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舟陶的启示:牙舟陶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881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编号:Ⅷ-98   项目名称:陶器烧制技艺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   发布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平塘县
  简介:牙舟陶是全国十大名陶之一,产于平塘县牙舟镇。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20年前朋友聚会,我在主人家的博古架上见过一个盐辣罐,心想,以主人的审美品位来看,必定是出土文物才有登上此架的资格吧。朋友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这件收藏,有人还考证其诞生的年代。主人笑而不言,最后才说,那是一件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牙舟陶。一件现代日常生活器物竟能做得如此古拙,着实令人惊异。后来,当我更多地接触了这种陶器,才明白它的古拙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不经意之所为。我想,莫不是当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了现代,而牙舟镇那一隅的日子还凝固在遥远的时光,才会做出如此“鲜活”的“出土文物”?
  牙舟不算边远,它距平塘县城只有26公里,就因出产陶器而闻名于世。陶窑在这里存在了多长的时光?1958年大炼钢铁时,砍倒一株两三人合抱的老树,在树下发现了一个古代陶窑的遗址。陶窑下有古墓,古墓中竟然还有残陶片。这一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想象。据后来考证,在六百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年间,明王朝大军入黔,并在贵州屯兵屯田,将汉族的陶瓷技艺从江西带到了牙舟,而这里正好有适宜于烧制陶器的粘土和独特的制釉原料。于是,牙舟陶就应运而生了。
  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莹润而富于光泽。釉层因烧制而形成的裂纹,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美。传统产品有碗、壶、油灯、烟斗,还有多种动物造型的小口笛。烧制牙舟陶的窑子称爬坡窑,依山势建成一排圆弧形的窑洞,窑洞之间相连,望去十分壮观。
  到清末,牙舟陶的产品靠人背马驮、漂洋过海已经远销东南亚;民国时期的产品大量销往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小小的牙舟镇,当年就有一百多家制陶的小作坊。
  一种外来的技艺要能够在本土生根、开花、结实,除了自然条件之外,不同文化的融合,是技艺成败的关键。设想,如果来自江西的、掌握了烧制瓷器技艺的匠人在这里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会不会延续当年的辉煌呢?不会。因为这里没有高岭土,出不了瓷器。而这里却有非常适宜烧制陶器的粘土,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牙舟陶诞生了。如果牙舟陶仅仅停留在初始的实用阶段,那它也许一直就只能生产出粗犷有余的“出土文物”。而牙舟这片土地上,有丰富的布依族文化资源,那些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蜡染、挑花、织锦、刺绣,以其极高的艺术品位感染、熏陶、孕育了逐渐走向成熟的牙舟陶。可以说,牙舟陶是有着“移民血统”的,汉族、布依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它没有平原瓷器的精致、光洁、细腻,却有着高原陶器的粗粝、质朴、典雅,如今,它们都以同样的艺术品位屹立在陶瓷艺术的高端平台上。
  20世纪80年代贵州美术家的介入,是牙舟陶生产史上的大事。著名画家刘雍曾来到这里,一连数月与陶艺匠人们一道用手工拉坯、切磋技艺,在牙舟陶原有的水牛壶、龙壶、凤壶等古朴造型的基础上,借鉴贵州民间染、织、绣纹样,经过再创造,烧出了一批贵州民族民间特色非常浓郁的美术陶。牙舟的陶艺匠人原本就有民族艺术的雄厚根基,再经美术家的点拨,二者结合如虎添翼,使牙舟陶又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地。
  然而,外界的介入有得也有失。比如,1984年有关领导出于美好的愿望,将厂址从牙舟迁到了县城,将手工捏制改为机械生产。行政力量的介入既劳民伤财,又造成了牙舟陶的“水土不服”。新厂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上不去,老厂生产又陷于瘫痪。民间艺术作坊与一般的工厂生产不同,民间艺术作品特别讲究“精气神”。老艺人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品的质量。陶厂迁到县城后,老艺人们离开了数十年生活的牙舟,人地生疏,一举一动变得无所适从,创造力也磨灭了。
  从牙舟陶的兴衰我们能看到民间工艺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历程,它给人的启示永远引入深思。

相关热词搜索:启示 牙舟陶 牙舟陶的启示 贵州平塘牙舟陶 牙舟陶瓷的价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