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中追寻确定性表达|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金融报道之难不在其知识门槛相对较高,而在其面对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市场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政策与市场可以多变,但新闻报道没法模糊。怎样在不确定的叙事框架中寻找确定性表达,将是对金融报道观念与组织形式的新考验,对主流媒体来说尤其如此。
  
  难以言说的金融
  
  “如果你以为理解了我的意思,你恰恰误解了我的意思。”格林斯潘这句名言,道出了金融报道难以言说的窘境。
  在中国改革进程内生驱动和WTO开放时间表倒逼机制双重作用下,过去五年,以银行体系为核心的中国金融系统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与此相应,金融报道也取得长足进步,最明显的标志在于金融由“可报道”对象变为“可讨论”的内容。日见开放、透明、宽容的环境,让金融新闻多了几分自信和睿智,在传递信息、分析事实、凝聚改革智慧、形成政策策略、增进市场效率等方面,金融报道的建设性参与变得不可或缺。
  与此相伴的是,金融报道可讨论的对象似乎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动不拘,难以琢磨。有的媒体一激动就说错话、过头话,现出草率与无知,需要更正和道歉。有的媒体学乖了,信源匿名,语态“或然”,版面填满了又不惹麻烦。这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一旦成为常态,伤害的便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
  其实板子也不能全打在媒体身上,金融政策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自从凯恩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引入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预期,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与不完全性等概念逐渐进入经济理论尤其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地带。索洛甚至提出:“如果对不确定行为没有一个满意说明,我们就不能有一个完备的资本理论。”
  对我国这样一个快速转型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金融业的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得更加突出,也更加微妙。
  首先,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经济体从封闭型转换成开放型金融市场,国际上尚无先例,适合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货币、金融、外资、外贸、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还有待重新构建。如何确保转型平稳推进的同时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基本稳定,让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度保持统一,是对发展智慧的重大挑战。我们确立建立现代金融制度、以市场化方式配置金融资源的发展目标,边走边唱。这种大背景,决定了转型时期的金融政策具有实验性、试探性和多变性。此外,银行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金融市场发育与市场监管不完善,一个偶然事件甚至一次不恰当表态都可能让市场波澜骤起。
  其次,中国经济三大隐忧―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外贸顺差过大―对金融改革深化带来内在紧张。金融与经济需要协调发展,协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社保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既要积极又要审慎。金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推出任何一项举措都必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汇市风险消除了,股市风险增强了;国企负担减轻了,银行压力加重了。按下葫芦起来瓢。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金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各管一块,有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政策与市场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与不完全性遂得以强化。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朝着开明、可预见的方向行进,仍然是一个历史性过程。
  第三,中国金融市场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与较量日见突出。随着中国与外部经济关联度不断加深,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时刻来临,财富的跨国流动与中国金融的内部变革双向影响的趋势更突出,贸易争端、内外资国民待遇、人民币汇率等问题背后,无不是国内外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国家间的利益较量。
  随着国内各阶层利益分化加深,不同阶层对金融业的发展诉求出现分化,其中强势集团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手中资源影响乃至左右政策走向,放大市场信息不对称,撑大市场监管缝隙,从中渔利。强势集团有足够的渠道和技巧发出声音,影响视听。对其提供的新闻事实与价值判断,金融新闻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照单全收,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群众利益的新闻报道准心很可能就会发生偏移。
  
  调整眼界与手势
  
  顺应全社会金融权重提高、金融意识增强的趋势,各类财经报刊、财经网站和财经频道、财经博客强势介入,将金融报道拽上了新闻竞技场,难以言说的金融被媒体广为解说。在回答“什么问题是最切题、哪种信源最可靠、何种分寸最适宜”等问题时,媒体报道各显身手。因为眼界与手势相异,高下自见,偏颇乃生。
   金融报道并非金融业报道
  金融报道纵然离不开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利率、汇率等金融门类和产品,同样也离不开会计、贸易、商品、就业、能源、资源、环保、社保、扶贫等行业、产业和社会事业。现代金融报道不仅是金融行业报道,也是对经济社会运作的一种新闻观察角度和新闻思维方式。一切有金融因子跳动的地方都能诞生金融新闻。金融是社会财富的一道底色,社会金融化程度越高,这道底色越耀眼。
  有三种观察角度值得金融报道重视。
  一是宏观视野。
  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基本工具,货币、金融、财政等相互间高度相关。敏感的记者能读懂物价指数、投资率、利率、汇率等数据之间的微妙关联,从而感悟最新金融动向,领先一步发现新闻。
  二是国际视野。
  开放的金融体系意味着金融报道将置身国际金融大格局背景下,美联储、IMF、华尔街、伦敦金融街一个小动静,都有可能激起浦东陆家嘴的资本浪花,甚至会惊扰中国西部孩子的上学梦。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方记者都将面临全球金融问题的巨大压力,缺乏国际财经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是硬伤。
  三是产业与区域经济视野。
  少了金融叙述的产业与区域发展故事,将是一个缺乏深度关切的故事;而少了产业与区域发展关切的金融故事,也将是一个缺乏生动细节的故事。
  
