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我们怎样阅读|自媒体时代定义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近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会为更多的阅读的文化所吸引。温家宝总理曾向文化媒体说过: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天天放在我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今年,温总理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直播室,与网民进行对话时,谈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他说最近在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然后说到对大家读书的期望:“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那么,多媒体时代,人们在怎样阅读?
  
  100个人的阅读
  
  阅读已经成为泛读
  100个观众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100个人眼中有着100种不同的阅读观,因为他们的习惯、职业、年龄不同,阅读观也不同。这100种不同的阅读观汇集起来,也许就生动地描述了我们与阅读的距离,看它究竟是越贴越近,还是渐行渐远。
  为什么阅读?
  也许小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娱乐项目,口袋里也没有什么零用钱,那时最大的乐趣是去一个课外书多的同学家里看书,家里有一套少儿百科全书的入会被许多同伴羡慕。
  那现在的八阅读为了什么?从调查来看,有48%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33%的人是为了查阅资料,还有19%的人是因为工作需要。在3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中,选择打发时间的人数更是达到了7成以上。不少调查对象表示,现在垃圾时间越来越多,阅读已经成为泛读,包里总会随时放着杂志或者报纸,有空看几眼。在哪里阅读?
  80%的人都选择临睡前及上班坐车途中,颇合古人马上、厕上、枕上的“三上”阅读习惯。
  上海曾做过一次地铁读物调查,发现乘坐地铁时大多数人无所事事,于是车厢内兜售的报纸便特别好卖。而在英国,地铁里手提一把雨伞、腋下夹一叠报纸则成为一种标志性象征。
  临睡前阅读,在两个年龄段中都很受“欢迎”,卧读的做派虽然不利于用眼健康,但却成为现在很多人阅读的习惯。有调查对象推荐了几类睡前读物:一类是类似“心灵鸡汤”的短文,拿起来便可以读,困时随时可以放下;另一类是外语读物,一般翻上几页就让人产生倦意。切不可看的是悬疑、侦探类小
  8《新闻世界》说,越读越精神振奋,恨不得一气读完。
  因为现代人阅读习惯从知识性阅读转向了消遣性阅读,在阅读书籍上也从原来的“科学类”变成了“休闲类”。调查中,仅有6%的人最喜欢科技类读物,而选择自然科学类的仅有1人。大部分人选择文学类以及其他,这个其他包括了休闲类杂志,摄影、金融类读物等等。花多少时间阅读?
  我们把阅读投入分成时间投入与金钱投入。而随着网络的越来越流行。以往传统的纸质阅读之外,又增加了网络阅读,对于35岁以下人群而言,现在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渠道已经成为网络。其中73,52%的人每天会花超过1小时在网上,而在看书、看报、看电视上选择超过1小时的比例很少。其中也有极端个例,一名女性调查对象在“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看电视上”选择了“15分钟以下”后还不过瘾,在问卷上又写下了“几乎为零”。她表示,自己刚装修的新家,根本没有添置电视,在电视的位置放了一台投影仪,为了平常看看电影。
  花多少钱阅读?
  在35岁以下人群中,关于“一年中买书费用”,选择100元以下和1000元以上都只占5%左右。而大部分人选择500-800元和100-500元之间,按平均每本书20元计算,大约一年的购书量在5-40本之间。
  但在“买的书一般多久能看完”的问题上,恰恰与前一个问题相反,选择1天和超过1个月的人占了55.9%,阅读快、慢的比例大约是2:8。很多人读得慢的原因,是仅仅在睡前或者上下班路上读上几页。
  在35岁以上人群中,大部分人上网络阅读时间为30-60分钟,超过1小时的较少,而看报、看电视的时间多于年轻人。到哪里买书?
  由于35岁以下人群在网络上消耗了大多数时间,在买书渠道上,网络购书也渐渐替代去传统书店购书,约88.2%的人上网购过书,而其中又以女性居多。一位女性调查者说,等待有人把书送上门的感觉是非常好的,折打得多,还经常有赠品。现在她的办公室同事,大都不去书店,最多只是在报刊摊上买些报纸、杂志。
  但在35岁以上人群中。网络购书的比例则没有那么高。有人坦言,更喜欢到书店拿着书翻看挑选的手感和味道。但这两部分人群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去图书馆的次数少了,最近一次去图书馆在一周前的仅有17%,而选择1年前的则有46%。
  调查显示,目前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受着不同阅读媒介的冲击,其中又以网络冲击最大。对于年轻人而言,网络已经成为阅读最主要的形式和来源。
  
