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 [人格培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与追求]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人格是“高品格”的素质,它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基本特性,在心理素质中处于核心和首要的地位。健全优化的人格是个体有效抵御和克服心理危机,确保沿着健康、进取方向不断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致力于人格培育应坚定不移地成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与追求。本文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培育的关系、青少年人格类型以及如何加强人格培育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总结和概括了诸多有价值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培育 策略与措施
  
  一
  
  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为直接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应该有其独特的目标指向与追求。但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人们对此还存在着诸多的迷茫、分歧和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科学地确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与追求,对于正在我国普遍推广和全面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与目标追求是什么?最为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即教育者针对青少年中出现的心理冲突与危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矫治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从而维护其心理状态处于较为健康的水平。这种观点把解决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形式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走入心理误区”[1]这种观点不仅低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落实于实践中,必然使本来可导致全体学生获益的能产生巨大育人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收效甚微。
  心理健康教育从基本性质上讲,是一种教育活动,一种抵御性、发展性的心理服务,而不仅仅是治疗性或矫正性的心理服务。治疗和矫正是消极的、被动的,只有抵御、发展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误区和偏差,走向健康发展道路,首要的是要引入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定位首先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其目标和意义主要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矫治心理障碍与疾病。心理健康教育要健康发展,有效推进,必须从心理咨询模式转向为以抵御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并从本质上构建起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长久抵御和积极“演进”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加工和塑造的直接对象是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即青少年在知、情、意、欲、需求等方面的素养和品质。其中人格素养在心理素质中处于核心和首要的地位,它决定一个人心理品质的特性和活动状态。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好不好,与其人格因素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人格素养不健全,其认知、情绪、品德、生活与工作等方面必然出现危机。人格是“高品格”的素质,是反映个体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它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体品格的独特反应系统。人格一旦形成,便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源特质”,个体人格若处于健全、优化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抵御和克服可能侵入的心理危机,而且能促使其始终沿着健康、进取的方向不断成长与发展。
  现实教育实践中诸多实例也表明,人格影响人的心理素质的健全和提高。人格如果发生障碍或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程度必将受到影响。障碍性心理的诸多调查与研究也证实,学生的心理障碍大都涉及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人格扭曲和人格缺陷。有限的疏导与咨询往往治标不治本,虽然当时可能有所缓解或状态减轻,但人格的稳定性使其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仍难避免类似困惑或障碍的再产生。所以,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要真正调节其变异的观念、情绪与行为,必须从人格这一起制约作用的根本因素人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攻目标而开展漫长的疏导、矫治以及训练等活动,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大量调查研究也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格不健全是最主要原因。有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有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这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抑郁、孤独、冷漠、自卑和自负等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和意外死亡的首要因素。[2]因此,重视和加强人格建塑,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曾对荆州市15所学校的200余名高智能学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另据我国有关心理学学术团体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经常“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面临的事情过分苦恼和烦闷”;65.7%的学生常感到孤独和对未来缺乏信心;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和交往;62.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常感孤立无援”;46.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经常心烦意乱,感到无法忍受”。[3]上述调查结果也表明,现代青少年中的人格问题己相当广泛和普遍。这一客观背景呼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综上所述,致力于青少年优良人格培育应坚定不移地成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与追求。无论是选择教育内容,还是规划教育策略与措施,或是制定心理危机的干扰与矫治方略,都应紧紧围绕青少年人格培育这一目标指向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采取切有实效的措施,营造和创设各种有助于青少年人格优化的活动机制、保障机制,通过大力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达到整体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预防和自我消化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和预防心理危机两种功能上都取得真正的显效。
  
