极组织中科院三位专家专门成立考察调研小组,对种种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编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长远规划、建立环境污染监测和保护网络、建立污染数据库等15条建议。于是,金沙县饮水替代工程――这项由时任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亲自出面协调,争取到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立项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的胜天水库项目和垃圾填埋厂项目提上议事日程。民进中央协调国家有关部门立项建成了金沙电厂4×12.5万千瓦机组工程、黔北电厂4×30万千瓦机组工程;金沙县胜天水库。此外,还将密切关注国家林业局在毕节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与进程,加快林业建设步伐,争取项目支持。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全力为毕节争取重大项目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凡毕节申报的重大项目立项审批,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都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及时到国家有关部委沟通,为毕节呼吁、协调,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得以审批立项和顺利实施。
  中央统战部帮助争取把赫章列入全国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协调南京爱德基金会援助实施“山区综合发展”项目,第一期项目工程包含26个子项目,总投资1726.3万元,第二期项目工程17个子项目总投资1626万元,涉及粮食安全、山区治理、教育卫生、小额信贷等领域;协调国家林业局批准在赫章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把赫章列入贵州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帮助争取银行贷款2300万元用于赫章锌厂二期、三期工程建设。
  1999年2月,民革中央帮助联系,纳雍县向国家有关部委和国家电力公司汇报了纳雍电厂的建设意向,2000年5月,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周铁农致信国家计委,希望纳雍电厂能够早日获准立项;2000年10月,投资43.5亿元的4×300兆瓦火电厂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
  民盟中央专门派人赴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帮助毕节市倒天河水库工程立项做沟通、协调工作,最终使倒天河水库工程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使总投资为3350.65万元的倒天河水库大坝加高加固工程得以立项实施。
  民建中央帮助协调,使索风营水电站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农工党中央帮助联系,为大方县引资1300万元建成凤山乡老屋基煤矿;协调贵州交通厅支持油杉河80公里旅游公路项目,投资3200万元,该项目已审批;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王宁生为毕节争取两个地下水开发项目;致公党中央在毕节市观音桥办事处塘房进行设施农业建设试点,启动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的“高寒山区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九三学社中央帮助协调沟通,实现了内昆铁路威宁北站建设规模由两股道建为四股道、停靠快车的项目目标,多次到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系协调,为威宁“贵州省威宁县天然草原建设与恢复”项目顺利通过审定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全国工商联协调为织金县捐赠价值1000万元码洋图书,并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共同努力,使洪家渡电站工程顺利建成投产;在各民主党派中央的帮助下,促成毕节师专、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了毕节学院……
  
  “举全党之力支援纳雍,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大方不脱贫,农工不脱钩,脱贫不断线。”“动真情、动真格、扶真贫、真扶贫。”翻开毕节试验区的历史档案,不难发现,1988年,从胡锦涛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对毕节脱贫和发展进行指导之时起,在毕节这个极度贫困的喀斯特岩溶地区,中国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肝胆相照、携手共同攻克发展难题的探索就开始谱出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他们在这片穷困的土地上创造着历史。乌蒙大山记住了他们、人民群众记住了他们。
  十年磨一剑。这把剑,就是莽莽的乌蒙山。是试验区建立的巨石磨砺了乌蒙山的剑锋,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好雨使剑锋在磨砺中闪光,而各民主党派,则是那浸润在剑石上的一掬水。这掬水,永远映照和凸现着乌蒙山巍峨的身影。

相关热词搜索:担当 历史 历史的担当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担当 党为什么能有历史担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