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 柴静的节目【从《新闻调查》栏目的现状探析其可供提升的空间】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 本文认为,《新闻调查》有必要从评论空间的拓展和新闻性、时效性的重视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从而在受众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关键词 调查意识和调查样式 采访方式发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s Comment Space of CCTV"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Yuan Peifen
  (Hua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1601)
  
  Abstract CCTV’s"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s necessary to expand thespace and information of news comment, strengthen of the timeliness of the areas to make greater efforts to achieve better ratings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Key words investigation awareness and survey forms interview way development of space
  
  从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新闻评论性节目《东方时空》开始,央视在评论类电视节目发展上做了持续的努力。1996年5月17日,央视推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调查》,其一出现就以45分钟的大容量成为央视极具旗帜标志的新闻评论节目。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① 作为当时央视容量最大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调查》试图体现央视及其新闻评论部对这一栏目的期许: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为客观、系统和权威。十二年间,《新闻调查》充分利用了央视这一国家级电视媒体的良好平台,制作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节目,初步形成了其“调查性报道”的形象,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新闻调查》在客观上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新闻调查》的现状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难题的途径。
  
  一、《新闻调查》的发展现状
  
  1.调查意识和调查样式的基本确立
  2006年5月,《新闻调查》创办十年以后,推出了特别节目《十年?记忆》,以《新闻调查》历任出镜记者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为主要线索,对十年以来的《新闻调查》进行了一个总体的回顾和梳理。一路走来,《新闻调查》所坚持的没有改变,但节目的定位随着栏目的播出作了几次调整,使得这一栏目的定位更为清晰。
  开播之初,《新闻调查》的定位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新闻背后的新闻”,透着一股意气风发的感觉,以一种十分强势的姿态进入公众的视野,它以深度报道为主要报道形式,对选题的选择和节目的操作都透出一种“精品”姿态。然而,经过几年的运作就可以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个题材都拥有“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样的厚重度;而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执着,也使得新闻最本质的一个特性――时效性难以保障。因而2000年,《新闻调查》的定位改变为“探寻事实真相”,进而在2003年改版时提出以“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的主体,使之成为《新闻调查》标志性的特点。电视新闻评论的样式主要有四种,分别为话题式、访谈式、调查式和解析式。其中调查式节目具备了深度报道和理性评析的优点,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较为出彩的一种样式,《新闻调查》采用这种报道样式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随着栏目定位的越来越清晰,《新闻调查》的调查意识和调查样式也随之基本确立。
  调查意识对《新闻调查》的记者来说就是“质疑”。在《新闻调查》工作七年的王志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哪个记者不在质疑呢?”。但是在《新闻调查》中,记者的质疑主要是表现在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对选题的全情投入。《新闻调查》曾提出一个口号――要触动某些地方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新闻调查》的质疑常常是在多方牵扯的利害关系中去层层质疑、还原事实、试图逼近事件的真相,用较大的节目容量告诉观众:为什么?怎么办?这种调查意识从《新闻调查》前期的出镜记者王志、王利芬等传递下来,一直延续至今而且继续在强化。
  《新闻调查》的调查样式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也已较为成熟,那就是对调查过程的展现。调查性报道最典型的就是“揭秘”――对新闻事件中被掩盖的真相和事实在出镜记者的带领下用一种调查的方式进行揭秘。这种揭秘一方面很好地构成了节目的叙事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得对新闻事件的展现具有栏目自己的原创性。
  2.记者采访样式的基本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与栏目的调查意识和调查样式相辅相成的就是记者的采访方式。在《新闻调查》,出镜记者不仅仅是节目的创作者,他(她)随着拍摄的开展、调查的深入,已经自然地融入到节目当中,成为节目主体中的一部分――即出镜记者在节目中是作为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而存在的。因而,出镜记者采访方式的相对统一也是树立《新闻调查》栏目形象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调查》的十年间,出现过历任出镜记者,从王志、董倩、王利芬到长江、杨春再到《新闻调查》的现任出镜记者柴静和古兵,尽管他们在采访和调查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但同时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的采访特点,那就是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调查和提问方式,逐步地构建起了《新闻调查》独有的采访样式。
  