  政策解读并非政策解构
  
  所谓“解构”是指破坏性化整为零,依照希利斯•米勒的比喻,就像是孩子将父亲的手表拆散,没法再复原。掌握解读金融政策的主动权是金融新闻竞争的一大战略要津。金融转型时期也是金融政策变动频繁的时期,慌乱之中就有人一不留神成了歪嘴和尚,将政策解读变成政策解构,误导公众,贻害市场。
  有两个部位属于事故多发地段。
  一是在新政策出台时,忽略政策各个环节之间的主次、逻辑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顾此失彼。
  央行房贷加息,新闻报道既要注意到宏观调控打压房价的政策意图,也要注意到央行和商业银行本身规避房贷风险的意图。此外,同期出现的土地紧缩政策、物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也将一起形成协同效应,偏废则会出现偏颇。不管情况如何纷繁复杂,好的金融分析总是简洁明快,一针见血。
  二是对货币部门重要人士的话语解读失误,草木皆兵。
  密切跟踪央行以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以及市场关键人士的言与行,是金融新闻报道的一项基本策略。但跟踪财经言行不等于要当财经狗崽队,不能见风就是雨。有关人士可能有意选择场合就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表态,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如此。当他企图守口如瓶时,若想拿到干货,必须经过扎实准备,明白现有政策前因后果、利弊优劣,并对未来走向有所估量。
  预测趋势并非猜拳押宝
  
  预测市场趋势是金融新闻的常规动作。金融机构与市场中介机构发布趋势预测,可以借此影响市场风向、放大自身利益;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发布趋势预测,可以借此阐述学术立场、团体态度或者公众诉求;管理部门注意趋势预测,可以借此测量市场体温、检索市场期待、汲取决策养料。
  金融新闻在处理这类报道的时候,要注意突出哪些有公众信誉、权威形象的机构预测,同时透视每一份预测背后的利益诉求,了解每一次夸夸其谈背后的劝服企图。任何忽视利益诉求的趋势预测报道,都不过是一场猜拳押宝的金钱游戏,媒体也脱不了合谋之嫌。
  关注热点并非随意炒作
  炒作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强行拔高,将气球吹破了给人看。金融肃贪是热点,但聚焦贪官“二奶”则无异于八卦;外汇储备过万亿是热点,但不区分这些储备究竟是真负债还是真财富,便据此要求通过更激进的方式将钱花掉,则无异于梦话;上证综指扶摇直上3000点是热点,但不问市场泡沫多不多、不顾上市公司质量高不高就一味进行“噪声调控”,则无异于做局抢钱。
  金融热点报道可以轻松活泼,但不是娱乐花边;可以风格独特,但不能主观片面;可以价值多元,但不能为虎作伥。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是将最有价值、最可能被忽略的东西揭示给人看。
  真实再现并非真理在握
  金融领域假相环生,需要记者具有批判与怀疑精神。不要认为官员说的一定是真理,也许在辩解、在推脱、在洗刷;不要以为学者说的一定公正,也许有学术偏执,或者在兜售私货;不要认为目击者说的一定真实,也许观察有误、感受不深。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金融报道不少信源来自境外机构与媒体,在报道时,不要喧宾夺主,将“信息参考”混淆成了“转述报道”,将人家观察的事实当真实,将人家对事实的判断当真理。
  记者有时很难做到既尊重信源又不处处受制。比较平衡的方法是,尽量了解每位信息提供者的价值偏向,并尽量向其他有不同价值偏向的信源获取信息,在相互佐证、比较中得出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记者无权照本宣科:当市场出现局部危机的时候,媒体如果采取自然主义的方式渲染危机,可能会引发市场崩溃。比如,当某个金融机构发生支付风险的时候,不恰当的报道只会将风险放大。因为金融是一种信用,一旦信用受挫,就是人心浮动。
  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和社会稳定,应该是金融记者思考问题的一个基本坐标,不能固守新闻偏执而抱憾终生。在一个脆弱的金融体系里,一篇不适当的报道很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倒塌将应声而起,最终受损的是全社会。看看9•11后的华尔街,格林斯潘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坚定的言语告诉人们,美联储将满足任何机构、任何人的资金需求,一向习惯挑刺的美国新闻界也前所未有地“舆论一律”,牢牢护住市场信心,一场比恐怖爆炸更可怕的金融灾难才得以幸免。
  
