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假象,假象的真实] 假象有可能是真实的现象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谭恩美2005年发表的新作《拯救溺水鱼》一改以往对文化及族裔身份的探讨,而将政治与战争、世界生态环境、宗教信仰以及全球传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纳入研究范围。本文借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思想,尤其是运用其拟像和仿真理论对谭恩美《拯救溺水鱼》中折射出的全球传媒观进行了评论。通过分析代表第一和第三世界的两个真人秀节目,揭示了谭恩美对现代人身处“符码”泛滥的传媒时代逐渐丧失主体性,沦为媒体牺牲品的担忧。
  关键词:谭恩美;全球传媒;鲍德里亚;拟象;仿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颇受瞩目的新生代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她共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其中前四部作品《喜福会》、《灶神之妻》、《通灵女孩》、《接骨师之女》将华裔母女关系刻画到极致,并因此奠定了她在当代美国文坛的重要地位。2005年10月,她的新作《拯救溺水鱼》甫一问世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与其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故事背景不仅远离了华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也不再是母女之间冲突与和解的主题。作者在书中将东西方文化冲突、政治与战争、宗教信仰及媒体对现代人的操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纳入探讨范围。本文运用鲍德里亚的拟象和仿真理论对谭恩美在书中折射出的全球媒体观做一评价。
  《拯救溺水鱼》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2位美国旧金山成功人士,在他们的朋友兼导游陈璧璧神秘死亡后,坚持按照预定日程自发旅游。幽灵陈璧璧一路跟随并向读者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及缅甸的种种遭遇。在云南丽江,这群美国游客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无意中得罪了子宫洞神灵,被迫改变原定安排前往缅甸。圣诞节清晨,其中的11名游客登船游览当地一个薄雾迷蒙的小湖,之后便离奇失踪。他们其实是被绑架到缅甸的丛林部落,只因隐居在那里的南夷土著误以为游客中的15岁少年鲁珀特就是部落救世主“小白哥”的化身。难民部落遁世隐居,但他们却通过偷来的电视机接收到了卫星电视节目。虽然借助媒体的力量,12名游客最终得以拯救并回到文明社会。但无论是来自第一世界的美国游客,还是来自第三世界的落后部落,都发现了新闻公开与真相之间的实际距离。谭恩美在这本小说中揭示的全球媒体对现代人思想的操控与后现代先锋理论家鲍德里亚的传媒思想颇为相似,故本文采用其拟象和仿真理论加以佐证。
  
  一、鲍德里亚的大众传媒思想
  
  在后现代图像增殖和媒介泛滥时代,电子传媒正日益导致虚拟现实的凸现和一种镜像式赛博空间的来临。反思电子文化传媒的基本特征及其之于消费社会的意义,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以符号学的视角审视当代社会及其症候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及理论,其中他的拟象和仿真理论已成为后现代媒介哲学的核心理念。鲍德里亚理论中的拟象就是一个游离于原型,或者说没有原型的摹本。拟象的“拟”指形象自身非真实的虚拟性,还有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摹拟性。拟象创造出来的是一种人造的现实,人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脱离现实的拟象世界,一种使真实消失了的超真实世界。鲍德里亚举了迪斯尼乐园的例子,他把迪斯尼看作是一种超现实的具有拟象特征的文化。迪斯尼乐园作为美国消费文化的模型以缩微化的形式概括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凸现了美国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置换和美化了美国的现实矛盾。这样一来,真实和拟象之间的界限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变得模糊不清,真实被模仿到极度的“真实”就成为一种超现实的真实。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就是一个新型的仿真时代,随着微观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出现,拟象化的消费社会已经主宰了人们的生存意识。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世界,一切传统的“实在”、“本质”、“真实”等概念都遭到质疑或解构。在他看来,形象或拟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已经内爆,“拟象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种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一种超真实”。在当今数不胜数的大众传媒手段中,电视尤其被鲍德里亚看作是传媒的一种主要仿真机器,因其不断生产出大量可供仿真的形象和符号,促成了“符码”和“拟象”在日常生活中的迅速传播。电视等媒介手段给予人们的真实是一种经过剪辑、加工和技术处理的结果。在《象征、交往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追随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电视表演的分析,认为当代大众传媒在传播资讯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形象、每一种信息以及周遭环境都事先加以了检验和挑选,故而“物品和信息都已经是摄像机镜头的选择和一系列编辑的结果,它们是已经经过检验了的现实,并且只会提出那些业已回答了的问题”。鲍德里亚不无悲观地认为,在符号帝国的主宰下,拟象与仿真表征着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东西,如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以及经济的都将带上超现实的拟象特征,真实完全消失在影像和符号之中。虽然鲍德里亚的拟象和仿真理论存在着犬儒主义的夸张意味,也缺乏理论的限度,但就全球化与跨国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而言还是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深度的。
  
