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发掘幕后】秦始皇地宫养百万巨蟒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一次无心的抢救性挖掘,开启了一座令人震惊的历史陵墓。关于曹操的众多猜测和未解之谜,或许从此将逐一揭开      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安宁被    川流不息的人群打乱了。
  这些陌生人的目的地是村中的两个蓝色大棚。大棚的正中悬挂着“保护文物”之类的标语。各地蜂拥而来的记者把卫星信号发射器、摄像机、照相机对准了那两个蓝色防雨棚。四周拉起了黄白相间的警戒线,入口处有背着微型冲锋枪的武警。
  这块被荷枪实弹把守的地界,不久前刚被当地文物部门对外宣告是曹操的陵墓。
  
  盗墓者发现的曹操墓
  从2009年12月27日开始,西高穴村的村民才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陌生人。那一天,外界通过新闻的发布开始知道,这个不为人知的村庄是曹操的墓地所在。
  “国内对于曹操墓的研究资料非常少,这次的发现等于填补空白。”主持此次挖掘的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
  作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曾经出版过《魏晋南北朝隋帝陵》一书,对于三国时期皇帝陵墓所在地做过考证,书中就初步判断曹操高陵应位于安丰乡西高穴一带。到了1998年4月,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边的空地里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安阳市的文物工作者对石碑进行了拓片,并对石碑记载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发现这是一块公元345年后赵建武年间的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鲁潜墓志首次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方位:“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
  随着鲁潜墓志古碑被发现,曹操墓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可考古学家还无法确定的是,鲁潜墓志记载的高决桥又在哪里? 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曾从水路上前往祭奠其父亲,水路就是指沿漳河溯流而上,而西高穴村的位置正好在漳河南岸,距离漳河很近。
  通过实地查勘与考古论证,潘伟斌认为曹操墓葬的区域就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往北方圆不到1000平方米的范围。潘伟斌把这片遍布着庄稼的平地称作曹操陵园区。这片区域距离邺城遗址三十里左右,同时在河南安阳县丰罗镇西门豹祠以西一个地势较高的岗岭上,遍布着沟壑与山脊,这同曹操《终令》的描述也相吻合。
  2008年上半年,央视《探索与发现》剧组拍摄专题片《寻找曹操墓》,安阳市的考古工作者应摄制组邀请,按照鲁潜墓志的记载,以鲁潜墓志发现地为基准点,对曹操陵园区可能存在的范围进行了测量。就在考古人员测量出的曹操陵园区范围内,位于西高穴村鲁潜墓志出土地西北约有500米处,有一处隆起的高台地,考古人员在上面发现了大量大型板瓦和宫殿建筑门上的泡钉。
  在2005年,当地村民因窑厂烧砖,从村中西南地取土,挖掘到5米左右时发现了与周围明显不同的土质。这些土质实为现墓地的夯土。河南是文物出土大省,一些有历史传承的村落更是充满各种传说。盗墓者对这些地方觊觎已久。那一次发现的墓地夯土理所当然地引来了盗墓者,并且对此进行多次盗挖。
  一年后,当地出现盗墓的情况被安丰乡书记贾振林得知,随后通知在当地调研的考古队队长潘伟斌。这个墓地距离之前被推测的曹操墓葬区不远,到达现场后,潘伟斌发现了一个现代盗洞。他让村长徐焕朝用绳子绑着把自己放进盗洞,“当时没带照明工具,墓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潘伟斌回忆。当晚他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七八分钟后就离开了现场。
  事后研究照片时,根据地砖、墓石的大小以及墓室的高度,潘伟斌判断这座古墓应属于东汉末年的王侯级大墓。但他“当时根本没往曹操墓的方向想”。
  一直到2008年央视去拍摄时,潘伟斌的判断依然只是认为,此处“极有可能是曹操墓或其陪葬墓中的一座”。
  安丰乡政府当时决定将墓穴盗洞回填。“我们一般是就地保护,并没希望挖掘。”潘伟斌说,“如果条件不成熟,挖掘出来担心反而破坏文物。”
  但是回填盗洞并没能阻挡盗墓者。两年间当地破获的盗墓案件就达到4起,抓获20余人。
  保护未果的情况下,潘伟斌开始报请河南省文物局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确认曹操陵墓
  由于大墓曾多次被盗,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发掘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占地面积约740多平方米。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枕、刻铭石牌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的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
  不过,1月14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的“聚焦曹魏高陵”公共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谨慎地表示,任何考古发掘,完全认定是有相当困难的。除非这个墓葬,第一,没有被盗;第二,出土的文字把死者身份讲得非常清楚。这个墓葬由于被盗掘了,想要盖棺定论是非常有困难的。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根据发掘,提出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是可以的。即使把它认定为曹操高陵,实际上也不是最终的结论,也还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考古资料的验证。
  
  文献记载的两份遗嘱
  河南省文物局认定墓主就是曹操的其中两条证据为: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相符合;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宋书?礼志》等史书文献记载了曹操的两份遗嘱。
  第一份遗嘱作于建安23(公元218)年6月。这份遗嘱被称作《终令》,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乡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夫、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份遗嘱,交代了曹操死后的墓葬问题:墓地不得占用良田;地址是邺都西门豹祠西边山丘上;坟墓依山开掘,不在墓顶封土,种植树木;遵循汉周制度,要让一部分文武官员死后在旁边陪葬。
  第二份遗嘱作于建安25(公元220)年正月,曹操临终前不久。这份遗嘱被称作《遗令》,大致包括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病况以及对付办法;交代自己死后收敛方法;交代丧葬期间朝廷官员、屯戍将士的安排;交代埋葬之地――邺都西郊山冈上西门豹祠下方;吩咐不得随葬金银珠宝;交代妻妾、歌伎的居处和生活就业安排;交代遗物的分割方法。
  
  陵墓发现将解曹操众多谜团
  有质疑者认为此处墓地极可能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一。但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看来,“七十二疑冢”之说属于后人杜撰(有考证显示,曹操疑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宋代)。“曹操疑冢是后来人想的,曹操是大奸臣,就怕人盗他的墓,我想这是后来的演绎。”他说。
  河南省文物部门认为,将此处墓地确认为曹操高陵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
  而这处墓穴的发掘似乎只是一个开始。当地考古队已对墓地周边进行了调研。“作为一座皇帝陵墓,它周边应该有一些地面建筑,虽上部被破坏,但根基还在,经过调查发现我们是能找到的。”潘伟斌相信,对于“陵墓的外围还有没有随葬墓?他(曹操)死时明确规定要在他的墓前留出足够的空间,做文武大臣陪葬用,他的陪葬大臣有没有?有多少个?都是谁?”这些问题一旦调查清楚了,关于曹操的疑团,即世人对曹操本人还认识不到的地方,就都可以解决了。
  (综合《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1期、《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科技日报》等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高陵 发掘 幕后 “曹操高陵”发掘幕后 实拍安阳曹操高陵发掘现场 曹操墓发掘背后的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