  二
  
  人格是一个极为广阔、复杂的心理现象,个体的人格表现也十分复杂和广泛。为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格培育,有必要对青少年人格进行类型划分。下面本着力求反映我国青少年人格真相的原则,运用系统归纳和分析组合的方法,对我国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心理、行为诸方面的种种人格表现进行归类划分:
  1.健全人格型。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格类型。其表现为个体人格结构中知、情、意、行诸方面都达到了均衡的高水平建构。人格表现往往处于优化状态。在认知系统方面,能主动观察和思考,大胆想象,努力探索,积极行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在情感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其它高尚情操,情感冲突较少;在意志和行为方面,能自觉按高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调控行为,目标明确,行为坚定,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青少年阶段,完全符合这种类型的人并不多,但接近或趋向这种类型的人却也不少。
  2.认知倾斜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认知系统显著发展而情、意系统明显较差。一般智商较高,头脑灵活,能产生许多独特见解和大胆设想,视野较广,感知敏锐。但由于情、意系统的发展落后于认知系统,故内心冲突大,思想矛盾多,经常表现出冷漠、懒散、缺乏恒心、情绪波动等。由于人格结构中几个主要要素不协调,增加了“内耗”,常妨碍其聪明才智的发挥。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长期片面强调智能发展而忽视情感培养、意志训练所致。
  3.情绪偏颇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情感系统特别发达而知、意系统却显著落后。一般表现为活泼、开朗,充满激情,善交往,兴趣广泛,直率豪放。但由于知、意水平不高,也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善决断,内心犹豫多,偏见多疑,是非模糊,缺乏独立见解,处理问题比较草率,意志薄弱,易受诱惑,挫折耐力差等。其形成主要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认知教育和艰苦环境磨练所致。
  4.意志偏重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意志系统显著发展而认知系统一般,情感系统滞后。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目标坚定,行动自主,勇于进取,耐挫能力强,在克己、忍耐、自信、顽强等方面表现突出。但由于情感系统滞后,常表现出冷淡、缺乏生气、不善协作、独断专横、固执刻板等。其形成大多与个体经历了过多的生活挫折或艰苦生活锻炼有关,也有的是由于个体早期缺乏必要的关怀和情感熏陶所致。
  5.平庸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知、情、意三大系统都处于一般或不很高水平,其整体结构处于一种平缓、松懈状态。这种类型的青少年一般内心冲突不大,思想负担不多,处事谦让,与人无争,性情温和,厚道老实。但这类青少年明显地缺乏主动性、进取心和成就感,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其形成主要是由于以往缺乏能促进发展的严格训练和激励性教育所致,有的也与青少年缺乏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发展的紧迫感有关。一般来讲,这类青少年发展潜力大,如能从严训练,善于开窍,他们往往能进步显著,很快跨入先进行列。
  6.变异型。其特点是人格结构中知、情、意三大系统极不平衡、极不稳定,经常呈现出激烈动荡、摇摆不定以至混乱的状态。有时一个系统会突发性地发展,而另一些系统则完全陷入冷漠、迟钝状态,这就使得某些个体的人格表现呈现出偏见、固执、严重扭曲,甚至越轨、变态等行为反应。青少年中普遍出现的盲目自卑、狂妄自大、病态恐惧、极度倔强、刻板固执、孤独症、躁狂症、抑郁症等,实际上都是人格变异的表现。变异型人格的形成,有的与生理原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环境不良和教育不当有关。变异型人格中潜伏着巨大的心理危机,常使青少年心灵深处伴随痛苦、矛盾、冲突,甚至绝望等心理困扰,而且极难自我解脱,如缺乏及时的“救助”和指导,极容易导致精神状态的瓦解和崩溃。此类青少年,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尤应引起关注和重视的对象。
  
