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信转向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时下,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正在有着“文化千岛”之称的贵州高原吹响。   最近,本刊两个采访调研组分赴全省九市(州、地),对各地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一个个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与推进,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各地迸发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正是:喜看多彩贵州花千树。
  
  因地制宜 顺势而为
  
  改革是动力,是手段。
  继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我省相继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意见,吹响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两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文化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初见成效,文化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思想认识上有新的解放。各地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动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望强烈、信心十足。黔南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雯洁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21世纪提升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星恒的观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提升贵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发展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相对好起来了,因此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来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遵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明辉说。
  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之路。文化体制改革不是卸包袱,而是充分考虑职工的切身利益,为大家营造创新创业的平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贵阳市宣传文化系统涉及改革任务的单位有41家,职工2000余人,涉及面广、任务重。广大职工对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持不同态度和意见。一方面希望通过改革改变“大锅饭”的现状,一方面又对当前政策不甚了解,认为改革就是将原有体制打破解散,将人员、设备等一道推向市场,对改革持消极观望态度。针对贵阳市文化单位实际情况,市文改办按文化单位的类型与功能将改革对象划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市属专业院团、市属新闻单位三部分,并分别提出改革思路,收到了良效。
  安顺黄果树艺术团2004年与花灯剧团、京剧团、川剧团进行整合,一系列问题通过财政、社保等相关部门的反复协调,得到有效解决。
  积极推进事业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遵义市杂技团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对业务人员实行内退外聘、获奖转正、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灵活机制,演职人员的薪金实行浮动工资加奖励工资制,演出经济收入实行“领衔主演分配制”、“演出、值班和出差补贴分配制”,并在业务上实行“以奖代补”。通过积极的人事制度改革,盘活了市场,杂技团建团至今获得国家级以上的奖项百余个,《依依山水情》还被文化部评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今年上半年先后赴美国、法国等5个国家参加商业演出活动。完成演出任务165场,演出收入112万元。
  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撑。财政投入是一方面,积极地争取外资也十分关键。六盘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仁庆表示: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时,我们主要还是要依靠党委政府的整体规划、推动和财政扶持。贵阳市每年安排500万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黔西南州200万、安顺市120万,其他市(州、地)也都安排一定的文化创作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铜仁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采取招商引资和吸引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进行,全区目前在建的产业文化园区已有3家企业进入,完成投资1.1亿元;在三届深圳文博会上,共签约项目近百个,引进民营资本近50亿元。“我们将不断创新发展体制和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铜仁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铜仁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顾明杰如是说。
  文化体制改革征途漫漫,可喜的是各地正在积极求索。
  
  百舸争流 千帆竞发
  
  发展是主题,是目的。
  9月11日,我们走进雷山县郎德上寨。郎德上寨苗寨是黔东南州除西江千户苗寨外着力打造的另一旅游品牌,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途经之地。当我们驱车抵达时,村口已经停放了3辆27座的旅游包车,横跨在巴拉河上的风雨桥廊道间也摆上了苗家特有的长桌宴席和香醇的米酒。满眼青翠的山乡田园美景,加上游客们不绝于耳的欢声笑语,令人陶醉。
  
  而遵义市红军街整齐划一的设施规划和沿街商铺异常热闹的景象,更是让人难忘。遵义市文改办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为了集中力量打出品牌,遵义会议纪念馆紧紧抓住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长征文化资源,开辟新路转企改制,组建了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公司,并获得“红军街”经营权,由公司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下一步,他们还将逐步整合娄山关、四渡赤水、茅台国酒文化城等红色旅游资源,扩大旅游服务功能,拓展红军街的范围和空间,丰富遵义红色旅游的内容。诚然,一幅值得期待的旅游胜境画卷指日可待。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独具贵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业是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黔南州依托荔波旅游等,着力打造玉水不夜天、好花红等精品文艺晚会和文艺节目,寓文化于旅游,又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同时,他们还抓住节庆活动这一载体,助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而黔东南州则充分挖掘其优美古朴的自然生态、绚丽浓郁的民族文化和渊源深厚的历史遗存,独辟蹊径探索出在全国也享有盛誉的乡村旅游模式。
  黔东南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耿生茂谈起乡村旅游,更是充满豪情:“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将黔东南州的每一个县、每一个村寨都建成生态博物馆,让游客走进黔东南,就如同走进一座文化风情多彩、自然风光万象、感悟人生世相的生态博物馆。”
  安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颜学丽谈到安顺文化产业发展远景时,话题一拉就近两小时,语调十分激昂:“我们将打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块牌子,通过旅游宣传推介安顺丰富厚重的文化,让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安顺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大方县奢香墓前,身着盛装的彝族姑娘跳起欢快的舞蹈,一旁的调音师操作熟练自如。演出的六个节目是他们平时百场演出的精华,有反映民族舞蹈的,有红军长征文化的,有在省里和全国比赛获奖的剧目。据介绍,艺术团隶属2007年初成立的奢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个团队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积极走市场化道路,开展以奢香文化为主的文艺演出活动。近两年来,除政府投入外,实现收入50余万元。毕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中华和大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义勇谈起奢香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类似的文化演出公司积极走向市场的例子在全省还有很多。黔西南州飞哆飞演出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文化演出与市场、与旅游结合的路子,相继推出《布依八音坐唱堂歌》、《习丫们》、《绣花郎》等精品节目,一年多来实现演出收入200余万元,上缴税金6.8万余元。贞丰县紫金布依艺术团自组建来,演出500余场次,其中商业演出200余场,创收20余万元。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中,会碰上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难题。中央要求“要有一点‘冒’的精神,有一点‘闯’的劲头,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什么办法好、什么政策管用,就用什么办法,就采取什么政策”。六盘水日报社正在筹建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拥有注册资金上千万元、资产近亿元的国有控股文化产业集团。安顺日报社通过与六盘水日报社的战略合作,成立黔中报业发展股份公司,筹划运作《黔中早报》。安顺市影业发展中心抓住广大农民群众爱看电影和看电影难的市场需求,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化的道路,不仅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电影服务,其自身也走出了经营困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走进已有贵州青年影视文化、熠动漫等10余家动漫企业入驻的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区,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正在描画着他们承接的来自国内外的动漫项目。该产业园于2007年7月揭牌运行,当年完成产值6400万元,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伟认为:贵州要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跳出思维局限,避开误区,以大胸怀、大视界,自信地与国际接轨。
  
