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成功的人【创造成功】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和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亦即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模式问题,其系统化和理论化则成为大学的“素质教育观”。在诸多的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和模式中,可因对素质含义理解的差别从而归结为“关键型素质教育观”和“综合型素质教育观”两大类型,前者是以刘道玉的“创造教育论”为代表,而后者则以赵作斌的“成功素质教育论”为典型。本文对这两种大学素质教育观的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社会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观;创造教育论;成功素质教育论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教界对大学也要实施素质教育已形成共识,但是实施什么样的素质教育和怎样去实施,则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探索。在这些热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见解,即以刘道玉为代表的“创造教育论”和以赵作斌为代表的“成功素质教育论”。之所以认为具有代表性,这不仅是出于对其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认同,前者是老一辈的教育家,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多年而且在教育行政机关担任高官多年,尤其在他任武汉大学校长任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为教育改革率先做了颇有影响的工作;而后者则是新的一代教育家,现任武昌理工学院(民办高校)校长,他是现职校长中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领军人物,何况他又是一位民办企业成功人士,既有信心又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教育改革,更可贵的是这两位教育家均有系统的教育理念。前者有其系列的超过百万字的理论巨著《创造教育书系》(以下简称“刘著”),而后者则有于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的作品《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及其他研究成果(以下简称“赵著”)。在上述论著中不仅是他们多年从事大学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而且更是他们多年对大学教育改革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尤其对于“赵著”来说,这些论著也是他所主政的大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单位的指导理论。所以这两位教育家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大学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不谋而合地具有时间上的传承性。所以他们的素质教育理念值得学习和研究。
  一、基于不同素质内涵的两种素质教育观
  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有多种理解,现在通行的表述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但问题在于对素质的理解,尤其是从教育学角度来理解,如果我们把“素质”和“考分”联系起来理解,那么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反映。
  对素质含义的理解关系到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什么样素质为教育目标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或办学)模式问题。如果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就构成了所谓“素质教育观”。由于教育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实现形式,人们对素质内涵理解不同,从而对教育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多样的“素质教育观”也是很正常的。对此素质的教育学含义,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能普遍形成共识的是认为它是一个系列的智力和非智力要素所构成的多质而非单质的概念系统,对此本文认为它可类似于经济学中的“产权”概念中“权”的含义,是指一个“权利束”的定义方式,而我们称之为“素质束”。那么由这种“素质束”所构成的“素质教育观”,由于这个“束”中诸种单质要素的结构差别,从而形成多种“素质教育观”,但不论各种“束”的内部结构有多种不同,但简单的予以归纳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认为在这个“束”中某种质的要素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而其他要素则处于被支配和补充作用的地位。对这种素质束的结构本文称之为“关键型素质教育观”,这种素质教育观通常以这个素质束中起决定性关键作用的要素的名称命名为“某某素质教育观”,其中以刘道玉的“创造教育观”具有代表性。而第二种情况是认为在该素质束诸多要素中,其中有一种以上或若干种要素共同起到决定作用,其中由于若干要素的结构不同从而将构成不同层次功能的素质形态,本文认为这是一种“综合型素质教育观”,这种素质教育观通常以最终达到的目标功能来命名,典型的就是“成功素质教育观”。
  二、“创造教育论”学习体会
  创造教育是一个引进的概念,有各种定义,就“刘著”而言由于其宏篇巨著洋洋数百万字未能通读,只是对其中《创造教育新论》有关篇章作了学习,所得体会是不深的。因而只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肤浅的认识而已。学习“刘著”以后,本文认为可以作出如下定义:创造教育是指在我国高教领域,以创造性的教育理念、运用创造性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所以也可谓之“创造素质教育”。刘教授经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中心,抓好三个能力的培养:自我设计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能力。”所以刘教授又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作为文章的标题来讨论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他在该文中提到对人的素质的广义分类,认为主要有道德素质、个性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创造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八大素质。其中技能素质、个性素质和创造素质对中国人才尤其是中国学生特别重要。然而他强调了创造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所以“我才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唯有抓住了这个问题,那么素质教育才算抓住了根本。”由此可见刘教授主张“素质的核心是创造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中心”而这又表现于“三种”能力之上。由此可见,有没有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构成为是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刘道玉教授的大学素质教育观与其他人的素质教育观区分所在。因此本文认为刘教授的素质教育观应当属于“关键型素质教育观”。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运用,根据上述理念,他构想了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模式即“SSR创造教育模式”。其要义是指强调“自学”或“独立学习”、“讨论式课程”和“探索、研究”等三种学习方法,这三种方法既具有各类高校普遍适用性,也代表在大学期间的三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所以这是最能体现其创造教育理念目标的科学教育模式也是“刘著”的创新之处。“刘著”中还在《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异同。在此他更强调了“创造”比“创新”在其价值的内涵上具有更高的层次性从而显示了创造教育比创新教育在实施的作用上具有更大的重要性,这一论述也更体现了它与其他“创新素质教育论”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从而构成刘道玉素质教育观的另一特色。