  二、假象的真实
  
  《拯救溺水鱼》全书大部分故事背景设置在遥远而神秘的东南亚古国,小说的核心部分――11个美国人的失踪事件又发生在落后的缅甸丛林。谭恩美有意刻画了“原始与现代”一对强烈的反差,即代表现代文明的电视在原始丛林的出现。对第一世界游客而言,他们原本怀着逃离喧嚣的现代生活,到“没有电线,电话架线杆,或卫星天线破坏视觉”的神秘东方去追求精神治疗的梦想,殊不知自身已然习惯媒介时代的符码和拟象式生活。当11个美国人在原始丛林看到一台卫星电视时,其欣喜与激动之情不亚于绝处逢生,因为“电视让他们比想象中更接近文明世界”。当然,媒体在整个营救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连续滚动播出的国际新闻使整个失踪事件曝光于全球瞩目之下,媒体的强大力量也迫使缅甸政府及美国大使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展开搜救。然而记者也好,电视台也罢是真的关注失踪游客的安危吗?不,他们仅仅将这条新闻视为一条“性感的新闻”,一条“提高新闻网收视率”或协助其迅速升职的新闻。谭恩美在书中借一个独立电视制作人之口对媒体下了很精辟的论断:“媒体使一切成为可能”!因此,失踪游客是加入了南夷部落的叛乱分子还是为自由而搏的民主战士完全取决于媒体如何报道。而显然,越来越多的第一世界人民由于对电视等媒体过分依赖,已然深陷这种仿真现实不能自拔。
  我们举电视真人秀――《达尔文适者生存》(Darwin"s Fittest)节目为例。作为这档节目的忠实观众,尽管本尼深知所谓的真人秀不过是演员经过电视制作出来的假象真实,他们“脱落的牙齿,坏死的头发和深陷的下巴都是化妆出来的效果”,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将其作为“丛林里的灯塔”和“落寞心灵的慰藉”。过分依赖电视甚至使他混淆了真实与拟象的界限,这种模糊心理谭恩美在书中作了细腻的刻画:
  他朝电视走近,但又制止了自己。这是电视,不是真的。他的眼睛转向屏幕,一分钟后,逻辑再次混乱。这是真的,他告诉自己这是真的。里面的人是真的,船是真的,洞也是真的,把这些真实和我们隔开的只是一层玻璃,只要穿过屏幕我就能到他们中间…他在脑子里不停地说:请看看我,去他妈的上帝,看看我!我也被困在丛林中了,看看我!
  对本尼而言,《达尔文适者生存》不仅仅是模拟原始丛林生活,更是真实世界或超真实世界,就像他目前的处境一样。看来鲍德里亚称“真人秀其实就是缩微化的虚拟现实”不无道理。谭恩美通过刻画本尼对电视及其炮制的仿真现实的过度沉溺给现代人提出了警醒:在后现代符码社会,全球媒体所营造的仿真现实正逐渐操控人类的意识形态,使之沦为丧失主体性的媒体牺牲品。
  
