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要】改革开放后,大众媒介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渗透到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当中。接触中难免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电视广泛普及的时候,就曾引起过家长、学校以及传播研究者的很大忧虑,担心它最终造就的是“垮掉的一代”。然而,传媒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是健康人格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样不该小觑。
  【关键词】大众传媒 媒介素养 青少年 健康人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过“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青少年具有健全理想的人格,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内心的和谐与人格的完整,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某地小学生平均每年要花1000小时在收看电视节目上,初中生更是每年1200小时都在电视机前度过。然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们用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活动包括认知、技能与情感等学习领域上的时间也不过区区1200小时左右。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依赖。
  还有一份调查问卷,是某地近期对青少年日常接触到的电视、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广播、互联网五种主要媒体的使用状况所作的了解。结果显示,他们接触最为频繁的是电视媒体(50.4%),其次是报刊杂志(38.5%)和课外书籍(36.3%),然后是广播(30.9%),最后是互联网(27.2%)。这说明了青少年们对不同媒体的偏好,
  而我们也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对他们加以引导。
  
  一、大众传媒对健康人格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
  
  青少年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尚未定型,学习社会的文化规范和行为模式是其主要任务。传媒对其社会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1、大众传媒是青少年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途径之一。
  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我们明显地感到青少年接受知识的时间地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更加具有自主性、针对性与灵活性。因为就个人来说,与大众传媒的接触是点对点的,自觉的孩子们完全可以根据兴趣与不同学科上的优劣势调整自己学习的思路与方向,来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仍是权威的信息提供机构,它日复一日地向社会包括广大青少年提供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仅就电视媒介来说,大部分节目包括娱乐类节目都在发挥某种教育的功能,成为信息和知识的丰富来源。而互联网络,更是“认识世界的窗口,获取信息的高速公路”,经常上网的青少年见多识广,他们对知识的拥有量和对新知识的了解都大大超过不上网的同龄人。青少年从媒介中获得大量的各种类型信息的同时,也是在接受教育。
  2、大众传媒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
  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生存技能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媒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在青少年心中树立是非观念。比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通过对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报道,以及对丑陋、恶劣事实的揭露,都能很好的启迪青少年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大众传媒可以树立榜样,倡导一定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传媒是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示范学会的,并以此作为今后行动的指导。而大众传媒正是示范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引导,用榜样的力量来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处事态度与行为习惯,并纠正他们生活中不良行为。
  
  二、大众传媒对健康人格形成产生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在教育方面的负面功能有四点:一是使人失去辨别能力,对现状认识不清;二是容易造成大众审美能力的下降和文化水平的倒退;三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人们本可以用来从事更有价值事情的时间;四是给人的精神一种虚幻的满足。
  目前虽然我国一直都在限制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传播,但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当大众传媒不加节制地渲染暴力、恐怖场面,并将暴力视为人们之间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时,一些青少年就容易盲目崇拜并自觉模仿,或多或少地滋生出暴力意识和暴力情绪,这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
  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青少年网民在网上可以轻易地摆脱掉现实中的很多束缚,任意地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传布假新闻和谣言,甚至无端谩骂,非常不文明。就像曾在网络上热传的一个帖子《我所知道的范冰冰涉黄事件》被查出是一个初一学生受人指使杜撰出来的。而这正是青少年缺乏自我约束力、道德意识滑坡
  的体现。同时,自制力较弱而好奇心较强的青少年往往就成为了网络色情信息的最大受害者。
  
  三、如何避免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从宏观方面来说,国家应尽早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比如新闻传播法,来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访、报道和传播等行为,以及规范新闻传播的内容等等;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给下一代提供更和谐、更健康、更美好的成长环境。
  (一)青少年自身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通俗的说,媒介素养,即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公众健康的媒体判断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合理、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媒介素养的研究首先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国内相关研究明显滞后。现有的未成年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体素养教育内容,就连对新闻从业者的培养多年来也一直局限在他们的专业教育。因此,在我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已显得十分必要。比如,对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应该在他们的基础课程中加入有关媒介素养方面的内容,用来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所需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举例来说,某一档品牌栏目,每晚播出的节目内容有一多半都是负面内容:自杀、杀人、车祸等新闻不时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球,血淋淋的场面也常常毫不“马赛克”的就“端”到观众面前。这些负面消息多了,会使人产生社会好乱啊的感慨!而有一定媒介素养的人,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新闻,报道的都是新、少、奇、特的人、事、物,这些事情能被报道出来,正是说明了它们的非普遍性,相信整个社会还是真善美的。这就会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体素养教育也是巩固和提升公众媒体素养的重要保证。
  (二)童媒发展任重道远
  童媒,即儿童传播媒介的简称。从总体来说,儿童传播媒介就是专门为18岁以下的儿童制作信息的大众媒介。
  儿童媒介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是使儿童获取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娱乐和知识,帮助其提高认识能力,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见和见解,使其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更为充分。就现状来看,目前中国有245种少儿报刊。有30多家专业少儿出版社和400多个非专业少儿社出版社和少儿读物编辑室,有6个儿童台和300多个儿童广播节目。儿童媒介的发展显得格外的任重而道远。
  儿童传播媒介作为现代大众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一只正在悄然崛起的力量。我们一定要在节目内容及形式上把好关,坚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坚持为青少年开辟一片净土,让他们的人格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千山,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J].2000
  [2]王百娣,大众传媒与儿童个体社会化[J]
  [3]吴翠珍,为何需要媒体教育[D/OL]http://www.mlsh.tp.edu.tw/service/guide/6/6-a/wu/doc.
  [4]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J].2004
  [5]海飞,童媒概念与童媒崛起,传媒[J].200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人格 青少年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