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孔家店”不是五四运动的口号等:五四运动全盘性反传统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4月2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在中国社科院“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青年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打倒孔家店”不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根本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激进主义、虚无主义不是五四运动主流,更不是五四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打倒孔家店”一直被当做五四口号,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口号。不仅一般学者、一般读者这样说,甚至包括许多权威学者,许多国家级权威报刊媒体,也都使用这种提法。而海外一些学者,多半也藉此把断然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激进主义,判定为五四思想主流、精神实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代表人物来看,无论是最主要的五位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还是略逊一筹的一般代表人物――刘半农、周作人、易白沙、吴虞等人,甚至包括思想最激进、最极端的钱玄同,任何一位五四运动代表人物都没有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五位主要代表人物中,只有胡适一人。五四之后,胡适在1921年6月16日所作的《(吴虞文录)序》中幽默诙谐地介绍吴虞其人时,有“打孔家店”这个提法:“我给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在1924年5月2日《晨报》副刊上,吴虞本人已经澄清了事实,否定了这个说法,认为这不过是胡适因研读《水浒》而引发的一名“戏言”而已,不能代表自己思想与五四精神。然而“只手打孔家店”这个提法,经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伯达等人加工改造,变成了“打倒孔家店”的提法,并开始被曲解夸大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
  五四时代李大钊哲学思想真谛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有三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观点:第一种流行观点,由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提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迈斯纳先后发表了《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来源》等著作,认为李大钊《青年与农村》等文中的许多理论观点与俄国民粹派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甚至就来源于俄国民粹派;第二种流行观点,是一些日本学者如后藤延子提出的,她比较研究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与河上肇等人的有关论著,认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多半只是简单模仿复制了河上肇等日本学者的理论观点,?并没有多少独特思想、独特贡献;在国内学术界,李大钊被公认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但很少论及他有什么独特的哲学创新。
  王东教授说,李大钊哲学思想实质,既非照搬俄国民粹派、日本河上肇,也不仅限于传播马列主义一般原理,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独特创新;李大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早探索者一他在“马克思主义观――国情观――中国民主革命观――文化观”四个层面上,都提出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闪光思想与理论萌芽,堪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发端与最初探索,是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初尝试
  从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期到2009年,正好是90年,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可以看成走着“之”字形道路,螺旋上升、曲折发展的“三个30年”。王东教授不赞成只讲光明面的“爬坡论”,也不赞成只讲阴暗面的“滑坡论”。
  反思五四运动90年来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总体建构,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有什么重要启迪?王东教授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德先生(民主政治)、赛先生(科学)和妈女士(市场经济)、穆小姐(道德),是一家子,四者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相关性、整体性、耦合性,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虽然也讲德先生、赛先生,却缺少妈女士,结果未能达到现代化整体建构;而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1992年以来这近17年来,我们开始高度重视妈女士――市场经济了,却在不同程度上对德先生――民主政治、赛先生――科学文化、穆小姐――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重视有所不足,依然会产生不少新的问题;只有这四大支柱的整体建构,才能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大厦。
