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贯彻“以学为主”_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以学为主”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现在人们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以学为主”,能够更好地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现在需要教师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以学为主;贯彻;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23-1.5
  
  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虽然近年来开始强调“以学为主”,但是由于“教学以教师为主、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重教轻学”的现象仍较严重。并且现在对“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还在探索阶段,如何贯彻好“以学为主”,如何追求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一、“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构想
  
  构建“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基本着眼点应是: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引导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基本途径,实现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中心,自学、研讨与释疑解难紧密结合,在理论研讨、实际作业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深化提高。基本程序和内容是:
  
  (一)预习和自习
  首先:“预设目标,充分预习”。强化预习环节,和以往大大不同的是,预习已不再是教师的简单交代,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根据对文本的把握,即依据“预习提示”、“单元知识”、“课后思考题”并依据自我认识的需要;教师则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自习,就是教员将某教学内容和应掌握知识点作为“任务”布置给学员。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自习,主动获得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快速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二)营造气氛
  倘若我们确立了以学为主的理念,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营造一个相应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硬环境多媒体教室,更好地体现软环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将教学内容的情境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做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三)质疑与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进入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行间巡视,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督促学生互教,解决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四)解答疑点,深化创新
  教师在学生经过充分自学、研讨之后,对学生在自学讨论中没有弄清的难点、疑点进行辅导答疑。学生通过小结,可使其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教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着重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提炼,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以学为主”构建原则
  
  “以学为主”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是有一定的原则要追寻的,只有追寻这些原则,才能有效地实现“以学为主”。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全员性:让全班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教员根据学生情况,分好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带动大家讨论,依靠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取长补短。让小组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合作探究就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二)全面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应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只是作适当点拨,让学生学会参与的方法,使之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三)全程性:重视每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上都给学生留下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陶冶,才智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开发,素质得以提高。
  
  (四)深入性
  教师在提出问题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及时从本质上概括出解决各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强调:“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挖掘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思维的潜能,使他们“学会学习”。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多向思维、逆向思维,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觉能动性、独立思考性、自学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以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是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德)库尔特?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姚天勇,课堂教育效率实现教育目标的价值量变[N],中国教育报,2008-11-18(5)
  [3]郑杰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克麟,教学中的情感教育[EB/OL],中国教育网。2002

相关热词搜索:贯彻 教学中 教学中如何贯彻“以学为主” 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以学定教的类型与特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