  二、《新闻调查》面临的难题
  
  1.在数量庞大的同类栏目中,周播节目《新闻调查》的突围存在难度
  《新闻调查》是一档周播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立十一年来共播出了500多期节目。在这几百期节目中,不乏有份量的、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法制进程、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受众中间,《新闻调查》似乎从来没有产生过十分强烈的轰动效应,其影响力似乎更多的存在于业界和学界相关人士中间。为什么这样一个具有相当的实力、拥有一批优秀从业者的栏目引不起受众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这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数量庞大,使得选题雷同、栏目竞争加剧有关。
  目前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较为庞大。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6》的统计,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电视台302座,节目2899套。在近三千套节目中,新闻频道或新闻综合频道超过百套,各省级和市级电视台在其新闻频道或新闻综合频道中都设有新闻评论类的节目,使得电视观众可以看到的同类节目为数不少。同时,随着电视业竞争的加剧,新闻选题雷同、栏目内容交叉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的地方电视台采用跨地域采访等形式,对重大新闻选题进行深度挖掘和报道,使得电视评论节目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以2007年度香港回归十年庆为例,各省各级电视机构对这一选题以多种形式进行报道,相同的新闻在回归十年庆期间集中播出,使得《新闻调查》在操作这一选题时独特性难以体现。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有关北京奥运会的选题也是如此,北京电视台以及全国各地的省级电视台都在抢奥运这块新闻蛋糕,其中包括了几十套可以覆盖全国的卫视节目,使得作为周播节目出现的《新闻调查》在选题的新鲜度和时效性上并无太大优势。
  2.播出时间的不断变更,使受众收看的持续性被屡屡打断
  《新闻调查》自开播以来,播出时段的调整有过多次。尤其是2006年至今,其首播时间经常性进行调整。从2006年到2007年,《新闻调查》的首播时间从周三调到周二,持续一段时间又从周二调整到周三,其后又从周三调回到周二,目前其首播时间已调整为每周六21:50-22:35。同时,《新闻调查》的首播频道也在CCTV――新闻与CCTV――1之间有所变动。所有这些变动,都在考验《新闻调查》收视群的耐心和恒心。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电视栏目而言,播出时段和播出平台的固定是十分关键的,这是栏目与受众之间的一个承诺。作为习惯收看某个电视栏目的观众,他会很自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频道等待这个栏目的出现。如果这个栏目在播出时段和播出平台上做经常性的调整,那么,在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还会有多少观众能经得住这种不断的变动而持续追看这个栏目?受众对一个电视栏目养成收视的习惯并不容易,如果这种习惯每隔几个月都要被打断一下,一方面会对新的收视群的形成产生障碍,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固有收视群体流失的后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播出时间和平台的经常性变更,必然使得《新闻调查》的收视群体难以培育和维持。
  3.节目的新闻性和时效性不够强,对一档新闻栏目来说是一个欠缺
   《新闻调查》是一档新闻节目。对于新闻节目而言,新闻性和时效性非常重要。在《新闻调查》的栏目简介中,介绍了该栏目选题遴选的三个标准: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从这三个标准可以看到,新闻调查对选题的把握更多的是从节目制作和选题表现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而新闻的本质、新闻的特征在这里没有进行强调。
   我们说“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对新闻而言,其“新”虽有多层涵义,但是其首要的涵义就是时效之新,即时效性。时效性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即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新闻才有传播效果,才有价值”。②在具体操作中,时效性又有时新性(时间性)和时宜性两层涵义。不管是时新性还是时宜性,都强调新闻报道的及时:或是时间上的及时,或是配合形势上的“时宜”。新闻缺乏了时效性,其新闻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其新闻性。
   那么,《新闻调查》的新闻时效性如何呢?本文提取了《新闻调查》2007年第四季度中连续播出的12期节目作为样本,分析《新闻调查》的时效性表现。
  
  从对以上连续播出的12期节目进行时效性分析后我们发现,时效性强的节目只有一期,即在“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那天播出的特别节目,很好地配合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制作了一期特别的节目,具备“时宜性”;期余十一期节目时效性都较弱,主体事件或是新闻切入点都离首播时间较远,其中的半数节目早几周播出或晚几周播出对节目表现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新闻节目的新闻性和时效性最直接的一个考量标准就是:为什么这期节目要在这个时间或是这个时期播出?比如《新闻调查》2006年7月31日播出的《崛起的新唐山》,其播出时间紧扣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纪念日,而且调查的主题定位于“新唐山”――在其他的媒介和电视新闻栏目都普遍在回忆和找寻30年前那场大地震的记忆的碎片时,《新闻调查》的这一主题定位较好的从众多关于唐山地震的新闻大战中突围而出,很好的凸现了这期节目的新闻性和时效性。而这种具有强新闻性和时效性的节目在《新闻调查》中的量比较有限,大量的播出节目都是如上表中所提到的这种时效性不明显的作品。
  