  三、成功素质教育观学习体会
  作为概念“赵著”中做了明确定义:“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述定义表明成功素质教育具有六项基本内容,即“六个根本”:(一)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亦即所谓“成功四部曲”;(二)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三)其根本途径是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在此赵作斌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非专业素质教育”。并且强调了它与专业素质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同步推进的必要性。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传统专业教育适应于现代社会要求的一种优化和深化”;(四)其根本要求是促使学生“五大体系”全面发展、个性特征充分开发。这里“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各项素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等五大体系)“都得到发展,缺一不可”,这里还强调了“个性特征”问题。由于个性因先天基础、发展潜质、素质优势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差别。这样素质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但这两者均构成了成功的本义;(五)其根本标志是素质学分制。这是一个体现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中独创的测评模式;(六)成功素质教育与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实质就是成功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前者主张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统的教育,而且在两大体系教育中深入贯彻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的内容。而后者仅仅只限于专业教育而已。形象地说,前者是两条腿走路而后者是一条腿走路而已。这种区别既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先进性独特性所在。
  “赵著”还提出了办好成功素质教育需要遵循的一般性规律,还需要重点把握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创新教育原则,在此赵著认为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是核心,而创新精神又是观念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显然创新是重中之重;(二)学生为本的原则;(三)个性发展原则,在此强调了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彰显个性、引导个性和因材施教;(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五)学以致用的原则,这里强调“三用”即“适用”和“够用”是要求,“会用”是目的;(六)开放办学的原则等等。上述六项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大体给我们显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素质”是一个可以“两分”并由“五大体系”组成的“素质束”。由于使受教育者差别了的个性要能得到充分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因而在这个“素质束”中各组成素质的结构式可以因人而异的,全面发展五大体系素质并不等于各个素质的平均发展或按一个标准去发展。在素质束的构成中某一素质可能是优势的,应当得到彰显,而某一素质很可能是弱势,应当得到保护,其中某素质中潜伏着失败因子需要得到引导加以克服。由此可见成功素质教育观中的“素质束”是一个综合型结构,因此将成功素质教育观列入“综合型素质教育观”是十分恰当的。
  四、两种素质教育观的比较
  现从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两个方面来谈作者对上述两种素质教育观的看法。对于刘教授的“创造教育论”,由于他所提出的观点切中了我国传统大学教育的各种弊端,他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和国外实践的经验教训,因而有很强的科学性。也因为“刘著”已在好多年前就从理论上阐释了“钱学森之问”的大难题,这不仅是一种先见之明而且是有足够的理论勇气的创新见解,值得学习。
  然而就其理论本身而言,由于他强调了从素质上看“创造”和“创新”的层次上区别,而且还特别强调了创造力培养的特别重要性,因此在事实上已把创造教育推上了精英教育的目标层次上了。其结果可能就加大了创造教育实施的难度。因为就我国高校现状而言,如何让具有较强的创造素质的大学教师来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成为一个难题。而且我们现行的大学生都是经过应试教育而选拔出来的,有“应试”思维惯性,所以如何对他们开展创造教育的培养成为另外一个难题。
  至于成功素质教育,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已由2009年度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予以证明。也由高教界知名学者如周满生、周文斌、陈全明、陶梅生等作了评价,本文予以赞同。现在本文只对其作为教育模式实现的可能性给予评估。本文认为由于“赵著”将教育任务确定为成功素质的培育,而成功的人才又有“99+1”两个层次之分,其1%的高层次成功人才实际上相当于“刘著”中的“创造性人才”。这样成功素质教育任务的实质就成了“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了。也由于“赵著”中把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定位为“观念体系”,而观念中的创新精神则是重要内容。所以在学生的观念中,只要能培育具有“我要成功”和“我想成功”的意愿,即使没有什么“创造性能力”而只要有些“创新精神”,这样的学生仍有成功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加大了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可能性。因此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就能对更多的大学生有吸引力,也促使更多的教师“用心”施教的积极性,所以这些既是能得到广大社会公众欢迎的原因,也是能获得教育部授予赵作斌教授主持下的武昌理工学院作为全国民办高校创新性人才模式试点单位的理由所在。
  我们期待这两类大学素质教育观有着更新的“创造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2] 刘道玉. 创造教育新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 赵作斌著. 成功素质教育论集 [M].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7.

相关热词搜索:创造 成功 创造成功 创造成功作文 创造成功的作文800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