  三、真实的假象
  
  谭恩美在《拯救溺水鱼》中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全球媒体对第一世界国家的影响,而且同样巧借媒体之口预示了作为“他者”的第三世界南夷部落的悲惨下场。11个美国游客最终获救并回到社会群体,南夷土著也从原始部落踏入了现代社会。然而,他们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注定夭折,他们希望通过媒体将部落的生存、死亡及种种遭遇公之于众的愿望也化为泡影。由部落山民出演的史上最伟大的真人秀――《疯狂的丛林!》遭遇了巨大的收视波动:
  仅仅在头两周,收视率就突飞猛涨――在美国周四黄金时段的节目中排第一。第三周收视率略微下降,但随着两位嘉宾:马克•莫非和海蒂•史达克在节目中出现,收视率又回升了…又一个月过去了,《疯狂的丛林!》收视率已一落千丈,几乎跌到了谷底。即使部落里的几个人因疟疾不治而亡,也没能使收视率回升。节目组在巨资投入及各种表演后,没有赚回一分钱,最后节目被取消了。
  高度发展的电影电视技术蒙蔽了第一世界观众的眼睛,他们已然沉溺于媒体制造的种种拟象现实不能自拔,甚至丧失了区分现实与拟象的能力。在他们眼中,《疯狂的丛林!》与《达尔文适者生存》等真人秀并无两样,何为“真人”的“真”生活、“真”遭遇在他们意识中已经模糊。
  可以说媒体使南夷人从隐形变为显形,同样又是媒体使南夷人从显形又沦为隐形。他们重回丛林包括最终下落不明都很好地印证了鲍德里亚关于人种学的论断。他曾在《拟象》一书中提到过在菲律宾丛林生活了长达八个世纪之久的塔撒迪部落最终被政府送回原始丛林的事实。鲍德里亚戏称,现代人种学研究的对象正是那些曾经存在但如今已在地球上消失的人种,这样才便于制造已逝物种的仿真物并重构原初的“真实”环境。换句话说,一旦真实的塔撒迪部落出现在现代社会就可能对人种学研究者苦心经营的拟象塔撒迪部落构成威胁,因此他们最终重回丛林便不难解释了。同样,真实的南夷人出现在现代符码社会无疑对媒体制造的拟象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只有将他们送回丛林才能确保所谓的真实。事实上,南夷人在文明世界的昙花一现更加剧了自身灭亡的速度,正如人种学家所言“土著部落一旦接触外界便像暴露在空气中的木乃伊一样立即腐烂分解”。可悲的是,拟象南夷部落从电视荧幕上的消失就像履行完表演任务从舞台退场的演员一样丝毫没有引起观众的警觉,殊不知真正的南夷人也从此真正的消失了。
  谭恩美在《拯救溺水鱼》中风格及主题的改变,评论界褒贬不一。但从近年来国内外对此部作品的批评性研究较少可以看出,似乎谭恩美一旦离开了母女冲突的主题或族裔文化,译介的角色便多少淡出了主流批评的关注。的确,从她作品问世到取得巨大成功,西方学界对其小说的研究评论大都集中在种族、性别、身份、阶级、民族主义等方面的寓意。但笔者认为,谭恩美首先是个作家,然后才是族裔译介者。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她由族裔作家向全球化作家的转型,不如说这是她对华裔文学创作及美国主流文学的一次深思。尤其她在作品中分析的全球媒体对第一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体现了作家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彰显和消解,同时也是对符码时代人类主体性丧失的警醒。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3.
  [3]Tan,Amy.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London :Harper Perennial,2006.
  [4]Baudrillard,Jean.Simulations.Trans.Shelia Faria Glase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5]Baudrillard,Jean.Simulations.Trans.Philip Belitchman.New York:Semiotext,1983.

相关热词搜索:假象 真实 真实的假象 假象的真实 真实的假象五人图像作品展 真实的假象的作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