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和记者的区别【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分”与“合”】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关键词】摄影记者 文字记者新闻图片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如果能够很好地配合会使新闻报道锦上添花。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以及近来担任文字记者的一些采访经历,深深地体会到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既不能机械地“合作”,也不能盲目地“单干”。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这种“分”与“合”的关系如果拿捏得当,会充分发挥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上“一图胜千言”的良好传播效果。
  
  1、一次抗洪采访的前后对比
  2003年7月3日凌晨,淮河中游著名的王家坝闸近12年来首次开闸泄洪。当天下午,我和一名文字记者便赶到现场,虽拍了一些洪水滔滔的图片,但由于没有深入现场,没有抓住因泄洪而搬迁灾民的真实生活,使图片不生动、没有画面冲击力。而文字记者则通过对泄洪现场的观察,加上间接的采访,写出了较为生动的现场新闻。
  7月5日以后在淮河下游抗洪的采访中,由于文字记者需要面上整体的情况,大量的时间在“淮委”抓新闻。因此,笔者就此机会弥补没有到现场的遗憾,冒着大雨直奔五河县的一段泄洪现场,拍到了老大爷在挥锤建庵棚、惊魂未定的小朋友讲述半夜淌水撤离、乡亲们划着小船从淹没的房屋附近通过等鲜活的图片。7月6日,颍上县唐垛湖准备爆破泄洪之前,笔者没有吃午饭,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与农民们一起撤离,抓拍到不少乡亲们在撤离中扶老携幼的场景,其中一张乡亲们推着架子车帮助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撤离的图片挂上新闻图片网后,被约20多家新闻媒体在显要位置使用,仅此一次拍摄的图片在新闻网站被下载50多张次,以后不少杂志和报纸陆续向本人约这方面的图片。
  这次采访,笔者作为摄影记者配合文字记者工作,开始没有深入到抗洪第一线拍摄,报道效果不佳;后来有所弥补,赶到现场,就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因此深有感触。记得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战地记者手中的赌注就是自己的生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他本人就曾冒着极大的危险拍摄了《中弹了》《盟军诺曼底登陆之战》等传世佳作。
  
  2、几次成功的形象表现
  2002年初,得知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名8岁的小孩子患上了艾滋病,1月8日,我们报纸在头版头条稿件《八岁的男孩患上了艾滋病》刊发后却没有产生多大影响。1月13日,文字记者要求与摄影记者合作采访,当晚我们赶到医院。
  第一次看到艾滋病小孩时,给我一种深深震撼,我专注地拍下艾滋病患儿干瘦的小胳膊和无助的眼神,回来后在笔者所在的《江淮晨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连发7个头版头条,并且还组织了一个图片专版,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影响,引起了更多的警醒和关注,各方面纷纷为无辜的艾滋病患儿提供帮助。几年后有熟识的读者见到面还说:忘不了艾滋孩子那双无助的眼神。
  此后,这组表现艾滋病患儿的图片被《扬子晚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和网站转载。2003年初,此组图片还荣获 《北京晚报》的一次摄影比赛三等奖。2003年,同一位文字记者又和笔者一道,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全椒县一位孝子背百岁老母上九华山的新闻事件,也收到不错的报道效果。
  2003年7月份,安徽省巢湖市一名民工在上海崇明岛救人时英勇献身,我奉命和一名文字记者赶到了崇明岛。当救人民工王锋玲的妻子及儿女赶到事发现场时,面对滔滔江水,齐齐跪下,口中不停地呼喊着“锋玲、锋玲……”“爸爸、爸爸……”我含着眼泪拍下了悲伤的场景。事后得知,这张图片让不少读者深深地感动。
  2004年6月11日,安徽省立医院要切掉一位父亲左侧二分之一的肝,为其12岁的女儿进行“活体肝移植”,这也是安徽省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一名文字记者当天晚上6时多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笔者,并征询能否用图片来表现。我意识到该手术的摄影报道价值,随即和医院宣传部联系,晚饭没吃就立即赶到医院,穿上隔离衣并经过严格地消毒后进入了手术室,一直到深夜11点半才出来。这期间拍摄了父亲鲜活的肝被取出、女儿坏死的肝被取出、父亲的肝在往女儿的体内移植以及父亲在等待苏醒等镜头。第二天,本报在一版以《慈父割肝救女》为标题在一版大处理,图片的画面是医生通过显微镜,将父亲鲜活的肝和女儿的血管对接。在后面又以整版图文并茂的形式刊发了详细报道,产生了较好的报道效果。这名当初怀疑可否用图片来表现的文字记者,对采用这种方式的表现效果非常满意。
  此后在6月19日父亲节的前一天,我们又拍摄了父女相见的感人情景。8月7日,换肝女孩出院,护士给小女孩送来了鲜花,全家人都高兴地前来迎接换肝女孩回家,所有这些都被笔者一一收入镜头。换肝女孩这组照片被《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安徽画报》等多家报纸杂志网站刊发。
  