  三、从《新闻调查》的栏目现状看其可供提升的空间
  
  1拓展评论的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的林宁在其《〈新闻调查〉选题研究》一文中曾对2005年4月――2006年3月播出的《新闻调查》节目进行了选题样本分析:《新闻调查》在这一年中,最主要的选题类型是 “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类的选题,占了总选题量的60.87% ; “国际重大时事追踪调查”类选题量较少,约占总选题量的4.34%。
  2007年,《新闻调查》总计播出46期节目,其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仍占据了选题类型中的主要位置,超过50%;国际重大时事调查类的选题则降低为零。
  笔者以为,《新闻调查》在国内、国际新闻选题的评论空间上有必要开拓更广阔的天地。2004年在印度洋海啸灾难期间《新闻调查》对这一国际重大新闻选题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制作了包括《海殇》、《重返班达齐亚》在内的几期节目,以其国际视野及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获得了很多好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国际性的新闻选题,《新闻调查》能够操作、能够获得成功,而且能够通过这类选题提升栏目的品质。因此,在未来的《新闻调查》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选题应该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从而打造真正具有高度和国际视野的央视新闻评论节目。
  2.评论的新闻性和时效性应继续被强调
  作为一档中央电视台的旗舰栏目,《新闻调查》对新闻性和时效性的强调更应该突出一些。《新闻调查》要在受众心目中树立长久的有影响的地位,对新闻选题的选择和节目制作周期的把握上强调新闻性和时效性是必不可少的。
  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操作。第一,重大新闻事件出来了,如果有调查的空间,《新闻调查》有必要对其进行及时关注,从调查性栏目的特点、容量和操作方式出发,去挖掘其他新闻栏目无法涉及的报道层面和报道角度。在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一个央视的旗帜类栏目如果“失语”,对观众对栏目来说都是一种遗憾;如果这种“失语”的情况出现得太多,那么栏目的新闻性就得不到好的体现,《新闻调查》也就成了类似于《纪事》的强调纪录性质的栏目,离新闻的主战场就过于遥远了。
  第二,在重要的日子即将来临时,《新闻调查》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节目策划,以配合这些日子进行及时的相关报道,体现出新闻的时宜性。比如“南京大屠杀”七十年时推出的《南京:记忆七十年》,在艾滋病日播出的《艾滋孤儿》,就是其中操作得比较好的节目,引起的反响也比较大。这类节目在《新闻调查》中的数量可以继续扩大。
  3.争取栏目更好的生存环境
  最近几年,电视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上星频道的逐年增加和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将使我国的电视业收视状况发生巨大的变化。据统计,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户可以接收的电视频道为37.7个,比上一年度有所增加。③ 因此,对于《新闻调查》这样的周播新闻栏目而言,如何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是其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为,争取栏目的生存环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对于周播节目来说首要的生存环境就是长期稳定的播出平台和播出时段,只有保持这种长期的稳定播出,才能使受众养成定点定时收看的习惯,从而在稳定固有收视群体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多的关注,避免因栏目播出平台和播出时间的不稳定打破受众的收视习惯。
  其二,通过对栏目资源的合理配置打造栏目在受众中的品牌影响,从而为栏目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在欧美发达国家,媒体在对其资源进行配置时常使用“倒二八结构”,即用“20%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80%的一般节目” ;反之,“用80%的人、财、物力制作20%的品牌节目”。④《新闻调查》栏目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打造有影响品牌节目,并且对这些品牌节目进行一定的造势,从而扩大节目及栏目的影响。
  
  注释
  叶子著:《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叶子著:《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兰柱主编:《2007中国电视收视年鉴》[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彭吉象著:《机遇与挑战――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可供 现状 从《新闻调查》栏目的现状探析其可供提升的空间 今日说法 焦点访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