  三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健全型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型,是青少年优良人格所追求的标准。大面积培养学生健全型人格,使其原来的人格类型,如认知倾斜型、情绪偏颇型等逐步向健全型转化,使变异型人格逐步向正常人格“靠近”,进而使青少年素质逐步得到完善和优化,这就是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人格培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青少年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青少年心理结构中知、情、意、欲、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使不平衡的部分平衡,使滞后的部分通过重点培养和特别训练达到与其它要素匹配一致,从而使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达到和谐、均衡,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完善系统。
  人格培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系统工程,是将人格建构与塑造的目标、内容、形式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实际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实际上,学校的各门课程、各项活动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都承担有人格培育的重要任务。任何教育活动,只要教育者设计教育过程时注重强化人格培育要素,都可以收到人格建塑的丰硕成果。
  那么,具体来讲,怎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人格建塑呢?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
  1.加强认知教育,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上的“外演”与展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受阻、工作失误、思想出错、人际关系失调等无一不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优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人格建塑中如能很好地解决了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认知障碍是一切人格障碍的根源,为此他创立了“认知疗法”,强调要加大认知力度,深化认知训练,帮助人们确立真正内心的理性观念,形成坚定的认知信念和认知准则,认为这才是预防和根治人格障碍的根本方法。[4]因此,应高度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青少年人格建塑的奠基性工程,有了它,就有了立身处世的准则,优良人格的形成就有了基础。
  2.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自我肯定。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现代青少年人格结构中普遍性地少了锐气,多了惰性,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三自”品格。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青少年,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青少年的“三自”品格,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专项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结构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长此以往,人格结构中的积极成分就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逐步累积,优良人格就会水到渠成。
  3.发展社会交往,拓宽心理空间。人格培育,学校和课堂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仅靠学校和课堂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更广阔范围内组织青少年进行交往学习,让他们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马克思曾言:“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充认知视野,优化认知结构,增进相互理解,而且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正如培根所言:当你遭遇挫折而积愤于心、抑郁于情之时,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使你的愤懑和抑郁得以疏导和消散,那沉重地压在心头的重负,可通过友谊的肩头而被分担。[6]健康的人格总是离不开交往的,离群独居,必然心胸狭窄;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立情绪。为此,注重社交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育是人格建塑的重要措施,可有计划地组织文娱联欢、体育竞赛、通讯联络、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主动社交的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形成良好人格奠基础。
  4.组织竞争活动,培育进取与奋争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有了大胆开拓,勇于奋争的竞争锐气,各种可能发生的人格障碍就会缓冲化解,甚至烟消云散。也许有人会说,竞争容易导致部分人挫折,其实挫折未必总是不好,挫折与成功也有某种内在联系。适度挫折有益于训练青少年经受挫折,适应磨难,逆境不倒等优秀人格品质。为此,要注重向青少年传播竞争思想,并合理组织富有竞争性的各种活动,如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等评优、升学教育等,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自我求成”、力争上游的能动机制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能催化潜能,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潜在上进要求,使之活跃、强烈起来。长此教育和训练,就能逐步养成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人格品质,这就有助于改造青少年身上可能存有的自卑自贱、甘居下游、萎靡不振等不良人格表现,推动其人格“加速度”地向完善状态成长、发展。
  5.增强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和激励自我完善。人格建塑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个体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主动发挥能动机制去剖析自我,“攻克”自我,“再造”自我。人格的建塑过程,说到底,实质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组织”过程。青少年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指向和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指导与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为此,应努力设法增强青少年的人格建构意识,使他们懂得优良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并指导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如指导青少年“吾日三省吾身”,严格解剖自我,然后选择有效途径去克服弱点;还可(下转第81页)(上接第63页)指导青少年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自己改造自身人格。据有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当代中学生约有75%的人喜欢写下自己喜爱的座右铭,内容涉及到积极进取、自信自强、严谨治学、道德修养、勇于奉献、少说多做等方面,无疑这些名言警句对青少年人格建塑是有帮助的。还可指导青少年学会以写日记、周记的方式自我解剖人格弱点,自我规划改善措施,并针对自身弱点有选择地投身实践,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来完善人格。上述种种方式,如能因人而异,指导得法,恰到好处,必能有助于青少年人格的改造与建塑。
  6.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促其尽早健全人格系统。对于有人格缺陷的青少年,学校和教师要给予特殊的关爱和指导。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做这方面的工作,应采取巧妙机智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训练。一方面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人格缺陷,并对其危害有深刻认识,重在引发“心灵震撼”和促成“心理顺势”,使其产生致力消除“顽疾”的信心和紧迫感;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强化他们的某些心理素质,提高某些素养的水平,增强某些品质的力度,用以抵消或“淡化”那些不良人格品质。面对青少年人格缺陷,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有过精辟的论断,认为“是危机与转机共存的局面”,[7]正是危机才引发人们的紧迫感下决心去攻克它,矛盾与困扰解决了,危机就变为转机,心理状态就会顺利地沿着健康方向向前发展,长此以往,其人格系统就会逐步趋向健全状态。
  
  参考文献
  [1]林建华心理教育的误区中学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心理科学2001.1.70
  [2] 黄少云人格教育综合体系构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石油教育2005.1.75
  [3] 吴锡改论青少年心理障碍J 中国教育学刊1995.6.33
  [4] 刘照蓉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J科学经济社会1994.3.78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515
  [6] 黄少云人格教育综合体系构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石油教育2005.1.77
  [7] 项传军叶一舵论学校心理健康目标的构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

相关热词搜索:培育 指向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培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与追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