  3、未到现场与亲历现场区别大
  2004年7月21日,备受人们关注的一名贪官之妻在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两名文字记者认为庭审的图片容易拍,无需摄影记者出马,他们在开庭的前一天晚上赶到安庆。谁知第二天法庭规定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因此那种业余级的傻瓜就派不上用场了,当晚传回的照片全是焦点不实的“虚图”,组版编辑无法将图片放大上版面,使报纸没有发挥彩报大图的优势,错失良机。
  2004年7月6日,我省萧县发生了几十年末遇的12级飓风的突袭,文字记者在萧县写回了大风刮断大树、刮倒房子、毁坏庄稼的新闻稿,照片用的却是通讯员像素不高的图片。当时看到报纸我想:如果摄影记者能赶到现场,一定会拍摄出画面冲击力很强的新闻图片,为广大读者再现12级飓风毁坏的现场。
  2008年7月份以后,合武铁路铺轨进入冲刺阶段,省城很多报纸刊登合武铁路进展的文字消息,就是没有现场的新闻图片,因此,9月9日,笔者清晨5点多从合肥出发,汽车开到金寨县后,我们一路下车打听,直到下午两点多才在金寨县斑竹园与湖北交界的山坳里找到壮观的铺轨工地。由于临时施工便道小汽车不能行驶,我们步行了两个多小时赶到铺轨现场,在步行的过程中,我拍摄了由合武铁路通向湖北境内的第一座大桥――洗马河特大桥、铺轨机正通过长岭关隧道由安徽向湖北地界铺轨,以及华东地区最长的隧道――大别山隧道内先进的无碴道床正在施工。这些新闻图片弥补了人们所关注的新闻形象语言缺失的遗憾。2008年9月15日《安徽日报》在一版以主图的形式刊登了本人拍摄的《合武铁路铺轨入鄂》;9月24日同样在一版以三栏位置刊登了 《合武挺进大别山隧道》的新闻图片,大大满足了广大读者要看合武铁路实实在在的铺轨现场的未知新闻。
  从以上几件新闻采访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正确地处理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分”与“合”,往往能够使文字、图片相得益彰。
  
  4、点滴感悟
  细细回味多年来和文字记者的合作,以及最近自己从事文字记者工作的体会,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处理好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分”和“合”的问题。这就要求文字记者平时有新闻摄影的意识,摄影记者要训练出准确判断新闻事件能否拍出好画面的直觉,不能盲目地“直奔现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图片在报纸上的优势,让新闻图片有更宽广的施展空间,使读图时代的“图文并茂”名符其实。
  今年4月10日,在浙江嘉兴召开的一次新闻研讨会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张蔚飞给与会者作了一个讲座――《包装:提升新闻照片品相的捷径》,他要求摄影记者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这是从更高的层次要求摄影记者要和文字完美地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闻摄影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老师曾经写过《摄影采访与文字采访有什么不同》的文章,读后让笔者深受启发。文章中写到:“摄影采访的现场性要求记者必须在新闻发生时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且要深入到矛盾最激化、处境最危险、新闻价值最高、常人不能到的现场――第一现场,直面新闻事件,拍摄纪录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一组特定的形象瞬间,甚至进行全程的摄影采访。而文字采访不一定要求记者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当然,能在更好),也不一定要求记者深入到处境最危险的第一现场,他可以直面新闻现场采访,也可以采访新闻现场的目击者。”这也许是对笔者正在思考的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如何处理好的 “分”与“合”的问题的最好诠释。■
  (作者单位:江淮晨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摄影记者 记者 文字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分”与“合” 第十二章摄影记者 文字记者眼观四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