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图片 民族复兴不是复制传统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记者: 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想要复建、重建圆明园,您认为他们是出于什么心理?   陈午晴: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和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一些人也萌生了复建和重建历史辉煌的想法。但我个人认为对圆明园进行纯粹的复建、重建,意义不大。若想要证明民族复兴,首先要明确一点,民族复兴不是复制传统,而是应该正确对待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创造。
  记者:这些年来,人们围绕有关圆明园的修复、重建问题争论不休,这是为什么?
  陈午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争议,无论是强调表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优异性,还是主张维护历史原貌,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绪。今天的中国人,想要证明自己并得到世界的肯定,无可厚非,只是类似复制传统的这种行为,未免表面化了一些,甚至显得有些浮躁。
  记者:为什么圆明园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您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圆明园究竟意味着什么?
  陈午晴:公众对圆明园的高度关注是一种社会现象,可以称之为“圆明园现象”。这种现象的诱因,也就是圆明园本身存在的历史意义、教育意义、警世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情感。这种民族情感有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痛恨,有对“万园之园”遭受毁灭的痛心,有对大量国宝珍品流失的惋惜,有对晚清政府软弱颓败的无奈。所以,一到圆明园纪念日或是发生有关圆明园的事件,公众自然就会关注。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建筑,圆明园既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座由民脂民膏筑就、供专制帝王享乐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为后人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警世的范本;作为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见证,圆明园是历史留给国人的一个“心理阴影”。但如何知耻而后勇,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记者:这种“心理阴影”给大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消除?
  陈午晴:其实,就是面对“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国人难以认同、接受和正视的一种心理感受和负担。有人认为,这种“心理阴影”是不能消除的。但我认为可以消除,正视历史是走出“心理阴影”的唯一途径。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积弱积贫,这需要我们去了解它的原委,正视它的存在。时间有助于人们理性地正视历史的创伤。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创伤的愈合并不意味着淡忘过去,相反,它可以帮助人们放下“包袱”,重新开始。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振兴,都会为国人增强民族自信创造条件,从而驱散历史留下的“心理阴影”。
  记者:在关注圆明园的人群中,以中年以上的专家为主,这是否是年轻一代国耻教育淡化的表现?对于圆明园,您认为社会应保持什么样的关注度较为合适?
  陈午晴:因为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年轻一代与中年以上人群相比,对国耻的体会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年轻一代而言,正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或许比国耻教育更有意义。公众关注圆明园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媒体也为社会多元的观点提供了表现的平台和空间。我认为,平和冷静、知耻后勇是对待圆明园问题的最好态度。(李鹭芸)
   (摘自2006年12月11日《环球人物》,作者为该刊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复兴 复制 民族 民族复兴不是复制传统 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 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