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长智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励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12-1.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一、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自由愉快而又愿意表达的学习情景,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它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最有创新的力量,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此,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实现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争辩、敢于创新。
  (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
  (三)创设安全、自由、愉快的心理氛围
  “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创新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感到宽松、愉快和自由,而无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时,才能大胆猜想,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与自主地思考和探究,果断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和超越。
  二、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小学三年级下《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认识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过程中“比较厨房和餐厅的面积”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如下处理: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纸片代表厨房和餐厅,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比较大小。当学生用观察法比较无法统一意见时,就形成了一种问题氛围,激发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探索、研究和讨论,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1.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用“重叠法”比较。
  2.当“重叠法”无法比较时,用“剪拼法”比较。即把两图形非重叠部分剪下来再比较,如果还不行,再次剪拼。
  3.“数方格”,把两个图形画上大小相同的小方格,看谁的方格数多。
  这样,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剪拼”、“数方格”等新颖有效的方法,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制作的教具,演示和让学生亲自操作等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的机会,达到使学生眼看手动,思维和动口相结合。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精心组织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更新与前后联系,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不断激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天真的奇思妙想,当奇思妙想的观点难以统一时,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求同求异,允许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想象、积极猜想、质疑问难、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闪光。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连除应用题》时,在学习过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我让他们先自己分析、列式。“三年级一班有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8人,他们在植树节共植树14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结果出现了3种不同的解法:(1)144÷6÷8;(2)144÷(6×8);(3)144÷8÷6 。接着,我让他们来说列这些算式的理由,同学们对于(1)、(2)两种算式能很快地说出理由,但对于第(3)种方法,谁都说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我忙让他们前后四人一小组来讨论。结论很快就出来了“因为这个算式中144÷8两个条件没有联系,我又问,“那怎么找有联系的条件呢?”同学们又讨论开了,这时,有一小组的同学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这个连除就象一家三代,爷爷―爸爸―我,有了爷爷之后才有爸爸,有了爸爸之后才有我,不可能爷爷―我―爸爸,所以应按顺序来找有联系的条件。”多形象的比喻啊!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比喻脱颖而出。课后,学生的作业都做得相当地好,这样形象的比喻已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尤其是学生探索过程中不完善、不成熟甚至是不正确的解法。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具有创新精神,他就会把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而不会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性,承认失败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而不是打击和压抑学生。
  总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小学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正确的启发、引导、不断探索,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2]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01).
  [3]刘品一主编.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刘金国、陈朝阳主编.21世纪中国教改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郭德俊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6]黄秀银.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5(06).
  【收稿日期】2011年1月5日
  【作者简介】公维鹏: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新课改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设想 数学课改创新成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