  科学发展 大有可为
  
  经过两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了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还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偏差,并有些思想僵化、封闭、老化。二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不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以及文化中心、综合文化服务站尚未健全,已建好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体制机制尚需理顺,文改办的设置、职责需进一步明确。四是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路子少、办法不多、规模小,文化市场主体尚不成熟,可借鉴的经验模式少。五是懂业务善经营的文化人才较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英、精品较少,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亟须加大力度。
  但是,面对严峻的现实,各市州地踌躇满志,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更积极的姿态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其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心实在可喜。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各地在加快文化崛起与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改革和发展,注重处理好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统筹好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黔西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杜丹持这样的观点:“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始终要立足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必须做到科学决策、务实发展。”
  努力做到思想进一步解放。制约贵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观念上的障碍。贵州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重经济、轻文化,或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倾向,克服就文化抓文化的观念和做法,使人们更加正确地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
  着力推出一批文化品牌。“多彩贵州”是近年来我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成功例子。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推出富有特点、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出一大批有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我们欣喜地看到:贵阳市在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发展动漫这一新兴文化业,力争建设成为推动该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遵义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组建遵义红色旅游集团公司,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依托遵义茶文化、酒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打造遵义黔北风情一条街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六盘水市正在打造“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节”系列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安顺市着重挖掘、培育、保护、开发屯堡文化、三国文化、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皱皲文化、三线文化和攀岩文化。黔南州以进一步办好“西部茶都”、“金海雪山”、“金谷春雪”旅游文化节、“好花红”艺术节,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黔东南州正在申请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重点打造“东方斗牛”、“苗侗刺绣”两个文化产业项目。黔西南州正在打造“中国金州”品牌,推介“金州十八景”,繁荣和发展布依民族风情,前景可期。毕节地区确立了主攻大方县奢香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滚山珠”艺术团、金沙农村文化组织、赫章夜郎歌舞团“四个示范精品”的发展思路。铜仁地区正在实施梵净山佛教文化苑、生态植物园、江口云舍土家民族文化村及省溪司土司城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方兴未艾。
  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人才队伍。贵州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人才是关键,队伍是根本。目前,各地正在加强培训,积极培育懂市场、有思路、有魄力的文化企业家,培育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人才,培育一批又一批宣传文化战线工作骨干,倾力塑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同时,为造就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各地采取多种渠道,不拘一格适当引进、吸纳、选拔特殊文化文艺人才,多方拓宽文化人才成才创业环境,营造文化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9月2日晚上10点。绥阳诗乡广场。劳作一天的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县委书记袁竞感慨:老百姓能感受到文化营造出来的祥和氛围,能安享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喜人成果!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这才是文化体制改革最终的目的。
  仔细体味着袁竞的话,让人由衷地感到一种源自文化的喜悦和自信在心底升腾。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繁荣和发展贵州文化,促进贵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当前,就贵州而言,这种文化自信正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艰苦创业、排难争先”的遵义精神,“能聚乌蒙、创业方新、勤奋跨越、包容自强”的六盘水精神??????无一不是新时期贵州精神的延伸,而各地特色文化的精心提炼,正是引领贵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待到下一个春天,贵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之花,定将姹紫嫣红,开遍高原!(采访调研组成员:孙明强、陈红、李波、熊铭、倪芹、吕方龙,执笔:李波、倪芹、吕方龙)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 转向 自觉 从文化自信转向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高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