  阅读习惯的变化
  
  因特网应用领域的快速普及,信息化潮流对传统出版模式不论是在创作、编辑、出版、发行,乃至阅读等各方面的传统概念都造成了莫大的冲击,宣告读者导向时代的来临之外,也引领着我们进入后阅读时代。
  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
  随着因特网的盛行,有阅读习惯的人渐渐改变了阅读习惯,使得出版印刷受到直接影响。此外,由于网络上自由、开放、多媒体与数字文本的特色,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更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角色定位。
  读者阅读模式的改变
  一般而言,网络上的读者习惯以跳跃式的方式进行数据内容的阅读,并以快速浏览的方式搜寻关键词。因此,原本刊登在传统报纸上的新闻稿必须经过网络编辑的改写或重整才能贴在网络上,以符合简洁、生动、快节奏的网络阅读特性。人们往往是选择性地阅读所需的部分,而很少将整份读物从头到尾看完。
  多元化的阅读内容
  网络阅读除了资源丰富外,也改变了平面媒体以文字铺陈为主、图片为辅的编辑方式。多媒体带给读者更多的感官刺激,也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目前有许多出版者在出版实体的图书时,也出版了所谓的电子版本或网络版本的出版品,使用者可以透过付费的机制来取得认证之后,直接在网络上通过特定机制观看到这些电子版本的出版品。读者即作者
  网络诞生之后,愈来越多的文学或非文学作品慢慢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事实上,网络这种新兴媒介早已影响了青少年对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及对文本的阅读行为。由于网络阅读拥有了实时、互动、共同创作等特性,相对地,亦可能对传统的媒体造成排挤效应。对e时代的阅读而言,在网络上不只阅读,也可以书写,因此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因为读者可以随时反映意见,使得网络上的文本没有所谓的完稿日,使得文本内容每天更新,也使得编辑过程更加透明化。
  读者导向时代的来临
  
  在网络上任何人都能发表文章,以作品直接诉诸读者。有人形容这种高度互动象征着读者导向时代的来临。这也意味着,未来某些作品可能会先行在网络上出版,视读者反应再决定是否以印刷模式出版。作家可因此开启新的写作方式,读者甚至可以参与作者的创作及书籍的出版。网络时代的“阅读”
  文字的电子化是随着网络而到来的。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点击”成为新式的阅读方式。这种依靠“超文本”技术的阅读改变了传统纸质阅读的习惯。不再需要读者按照逐段、逐行的顺序阅读,通过无数“链接”,我们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此时的文字和图像,已经以多种方式电子化和网络化了,如电子邮件、网站、博客、CD-Rom和手机短信。
  在网络和电子文本部分取代纸质文本之后,阅读的涵义就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还包括图像和声音的阅读,有声图书网站的出现,就是一例。“阅读”的涵义在数字时代不断扩大。电子书进化史
  电子书又称e-book,广义上的电子书是指那些涉及了电子技术的书,包括各类网络阅读,下载到MP4和手机上的文字等。
  有了各种电子阅读软件开发后,才真正开创了电子书阅读的新天地。这时候的电子书,可通过应用各种阅读器软件,将符合格式的书下载到电脑上,用阅读器来看。这些阅读器制作出的供下载阅读的电子书,能保持书本原来的样子,又可以限制拷贝和打印,所以受到作者和出版社的欢迎。但是这些阅读器软件相互之间不能兼容,而且,购书者需要一直在电脑上阅读。
  目前看来,纸书和电子书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虽然电子阅读大有赶超纸质阅读的势头,但很多买书的读者,仍然奉行纸质至上,就长期的阅读习惯而言,他们认为电子书只能进行浅层次的阅读,要深度阅读,还是要靠纸质载体。与此同时,在数字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海量信息,阅读量高度膨胀的同时,阅读的深度却被忽视,对很多人来说,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而浅层次的网络阅读正好适应和满足了这种“轻阅读”的需求。可以预计,在将来,电子书和纸书会互相依存和补充,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带着手机看书
  在今天,阅读方式的改变之一还在于。我们可选择的看书工具更多了。
  互联网上,已经可以找到为数众多的电子图书资源。在电脑屏幕前看书成为许多人的习惯,并且涌现出大量针对此种阅读习惯的作品。移动阅读成为手机、PDA、PSP、MP4播放器、电子辞典等电子设备的一个附加功能。
  据报道,如今坐在日本的电车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年轻人都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大拇指则不停地按着键盘,他们中有不少入都在阅读小说。这样的景象在中国大城市的地铁和公交车上也很常见。除了手机外,还有像PDA、PSP、MP4播放器这类可以手持的电子设备,也是目前很流行的阅读工具。(本刊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多媒体 时代 阅读 多媒体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多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信息不包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