  王东教授认为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而且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灵,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失灵,西方近代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的主体制观念,唯利是图的单纯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失灵,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失灵。在这样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如何认真反思五四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创新,显然更增添了无可限量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个“孤岛”
  
  美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乔治‘弗里德曼领导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出版了《中国地缘政治》一书。书中提出了中国“孤岛”型地缘政治格局的概念,对中国目前地缘政治态势进行了分析,其主要观点如下:
  “孤岛”格局。中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核心腹地和围绕着的缓冲区域。这两个区域被一条15寸的等雨量线所分割。核心腹地年降雨量大于15寸,土地富饶、人口密集,缓冲区域降雨量则小于15寸,土地相对贫瘠,人口稀少。
  南部险峻的丘陵地形和茂密雨林拱卫着中国,西南弧形的“世界屋脊”更是天然的屏障。西部和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拥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但是这里距离中国腹地千里之遥。北部边疆虽然一马平川,但是由于巨大的空间因素,为中国和外部相互联系造成了“后勤瓶颈”。真正可能对中国造成伤害的方向来自海洋,但是中国是难以侵犯的,凭着其面积和人口,更难以占领,同样中国侵犯其他国家也相当困难。
  由于“孤岛”的地缘状况,中国有三条压倒性的地缘政治法则:
  内部统一。中国的人口数量结合着安全的边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允许它在发展过程中与世界仅需要极少的交流。但是孤岛状态的弱点是贫穷,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这个封闭的国家是个穷国。人民如此贫穷致使由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孤立的国家是很容易被中央政府管理的。中国最大的危险是内部不和,如果内部不和,再者中央政府不够强大,各地区将会形成割据,中国抵御外患的能力将急剧下降。
  保持对缓冲地区的控制。在毛泽东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政府之前,中央政府力量薄弱,使得中国长期陷入战乱之中。毛在进行解放战争的同时也在为控制缓冲地区奠定基础,毛巩固了对东北和内蒙的控制,解放战争结束不久,毛又接管了新疆,最后1951年解放西藏。对缓冲地区的迅速巩固,使毛拥有了免受侵犯的安全国家。
  保护海岸。缓冲地带严密控制之后,沿海成为中国最薄弱的地方,但是并非因为容易侵犯而薄弱。回顾日本侵华的历史,没有人会有兴趣和实力进犯中国大陆,进行军队供给,还希望能够赢得战争,侵略毫无意义。   对中国沿海的威胁是经济因素,不过似乎也不能称为威胁。英国闯入中国,使得中央政府轰然倒塌,国家陷入动荡和内战之中,而这一切都是经济繁荣导致的。建国后,毛泽东通过闭关锁国和肃清与外国商人勾结的阶级分子解决了这个问题。随后邓小平认为中国能够向外国资本开放,将中国经济从农业和重工业重新定位在出口导向产业,并且依靠忠实的军队和政党组织,维持强大的中央政府就可以避免造成,在富裕的沿海省份和内地之间的紧张矛盾下,沿海地区形成割据或者被外国势力主导的恶果。邓的继任者仍然想办法维持着这种对政府的忠诚,而不是对制造个人财富的外国投资者的忠诚。
  我们来分析一下“孤岛”的地缘政治和当前状况。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看,缓冲区域是完整的,中国也没有面临来自欧亚大陆的威胁。对中国最大的军事威胁来自美国海军。中国变得日益高度依赖海上贸易,而美国根据自己的意愿封锁中国港口,但现实中美国显然没有这个意愿。中国不存在军事方面的地缘政治问题。只要控制好缓冲区域,就可以保证安全的地位。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军事,而是来自经济。
  再看看“孤岛”的经济状况,威胁来自两方面。第一,中国经济是出口导向的,因此无法独立。不管货币储存量多大,技术多么先进以及劳动力多么便宜,中国必须依靠其他国家进口商品的意愿和能力,还有运输条件。因此任何贸易干扰都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中国必须处于一种使客户满意的状态中。现实却是:全世界都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却无法不依赖全世界。第二,沿海地区在广泛地参与全球经济,但内地却没有办法,北京正在艰难地平衡这沿海和内地的利益诉求。中国9亿人生活在内地,只有4亿生活在沿海地区。一旦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必须使沿海城市成为对外接口。如此沿海地区会很快先富裕起来,而内陆地区依旧贫穷。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外国人对这沿海区域的影响力增加,进而为了共同利益,沿海地区的中国民众也会和外国势力联合起来,开始对抗中央政府的利益。怎样既参与国际贸易中又避免上述结果是中国始终面临的挑战。
  地理和政治是地缘政治的基础,政治建立在军事和经济之上。这两者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但是最终还是分开的。中国的地缘政治问题是经济。保持中国的统一和保卫海岸,是深受经济影响而非军事影响的。摆在面前的疑问是中国的经济基础是立国之本还是平衡补偿?如果是前者,中国经济将长久发展。如果是后者,每个人最终都会陷落。

相关热词搜索:打倒 家店 口号 “打倒孔家店”不是五四运动的口号等 打倒孔家店 孔家店是五四运动打倒的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