  创新组织形式
  
  调整金融报道的眼界与手势,需要相应的新闻组织机制来固化和支撑。
  
  重构编采流程
  
  金融新闻尤其是主流金融新闻的受众对象是网络普及率相对较高的群体,金融新闻采编流程设计必须因应这种金融信息消费现实。
  一是落实“大编辑、小记者”的信息采集与新闻策划机制。
  大多数媒体尤其传统媒体新闻流程强调“大记者、小编辑”,突出记者一线采访搜集信息功能。其信息产品制作过程可以这样描述:记者提供面粉,采访部门主任加水和面,编辑部门是将半成品放上蒸笼。即使这时编辑部想换花样,时间也来不及。在“记者―采访部―编辑部”三层垂直性编采流程中,信息权重更多受制于记者的眼界与判断,一个脑袋左右了一群脑袋。
  不妨将流程颠倒过来,设计“信息浏览与筛选―现场播报―后台总成”三段扁平性编采流程,让一群脑袋丰富一个脑袋。
  “信息浏览与筛选”是指编辑部值班人员负责浏览信息,包括记者发现的信息、网上免费信息以及通讯社等信息服务机构的专供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最适合报道的线索,及时反馈给记者及其他后台编辑;“现场播报”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观察、感受,参与新闻事件,并在线回传文字、音频或视频信息;“后台总成”是指后台编辑按照编辑部策划意图,将整理的相关信息与前方回传的现场信息打包总成,形成新闻信息产品上网、上版。在这种采编流程中,后台总成人员应该是一支人员相对较多、信息整合能力相对较强的队伍。决定新闻产品竞争力的最终因素不再局限于一个优秀记者,而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二是实行“先上网、再上版”的资源多重开发机制。
  利用媒体网站将记者采写的即时信息在线播报,抢占信息传递第一落点;报纸版面或频道时段侧重信息增值报道,做金融深度分析、关联报道,发掘信息背后的意味,满足读者进一步的新闻需求。
  反过来,这些信息增值报道可以继续链接上网。在可能的情况下,媒体网站可发挥资源库链接、检索、集合功能,将相关知识菜单、网络社区、视频资源、投资服务指南等链接其后。此外,还可针对特定客户信息偏好度身定做服务产品。重要的不是你提供什么信息,而是以什么方式提供、处理、整合信息。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都有可能像小马拉大车那样拉动一个信息综合服务链,让一个信息吸引一批眼球,启动一个商机。
  
  完善信源管理
  
  信息的公开程度是分层次的。有关金融信息尤其是金融决策类信息,无论怎么公开,都远没有时政、社会新闻信息来得便利。信源管理成本以及信源整合能力,就成为检验金融报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是完善信源搜集机制。
  现代金融报道需要记者放宽信息搜集视野。一个称职的金融记者,其信息资源库至少要涉及以下几类人群:国内以及当地金融主管机构,如央行等;主要政策研究机构和学术研究重镇,如央行研究局、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社科院、知名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等;市场机构、大公司信息发布和咨询研究部门,如证券期货交易所、零点调查、麦肯锡等;联合国以及有关国家政府机构与货币当局,如联合国贸发组织、美联储等;国际非政府组织、国外知名财经媒体、知名学府与国内非政府组织,如IMF、世界银行、华尔街日报、哈佛商学院、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此外,知名的财经博客、财经社区,也不失为可以关注的信源。
  一个记者搞掂如此宽泛的联络图很难,最有效率的做法是由编采团队合理分工,共同协作,从而共同编织一个全面、高效、实用的信源网络。记者要切记一点:附着的枝叶越茂盛,成长的空间越广阔。
  二是完善信源整合机制。
  新闻信源通常散落在采编人员手中,担心“越界”的防范意识,有形无形地阻碍着信源的整合,这与网络时代的新闻竞争形势相背离。媒体需要建立一个信源共享平台,拆除散落信源之间的篱笆墙,实现团队内部信源增值。应该看到,记者掌握的信源是一种职务资源,这种社会资本属于媒体所有,媒体有必要也有理由加以整合利用。
  另一种积极的信源开拓方式,是媒体利用团队的力量与相关部门、机构谈判,形成相对固定、便捷的信息获得渠道。比如建立咨询专家队伍,形成独家信息通道等。
  
  打造报道品牌
  
  金融新闻浩如烟海,谁能持久获得影响力,谁就能胜出,而建立报道品牌是获得影响力的不二法门。除了信息提供与服务方式的专业性之外,对金融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权威判断的能力,才是金融报道真正获得影响力的基础。知名专家型记者、知名财经分析栏目是一种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传播符号,值得媒体全力包装锻造。
  
  延伸报道链条
  
  让金融报道向上下延伸,将有利于报道服务面更为明确,服务深度更有保证。 将报道向上延伸,媒体可以设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形成自身研究能力,既为新闻报道提供支撑,又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
  《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拥有道琼斯指数,《金融时报》编制金融时报指数,《日本经济新闻》拥有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直接向社会提供经济信息与动向分析。将报道向下延伸,可以让报道走下版面、走出网站,来到受众中间,开展增值服务。如《财富》杂志开展“财富500强”评选,为世界级企业设立了一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目前国内媒体在这个两方面都已经开始尝试,相信有市场影响力的机构与标志性活动将在不断尝试中走向成熟。(作者单位:《解放日报》驻京办事处)

相关热词搜索:确定性 不确定 追寻 在不确定中追寻确定性表达 我确定你是对的人歌词 日语不确定性表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