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摄影大师 论当代中国观念摄影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20世纪90年代是观念摄影在中国发展成型的重要时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观念摄影已经逐步融入西方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的潮流之中,被国际大型当代艺术展和摄影展所接受。但是,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浅议了当代中国观念摄影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1.中国观念摄影的特点
  1.1内在特点
  1.1.1 主观性 这一点可以从“观念”一词本身的意义所指中看出,因为观念本身就是主观的。这种主观性首先表现为画面中的主体并非主体本身,而是一种表意符号或象征符号;其次,还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摄影师可以将不同的拍摄对象作为自己的表意符号表达相似的观念,但更多地表现为千人千意,即每个摄影师可以用完全个人化的、主观的表意符号和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或主观意念。也可以说,观念摄影的主观性允许摄影师可以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个性化表达方式和个性化的观念。
  1.1.2 思想性 观念,就是一种经过仔细的思考而形成的观点或者意念,因此,假如没有思考,也就不可能有观念的诞生,所以,观念摄影最本质的特点是一种思想表达。观念摄影作品通常都表达着拍摄者对于人性、生命与死亡、人的存在与归宿等重大哲学命题的思考,或是拍摄者对当下种种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1.1.3 内向性 以客观再现为“目的”的摄影,如写实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摄影、纪实摄影等,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外在世界,通过这些作品,能激发观者去关注这些外部世界,是外向性的。而观念摄影关注和表达的都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感受、想象、意识或意念等,观者可借助拍摄者的表意符号进入其内心世界,或引起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反思。
  1.2外在特点
  1.2.1 人为性 观念摄影最容易识别的外在特点主要是其人为性,它与客观记录性摄影最大的不同就是画面上处处都有人为操控的痕迹,比如人为的摆拍、借助道具、装置、行为艺术表演、想象性的拼接、在照片上涂抹、绘画等等。
  1.2.2 包容性 观念摄影的内容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在观念摄影家心目中,一切与人性、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人的精神、人类社会等有关的内容,不论是美的、还是丑陋的,是平实的、还是夸张的,都可以摄入镜头,其内容没有什么“禁区”和“忌区”,格调不分高雅和低俗。有些作品虽然直接取自生活,但其反映意义却是摄影家个人人生哲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直接表现。由此可知,观念摄影的创作题材和内容有相当的随意性、自由性。
  2.当代中国观念摄影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是观念摄影在中国发展成型的重要时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观念摄影已经逐步融入西方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的潮流之中,被国际大型当代艺术展和摄影展所接受。但是,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研究当代中国观念摄影时所不能忽视的。
  2.1作品形式语言过于符号化
  中国的观念摄影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形成何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从中国古典绘画,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学中寻找灵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符号广泛运用于观念摄影之中,试图在艺术全球化的今天寻找一种中国特色,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模仿,是中国观念摄影的的一个显著特点。如王庆松模拟韩熙载的绘画。在这种特点里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和符号在观念摄影中被大量运用,这是一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是一种对传统的反思,但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的创作仍停留在形式上,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模仿和挪用,作品形式过于符号化,还没有上升到真正探究反思中国深层次文化与现实状况的层面。
  2.2观念和形式过于模仿西方
  观念摄影源自西方,中国的观念摄影更是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而产生的,自其诞生之日起,在观念和形式上就存在对西方观念摄影的模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艺术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展览和书籍被不断地引入中国,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西方观念摄影的观念和作品,这些都对中国观念摄影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现了类似辛迪•舍曼式的反讽模仿,杰夫•沃尔式的模拟摆拍等等。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观念摄影似乎终于找到了信仰,这些模仿西方的方式成为中国大量艺术家的主要创作方式,并由此逐渐延展出很多不同类型的创作方式。但这些也仅仅是形式相似而已,其本质上却大相径庭。艺术在于创新,强调原创性,一味的模仿最终只能得到形式上无限接近,本质上却越来越远的结果。艺术要向前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往的观念和形式。这是当今中国的观念摄影发展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2.3商业色彩日渐浓厚
  中国的观念摄影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下的中国观念摄影创作,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为了“好卖”而创作,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创作严重削弱了中国观念摄影的本质价值。如今的观念摄影作品更倾向于建立在雄厚的财力与科技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摄影相结合的大制作创作方式,是当下中国观念摄影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如今的观念摄影作品已经不全是艺术家亲力亲为的艺术实践,有些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艺术家,通过雇佣助手来完成整个观念摄影作品的创作,艺术家在这里是导演的角色,只负责给出一个观念或者创意。
  艺术全球化使中国的观念摄影逐步走向商业化,但同时也面临着被商业化产生的牢笼所限制的危险,部分创作观念摄影的艺术家在市场的大潮下没有了以前的创新和突破,而着力打造自己的作品符号,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这样对中国观念摄影的发展是毫无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孙宇龙. 观念摄影的前世今生.《艺术与投资》,2008(1).
  [2] 胡中节. 图像的观看与观念的显现――对中国当代观念摄影的思考.《装饰》,2006(11).
  [3] 蔡萌. 观念摄影在中国.《中国摄影家》,2007(6).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重庆610500)

相关热词搜索:当代中国 观念 摄影 论当代中国观念摄影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代观念摄影的意义及现状 观念摄影及其表现技法初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